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红 王尚臣 刘瑛 杨建芳
脑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病因,2/3的卒中患者死亡或遗留有不程度的残疾,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的 80%以上[1]急性脑梗死目前仍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且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该病以发病突然、致残率高、恢复缓慢位特点。治疗方法主要是脑保护和血管再通,抢救的目标区域为缺血半暗带,关键是超早期溶栓及神经保护治疗[2],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就是应用溶栓药物把血栓溶解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使缺血的脑细胞得到有效的血液灌注,恢复其功能。关键是溶栓时间要早,时间窗要求要严格,目前临床仍是 <6 h以内为溶栓时间窗[3]。本研究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09年 1至 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50例,均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或其他疾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应用尿激酶溶栓)25例,男 20例,女 5例;年龄 39~69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10例,有糖尿病史 9例,血液黏稠度增高 10例;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同时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 8例,有冠心病变 5例;其中半球病变 20例,脑干病变 4例,小脑病变者 1例。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评分标准[5]为轻型(0~15分)10例,中型(16~30分)12例,重型(31~45分)3例。对照组 25例,男 22例,女 3例;年龄 35~72岁,平均年龄(56±6)岁;有高血压者病史 14例,有糖尿病史 10例,血液黏稠度增高 8例;曾有 TIA发作 5例,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7例,有冠心病 4例;其中半球病变 19例,脑干病变 4例,小脑病变 2例。轻型 12例,中型 11例,重型2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用血栓通粉针剂 250mg+胞二磷胆碱0.5g入 0.9%氯化钠溶液或 5%葡萄糖液 250ml静脉滴入,每日 1次;奥扎格雷钠120mg+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入,每日 1次,14 d为一疗程。低分子肝素钙5000 U每 12小时皮下注射 1次,应用 5~7 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 0.9%氯化钠溶液 150ml加入尿激酶 80~100万U静脉滴注冲击一次,治疗组为防止应用尿激酶后发生出血的不良反应,所以在溶栓后 6~8h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3~5 d。
1.3 疗效制定标准 按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标准及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缺陷进行评分[4]疗效判定标准:(1)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0%~100%,病残程度 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90%;(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46%,病残程度 0级;(4)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以内;(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18%以上;(6)死亡。以基本治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有效,无变化 +恶化 +死亡 =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评定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8.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疗效评定 n=25,例(%)
2.2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 19.7±1.2与 21.1±1.1;治疗后分别为 11.4±1.1与 15.0±0.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 1例出现颅内出血致病情恶化,按脑出血常规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皮肤少量出血点、牙龈出血与皮肤黏膜出血各 1例,未给予特殊处理。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包括促进血管再通与神经保护治疗。促进血管再通的药物已经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目前较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应用尿激酶溶栓促进血管再通,但是溶栓有其严格的适用症,首先时间窗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一般是指发病 6h以内。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区半暗带组成,其治疗关键是使半暗带的缺血区向正常组织转变,减轻缺血性脑损害[6]。若超过时间窗半暗带区的脑组织损伤难以恢复,甚至导致再灌注损伤。尿激酶是一种碱性蛋白水解酶,能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而达到血栓溶解致血流再通,使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得以改善。尿激酶的半衰期很短,仅为 15~20min,起到溶栓作用后基本无蓄积作用。尿激酶进入体内后出可在血栓头、尾部发挥表面纤溶作用外,还可渗入血栓内部发挥纤溶作用,使血栓溶解并分解与血凝有关的纤维蛋白堆积物而起作用。我们所观察的 25例尿激酶溶栓患者总有效率达到 88.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比较2组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预后均比对照组要好,其中有 3例均为发病 2 h内入院,溶栓 3 h内即出现肢体明显好转,住院 1周后完全恢复。我们体会,发病时间距治疗时间越早,溶栓效能越好恢复的越彻底。并且尿液酶以其药物的稳定性、价格的适中性与不良反应少,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
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积极治疗手段之一,但目前我国能够及时就医进行溶栓治疗的仅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 2%,其余 98%均因各种原因未得到及时的溶栓治疗[7]。我们认为,如条件适宜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另外,为了确保病情控制并恢复良好,除积极溶栓治疗外,不应忽视基础病的治疗,注意纠正各种危险因素。
1 王拥军,董强主编.脑卒中:新理论新实践.第 1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18.
2 蓝瑞芳.醒脑静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河北医药,2010,32:88-89.
3 娄建华,郑广霞.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 116例疗效观察.河北医药,2008,30:518.
4 中华神经内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1.
5 陈清堂.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6 洪成,高峰,金永成,等,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进展.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44-45.
7 王伊龙.溶栓治疗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见王拥军,董强主编.脑卒中:新理论新实践.第 1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