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红富士品种估算一下已经5元钱一个了。如果按照7月份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998.53元计算,中国人均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够买200个苹果。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想跟上物价涨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跟不上物价涨
成都赵幺妹 买不起衣服送妈妈
天津来的钱老大 天天都吃面疙瘩
全国各地的人民 全国各地地方话
嘴里念的说的都是关于中国价
多少年喊着口号接轨英美日德法
这几年换他们瞪大眼睛看只涨不降的油价
常常涨涨常常涨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疯狂的中国价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想跟上物价涨
物价不让工资跟上物价涨 工资偏要跟上物价涨
物价偏偏不让工资跟上那物价涨 不求工资高但求价别涨
老公老婆有工作 老公今年二十多 老婆比他小得多 老公说 先买房
老婆说 先买车 按揭买房 贷款买车 最后还是没钱买房 没油开车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价 中国的物价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价 我们的物价 让美国都认真听话
上海孙阿拉 贷款买房压力大
深圳来既黄先生 生病花咗八万八
全国各地的人民 全国各地地方话
嘴里念的说的都是关于中国价
多少年喊着口号接轨英美日德法
这几年换他们瞪大眼睛看只涨不降的油价
常常涨涨常常涨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疯狂的中国价
有个学生叫小郭 大学花了六万多 毕业了 找工作 每月工资一千多
没有房 别提车 结婚更是没着落 CPI 跑不过 这样的 还挺多
生不起 一万几 生得起 养不起 养得起 学不起 学得起 娶不起
娶得起 生不起 生了又是一万几 最后我还病不起 病了我还死不起
全世界都 在学中国价 中国的物价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价 我们的物价让美国都认真听话
众人齐唱《中国价》
这是一首正在网上热传的网络原创视频歌曲《中国价》。旋律取自S.H.E的热门单曲《中国话》,“添翼工作室”制作的MV截取了周星驰诸多影视作品中的画面,配合原创动画,混搭而成。代表物价的“地鼠”不断从各个地洞里钻出,而代表抑制物价的“政策”大锤则重重地敲击在“物价”的头上,伴随着类似打地鼠游戏的画面,《中国价》唱了起来。
歌词作者替罪羊用戏谑的语调对飞涨的中国物价进行调侃,幽默而又辛酸地白描出高物价下平民百姓的无奈生活:一个小家庭——“老公老婆有工作,老公今年二十多,老婆比他小得多,老公说,先买房,老婆说,先买车,按揭买房,贷款买车,最后还是没钱买房,没油开车。”而另一个则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个学生叫小郭,大学花了六万多;毕业了,找工作,每月工资一千多;没有房,别提车,结婚更是没着落;CPI,跑不过,这样的,还挺多。”
从“豆你玩”到“蒜你狠”,再到“姜你军”,以及当下接棒的“糖高宗”,“油你玩”,大量日常消费品价格的上扬,让大家现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与焦虑,不少网友直呼歌词十分“给力”。
网友的反讽能力不是一点点。在许多社区网站留下这样一则热帖——
惊人发现!物价飞涨背后隐藏惊天阴谋
2010年10月,涨价月,粮油与汽油齐飞,大米共白面一跳,一时间,怨声载道者、拍案骂娘者、提前抢购者、囤货防涨者,不计其数,大家不必惊慌,今天我突然发现,涨价背后隐藏着一个利国利民、造福千秋万代的大“阴谋”,涨价只是这盘大棋里的当头卒,在此我就说说我的发现,权且将它命名為“全民健康工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惊天工程是如何实施的:
花生油涨价原来是为了防三高。想当年陈宝国是何等骨气,一嗓子“我不吃油炸食品”,浑如当年“不吃嗟来之食”,您要是没这豪气,离不开油条、油饼、炸丸子,家里还是囤点油,把春节的年货用油都囤出来,怎么?担心“囤到年夜饭时变味儿”,那就干脆囤龙大花生油,新鲜花生压榨,耐得住长时间储存。
米面涨价可以让全民瘦身。从今起,各食堂(机关食堂除外)、饭店均推出“瘦身餐”,米饭大碗变中碗、中碗变小碗、小碗变小盏,严禁陕西裤带面,面条一律改为0.5mm口径细面,严禁郭德纲烙饼卷馒头就花卷的奢侈吃法,烧饼、烙饼、馒头、花卷瘦身一圈。北方人改南方人饭量,南方人改日本人饭量,方便面改薄脆,薄脆改老北京小吃排叉儿,全民瘦身。
白糖涨价竟是全民防糖尿病运动。你不是糖三藏,何必顿顿糖三角,严禁拿白糖当主食(烙饼卷白糖),喝豆浆放白糖不得高于两勺,喝咖啡放方糖不得多于两块,放白糖不能再放红糖,放红糖不能再放白糖,女人痛经只能喝姜水,不能放红糖,面包、蛋糕、蜜饯、奶糖、果糖跟紧涨价步伐,扼制全民对糖的摄入,全民防糖尿病。
白菜涨价为防冬季营养单一。冬季饮食营养搭配需合理,严禁只吃大白菜(兔子还能啃大萝卜呢),无论是华北还是东北,每周只能吃一次白菜,严禁周一辣白菜、周二醋溜白菜、周三白菜炖粉条、周四芥末墩、周五韩国泡菜、周六白菜炖豆腐、周日白菜馅饺子这样变着花样吃,严禁白菜宴,补充其他蔬菜,防止冬季营养单一。
汽油涨价磨练无产阶级意志。此次锻炼主要针对无车无产阶级,排除有车人群(买得起车谁还在乎每月多花二三十块),市政公交涨价,尽量选择骑车上班、跑步上班,特别是家住天通苑在国贸上班,家住通州在中关村上班,一律骑车或长跑;长途客运车票涨价、机场燃油费上涨,春节回家最好选择坐火车,排队买票、背行李挤车锻炼身体,买不到票回不了家,无牵无挂、静心修行,磨练意志。
瘪钱袋下的高物价
记者一直有记账的习惯,以前都是记在小笔记本上,后来找了个懂IT的老公,也是一精打细算的上海男,于是利用技术优势直接将家庭小账本变身成了记账小网站。功能简单的网站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分析每月、每年的消费情况,还能随手就变出一张张专业的财务报表,让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钱从哪儿来,又都花到哪里去了。
最近网站上最热门的话题当然就是这一路飙升的CPI。许多半途而废的账客又悄悄回到了网站,并留言表示还是记账可以节约。当然,更热门的留言还是打折信息,团购链接,省钱绝招之类的主妇话题。
由于近期大多数食物都或多或少涨了价,只有鲢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没有涨价。所以账客嗲咩咩表示,瘦肉在1个月内每公斤售价涨了2元,蔬菜也涨价了,只有鱼类价格没涨,他家干脆以后改吃鱼算了。“鱼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而且现在只有鱼肉没涨价,还不如经常买鱼吃。”
更好玩的账客小二黑则表示自己对物价上涨有先见之明,已经实行了特别措施——购买猪崽,请农户代养。“我家找在农村的亲戚帮忙养了两头猪,估计年底就能杀了,这些肉估计够我家吃大半年的时间了。”
在这个帖子之后有100多名网友的回复。有网友称,自己在阳台的花盆里种了些菜,但远远不够日常食用;有网友则表示,准备跟小二黑前辈学习,向农村的亲戚“求助”,帮忙养几头猪,再帮忙种点菜。“即使给亲戚一些钱,也绝对比在市场上买菜划算,还不用担心菜有农药,猪也是不喂饲料的。”
还有的给大家支出“打时间差,专淘收摊货”的绝招。“中午12时和下午5时30分一般都是买菜的高峰期,避开这些时段买菜是省钱的好办法。我婆婆每天上午11时和下午6时准时挎上菜篮子去市场,买当天下午和第二天的菜。因为那个时间段的菜最便宜,小贩们为了早点回家,有时会把菜价降到一半。”
至于深圳主妇到香港“打酱油”的奇特经历只能让远在天边的账客们羡慕的份了。不过这种“深港同城”、“换城消费”的变迁还是给不少人启发。北京市民到河北买菜,上海市民坐着高铁到江浙淘日用品也不是没有可能。当初上海到崇明的隧桥通车,就有上海市民坐车“一日买光崇明菜市场”的惊人传闻。眼下为了对抗通胀,老百姓一定会铆足精神,精打细算把车费摊薄在一次次血拼的“战利品”上。
也许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不要为了囤积而购买许多一时半会儿用不着的物品。就有账客在抱怨,为了囤货,自己的开销反而更加大了。
再看看记者自家一年的财务报表,也常常会被柱状图的一飞冲天震惊半晌——家庭开销一路上扬,那K线图绝对比上交所的指数养眼。以前还老是觉得个别月份有意外开支,现在发现每个月的意外太多,渐渐地,意外也就变成了常态。随手一看,去年同样在淘宝上购买的商品,都不同程度地至少上涨了20%,而且不管是卖尿布的,还是卖小核桃的,都异口同声地说,“赶紧买,马上还要涨”。
涨价,中国农产品的涨价已经成为最没有悬念的预期。现在的问题是,涨多少?我们的工资跟得上涨价的步伐吗?
媒体报道正是水果的收获季节,山东烟台的苹果却已经一路飙涨,有的红富士品种估算一下已经5元钱一个了。如果按照7月份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998.53元计算,中国人均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够买200个苹果。苹果的价格从2块多一个涨到现在的5元一个,也就是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为什么越是收获季节苹果的价格反而上涨了?
有关部门的解释是:今年是苹果的小年,减产20%。
减产20%,为什么价格却翻了一倍多?产量的小年却成为天价苹果的大年。没有人能对这种成倍上涨做出更有效的解释,但是前来收购的,前来趸货的人却是越来越多。是投机么?是苹果耐储藏的特点让这种投机的压力比较低么?
苹果价格让人看不懂,白菜价的上涨就有点无厘头了。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寿光,进入10月,白菜價格短短十几天上涨了近40%。10月22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称,韩国大白菜价格已经降低了1/3左右,其“泡菜危机”正在过去。中国的白菜却开始一轮新的飙升,白菜成了金贵菜。土豆也脱下了平民外衣,由往年的几毛钱一斤零售价直逼4元一公斤的零售价。在不少产地种土豆的农民都开始囤积惜售,
市场给白菜土豆上涨的理由是:上涨预期。
就在此刻,进口大豆的价格再度上涨,这已经是第二轮的上涨了,连超市的食用油也涨声响起了。天气因素带来的大豆价格上涨,让“油你玩”成为无可厚非。不过,接下来大豆上涨的再发力,将直接影响到畜牧产品的价格,也就是说很快猪肉又该涨价了。
在连续23个月的CPI上涨之后,处罚几个绿豆商、打掉一个张悟本吓不倒投机者。此刻,与其过多关注政府能否有效打击投机,还不如让公众保持清醒。四季度的通货膨胀仍将继续,天气会是一个现成的官方解释,但是投机者们早已闻到了血腥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戏码仍将上演。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台风来了,猪都会飞。
此时,如果大家一哄而上,那恰好是中计了。
▲链接
上海一年物价涨幅总结之民间版
1.石油(升):93#从5.9元涨到6.87元,涨了0.97元,涨幅16%97#从6.27元涨到7.30元,涨了1.03元,涨幅16%
2.羊肉串(串):从2元涨到3元,涨了1元,涨幅50%
3.出租车(起步价):从11元涨到12元,涨了1元,涨幅10%
4.有线电视(月):从13元涨到23元,涨了10元,涨幅77%
5.房子:涨幅30%以上
6.金子:从两百多涨到三百多,涨幅50%以上
7.股票:有起有落
8.自来水(立方):从1.93元涨到2.2元,涨了0.27元,涨幅14%
9.明治2阶段奶粉(罐):从189元涨到193元,涨了4元,涨幅2%
10.老婆婆奶茶(杯):从5元涨到6元,涨了1元,涨幅20%
11.油墩子(个):从1元涨到1.5元,涨了0.5元,涨幅50%
12.动物园门票(张):从30元涨到40元,涨了10元,涨幅33%
13.面包:涨幅25%~50%
14.DMC线(十字绣):从1.55元涨到2.2元,涨了0.65元,涨幅42%
15.阿胶(500克):从178元涨到214元,涨了36元,涨幅20%
16.散装海霸王火锅系列(斤):从12.8元涨到14.8元,涨了2元,涨幅16%
17.洋鸡蛋(斤):从2.9元涨到3.4元,涨了0.5元,涨幅17%
18.五片装云南白药膏:从9.89元涨至24元,涨了14.11元,涨幅143%
19.钟点工(月):从600元涨到1100元,涨了500元,涨幅83%
20.麻辣烫:0.5元的涨到1.0元,1.0元的涨的1.5元,涨幅50%~100%
21.光明牌酸奶(盒):从8元涨到9.9元,涨了1.9元,涨幅24%
22.珍宝珠棒棒糖(支):从0.5元涨到0.6元,涨了0.1元,涨幅20%
23.豆腐花:从1元涨到了1.2元,涨了0.2元,涨幅20%
24.葱油饼:从1元涨到1.3元,涨了0.3元,涨幅30%
25.新西兰进口的黄金奇异果(个):从1.8元涨到3.6元,涨了1.8元,涨幅100%
26.大米(斤):从1.2元涨到2元左右,涨了0.8元,涨幅67%
27.敲个鞋跟:从0.5元钱涨到2元,涨了1.5元,涨幅300%
28.光明黄油(125克):从6元涨到12元,涨了6元,涨幅100%
29.凉皮:从3.5元涨到4.5元,涨了1元,涨幅33%
30.生姜:从4元涨到4.5元,涨了0.5元,涨幅13%
31.茶叶蛋:从0.7元涨到1元,涨了0.3元,涨幅43%
32.婚宴:每年涨幅20%(深有体会……)
(整理/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