蔡爱群 ,张惠超 ,柯野 ,任安祥,李海渤 ,罗泽保 ,杨小兵
(1.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广东韶关,512005;2.韶关市科韶开发中心;3.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Pe528属广温双耐型杏鲍菇[1],是广东省韶关市农科所引种试验成功的粤北地区当家种之一。目前栽培材料以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甘蔗渣、稻草及麦秸、豆秸秆等为主[1]。桑枝、甘蔗渣为粤北地区的2种主要农副产品,但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该地区的曲江、始兴、乳源、翁源等地均种桑养蚕,常年培植0.33万 hm2桑田,每年正常裁剪的桑枝约10万t,足以供应万吨级食用菌栽培的需要。每年榨季开始后,各地糖厂有大量的蔗渣没有合理利用。翁源糖厂年处理20万t糖蔗后余下的6万t蔗渣更是本地区不可多得的资源。
经分析,蔗渣所含的纤维素、木质素和戊聚糖、己聚糖等,与优良的种菇树种山毛榉近似。叶显等曾在广东省饶平罐头厂真菌场进行了3 a的试验,并获得初步的成功。据研究,用蔗渣为主料栽培的鲜菇,菇体丰硕肥美,口感极佳,更具山珍风味[2]。而袁孝芬等[3]在研究中曾指出利用桑屑等资源作栽培材料,从菌丝生长速率、产量、投入产出比看均比较理想,而且无农药残留,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本试验以桑木屑、甘蔗渣作为栽培主料,配合其他辅料,并按一定的比例组合成5种培养基配方,以期筛选出产量高的培养基配方,用于栽培生产实践,以达到就地取材,省工省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供试菌株“杏鲍菇Pe528”引自韶关市农科所。
试验在韶关市韶关学院生态园食用菌试验基地进行。2007年11月中旬制栽培袋,2008年1月下旬出菇,3月下旬出菇结束。
根据杏鲍菇Pe528的生长特性确定培养基配方。具体试验配方如下:①对照:棉籽壳74%,麸皮20%,玉米粉5%,重质碳酸钙1%;②桑木屑74%,麸皮20%,玉米粉5%,重质碳酸钙1%;③甘蔗渣74%,麸皮20%,玉米粉5%,重质碳酸钙1%;④桑木屑50%,甘蔗渣24%,麸皮20%,玉米粉5%,重质碳酸钙1%;⑤桑木屑40%,甘蔗渣34%,麸皮20%,玉米粉5%,重质碳酸钙1%;⑥桑木屑30%,甘蔗渣44%,麸皮20%,玉米粉5%,重质碳酸钙1%。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种培养料配方设置3次重复,每小区5袋。
采用室内层架熟料袋栽法,按常规方法制作栽培袋、高压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①菌丝生长测定 分别测定各处理配方培养料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长势,取平均值,进行LSR测验[4]。
②子实体生长状况测定[5]测定各配方培养料的子实体产量,计算其生物学效率(生物学效率=鲜菇质量/培养料干质量)。
表1 不同配方培养料对Pe528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①不同配方培养料对杏鲍菇Pe528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由表1可知,杏鲍菇Pe528在6种培养基配方中均能正常生长,菌丝生长速度由快至慢依次为:F1,F3,F5,F4,F2,F6, 除对照 F1外,F3和 F5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分别为5.21 mm/d和4.92 mm/d,与其余配方差异显著。
②不同配方培养料对杏鲍菇Pe528菌丝长势的影 响 由 表 1 可 知 ,F1,F3,F4,F5培 养 料 的 杏 鲍 菇Pe528菌丝生长势较好,菌丝粗壮、浓密、洁白;F6次之,菌丝较浓密洁白;F2最差,菌丝纤细、稀疏、前期较洁白后期菌丝则长得偏黄。
从表1可知,除对照F1外,F5杏鲍菇Pe528子实体总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16.65 kg/15袋和74.00%;其次为F3,分别14.23 kg和63.20%,与其余配方差异显著。在各配方培养基的子实体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F1,F5,F3,F4,F6,F2。
本试验综合比较杏鲍菇Pe528在6种配方培养料中的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子实体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F3和F5为较适合的栽培配方。
①F3,F5的杏鲍菇 Pe528菌丝生长势较强,与其余各配方相比,差异显著。F5的菌丝生长速度比F3的菌丝生长速度慢,这是由于F3蔗渣含量较高,致使透气性较F5好所造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产量差异极显著。
②F5的杏鲍菇Pe528子实体总产量及生物学效率较高,与其余各配方相比较,差异显著。可能是此配方不仅碳氮比适宜且出菇期培养料的保水性、pH值等更适宜。F2是纯桑木屑作主料栽培,杏鲍菇产量最低,因此,在栽培Pe528应适当掺入甘蔗渣等其他培养料,有利增加碳素营养和透气性。
③试验表明,充分利用桑木屑、甘蔗渣这2种粤北地区的主要农副产品,并将它们以一定比例组合,能栽培出高产的杏鲍菇。
④杏鲍菇在自然界的生态型很多,本试验仅用引自韶关农科所的Pe528菌株,对于其他菌株,还需进一步试验。
[1]易文林,王新丽.杏鲍菇Pe528生活习性及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2(3):13-14.
[2]叶显,陈尤经.蔗渣栽培杏鲍菇试验[J].食用菌,2001(2):21.
[3]袁孝芬,刘文海,祁志平.桑木屑栽培杏鲍菇的不同配方试验[J].食用菌,2007(2):26-27.
[4]明道绪.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刘宇,陈文良,林秀敏,等.不同配方培养料对杏鲍菇生长的影响[J].食用菌学报,2004,11(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