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平解放初期,一些地方仍然沿袭着王公和千百户长的封建剥削制度。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慎重稳进,逐步推行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到1953年年底,新疆广大农业区完成土改,一举打破套在各族贫苦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
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屯垦戍边的战略决策,同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毛主席命令新疆的10.5万驻军官兵,连同家属在内共17.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10万支边知青,组成以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兵团。
曾几何时,新疆粮食生产无法自给,主要工业品也靠内地调进。1963年,毛泽东同志约请周恩来同志等讨论新疆问题时指出,新疆工作主要还是经济问题。农业要一年比一年增产,经济要一年比一年繁荣。商品供应要比别处充分些,特别是布、茶、糖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必需品要多供应些。
十年动乱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屯垦戍边的百万兵团职工为此痛心。1981年8月中旬,邓小平同志在王震将军陪同下第一次来到新疆。他进牧场、下农田、看工厂,一路行来,坚定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的决心。
正当人们为祖国军垦事业焦虑之时,邓小平同志来到军垦战士中间,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你们在新疆的业绩,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也不会忘记。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同志对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使几百个新兴居民点在天山南北亘古荒原上崛起,形成我国内陆干旱地区独具特色的机械化、集约化、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成为新疆重要的生产建设力量和维护稳定力量。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固定了下来,使民族区域自治进入法制化轨道。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疆稳定和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疆跨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新疆,反复强调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的进程。
1996年,中央决定对新疆经济发展实施倾斜政策,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信贷、对外开放等方面,对新疆给予更多的支持。
从1997年开始至今,中央已先后为新疆选派了6批共3700多名援疆干部支援西部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援疆干部,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引进项目资金,兴建希望小学,培训技术人员,传播先进经验,为我国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架起桥梁,成为助推新疆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高。
2004年4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专题研究新疆工作,提出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兴边”战略,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确保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努力开创新疆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06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开创民族地区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09年8月22~25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和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等陪同下,到阿克苏、昌吉、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深入乡村、林场、社区、企业和部队营区,实地了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和执行维稳戍边任务的部队官兵。胡锦涛总书记勉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0年5月17~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新疆人民亲切交谈。2.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考察新疆农业。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新疆调研。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新疆考察。5.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新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