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

2010-06-08 07:13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民生中国共产党

张 桥

[摘要]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为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始终关注民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为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而努力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注重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关心帮助困难群众,切实推进民生问题的更好解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5-0080-04

回眸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一部始终关注民生的历史。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号召全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深切关注民生,赢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

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为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的政党犹如匆匆过客,唯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探索并遵循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结束了受屈辱受压迫的历史。

关注民生,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遵循的方针。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临的是旧中国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严重萎缩,物价飞涨,民生极度困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迅速恢复经济,生产得到发展,物价得到稳定,各项社会建设事业也得到发展。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党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的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党又带领各族人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了高度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生的理论。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首次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科学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这些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的概括和发展,说明社会主义本身就应当是通过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出发,并结合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提出的理论。他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历史任务,因此,要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在发展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好人民的生活问题,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达到小康水平。“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是一个如实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改善民生的阶段性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生活水平,它包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科教文卫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以及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道路。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民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归根结底,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诉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把关注民生作为长期执政的基石,在民生政策取向、工作部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提升了民生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阐明了民生发展的战略途径——新“三步走”。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为着力改善民生确立了现实的目标。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紧迫性;提出了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出要关注弱势群体,等等。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充分体现了党的

根本宗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维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中更加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从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着眼,通过实施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失衡,提供较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努力缩小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差距,都体现了这一目标。1997年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为在城乡全面建立和实施低保制度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党和政府从2008年1月1日起,再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医疗卫生保健、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使其逐步覆盖全国城乡低收入群体,进一步使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们走过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5美元增加到3 266美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1 00元增加到15 78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50元增加到4 761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免除,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51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也是不断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的过程。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切实推进民生问题的更好解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同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公正问题。

1发展经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增大生产总量,把蛋糕做大,满足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在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中处于主动地位。这就是说,通过发展,使可供分配的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为改善民生状况创造必要条件。否则,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通过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1亿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 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53元,实际增长分别为9.8%和8.5%。这些都为解决民生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小平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使生产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在新的起点上的发展,不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更高层次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全面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应当是相互统一的,如果两者发展不协调,就会形成种种瓶颈问题。只有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提高,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2 注重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使民生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为了在我国建成一个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就要求促进公平正义,使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真正实现各尽所能和各得其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基本的着力点,在于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最现实的任务。公平公正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显示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正是由于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它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主要力量。所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重要的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当前,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从事生产、生活,就可以卓有成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当代中国,在多大程度上去创造社会大多数成员发展的机会,是一个亟待认真关注的问题。在矛盾凸显期,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畸形的房价、就业问题等,都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增加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无序,增加社会的阵痛,压抑大多数人的生产和生活诉求,最终加大改革的成本。而过高的成本和代价,则会妨碍民生的改善,最终贻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机。

3关心帮助困难群众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更应当关注困难群众问题。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结果是我们在解决民生问题中必须重点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市场经济对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并不提供保障,相反,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分化提供了可能。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我们党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最需要关心帮助的困难群众做起,下大力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

我们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经济、社会和政治资源向绝大多数人民倾斜,反映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诉求,因为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主要的支持力量,同时,这也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民生问题,不是要解决少数人如何积累财富的问题,而是要关注绝大多数人是否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从而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得到真正体现。如,使庞大的公共投入完全“用之于民”;在保持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整城市不同层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等等,都是当前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民生中国共产党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道德愤怒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