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岩,程红丽,屈文华,吴 峥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其药理作用与普通肝素钠基本相似,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不需要实验室检测[1]。临床应用时通常采取腹壁脐周围皮下注射,但在用药时常易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皮下出血、瘀血甚至皮下硬结,造成患者心理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影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通过对注射方法的改进可以减少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此笔者对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的80例患者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01~2009-12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30~75岁,平均56岁。每例均使用1 ml注射器注射14次。病例符合条件:①每天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波力维75 mg;②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范围;③腹壁无瘢痕,皮肤颜色正常。
1.2 方法 选用天津红日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钙 (商品名为波璞青,剂量为6000 U/支,批号为091111)。对照组注射方法为选取脐周上下两侧10 cm内的部位 (脐周1 cm除外),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使之与皮肤成30~45°,进针深度为针梗的2/3,回抽无回血后即可注入药液,拔针后用棉签按压5~10 min,按压力度为皮肤下陷1 cm,给予综合心理辅导。观察组注射方法为选取脐周左右两侧10 cm内的部位 (脐周1 cm除外),左右交替,两次注射间距为2 cm,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皮肤形成皱褶,右手持注射器在皮肤皱褶的最高点垂直进针,结合患者胖瘦决定注射深度,一般为针梗的2/3,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注射药液,并在注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皮肤皱褶的状态,然后按原进针角度拔针,用棉签按压5~10 min,按压力度为皮肤下陷1 cm,给予综合心理辅导。
1.3 评价标准 ①疼痛: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将疼痛分为轻、中、重度。无痛、有轻微疼痛为轻度;疼痛较剧烈为中度;剧烈疼痛为重度;②皮下出血:注射后1 h用直尺测量注射部位的肿胀、瘀血范围的直径,<1 cm表示轻度,1~2 cm表示中度,>4 cm表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1)。
由于腹壁皮下血管丰富,易于药物的吸收,因此低分子肝素钙通常采用腹壁皮下注射。腹壁皮下属于疏松结缔组织,皮下脂肪厚,出血自限性差。常规皮下注射法斜刺时涉及的部位较多,针头容易不慎刺入毛细血管,又因该药为抗凝药,在损伤血管后,更易引起出血,只压迫穿刺点是不能有效止血的。垂直法注射对皮下组织及血管的损伤性小,可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可以使药液充分吸收,防止发生积累[2]。由于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内,垂直皮下注射的药液面与富含痛觉神经的真皮组织层的垂直距离较斜刺法远,所以疼痛较轻[3]。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操作中,采用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改进注射方法,注意按压的手法、时间和力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皮下出血、瘀血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缓解患者因住院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王延瑞,王振才,李 晓.低分子肝素钙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J].临床荟萃,2000,18:855-856.
[2]开月梅,石兰萍,刘 颜.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减少低分子肝素钙注射致皮下出血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9):324.
[3]范荣兰,邢桂英,叶海波,等.皮下注射针角度再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2,17(1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