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 甘雪冬 高 翔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云南 普洱 665000
先天性双侧不完全唇裂治疗体会
刘宏伟 甘雪冬 高 翔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 云南 普洱 665000
目的 讨论石冰的双侧不完全唇裂修复术式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方法 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石冰双侧不完全唇裂修复术式,修复双侧不完全唇裂患儿21例。 结果 术后经6个月至1年半的随访,患儿前唇部丰满、对称、平坦,唇峰、人中切迹清晰,唇珠居中、明显,上唇运动时也能保持协调与平衡。 结论
先天性;双侧不完全唇裂;石冰术式;修复效果
目前,双侧不完全唇裂修复的术式很多,但缺乏使用一种方法可修复成功所有病例的报告。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石冰的双侧不完全唇裂修复术式[1],修复双侧不完全唇裂患儿21例,经随访获得了较好的外形效果,现报告如下。
由“微笑列车”资助,我科自2004年以来,对收治的21例小儿先天性双侧唇裂 (男12例,女9例),年龄3个月-5岁。其中合并先天性腭裂3例,无其它先天性畸形及心脑肺肾系统疾病。21例患儿均施行Ⅰ期唇裂修复术。
2.1 麻醉方法 由于双侧唇裂修复需要时间相对较长,出血相对较多,为了控制气道,便于术中管理,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
2.2 手术步骤
2.2.1定点设计 定点设计具体见图1,定点及连接划线基本同石冰双侧不完全唇裂术式[1]。
在前唇下缘中点定点1,两侧唇峰定点2和2′,使1至2的距离加1至2′的距离等于4 mm,于鼻小柱外侧定点3和3′,使2-3=2-3′,点3至点3′的宽度略小于点2至点2′的距离。在侧唇的红唇最厚处定点5与点5′,再在此点前上方2 mm-3 mm处确定人中切迹点,即点6与点6′。使点5与点5′分别至同侧口角的距离和两侧鼻翼其脚的距离要相等,点5至点6的距离等于点5′至点6′,其均为2mm-3mm。通过点6与点6′在侧唇红唇和黏膜的游离缘上标定点8与点8′。 在点2至点3和点2′至点3′连线的上1/3处标定点7和点7′。
2.2.2手术反法 如图1分别连接1-2、2-3、4-7、4-6、6-5、6-8和1-2′、2′-3′、4′- 7′、4′-6′、6′-5′、 6′-8′,使之形成唇裂修复的手术切口线。
2.3 手术效果 21例患儿术后均恢复顺利,切口Ⅰ期愈合,疤痕不明显。经6个月至1年半的随访,前唇部丰满、对称、平坦,唇峰、人中切迹清晰,唇珠居中、明显,上唇运动时也能保持协调与平衡。见图2、3。
图1 双侧不完全性唇裂定点与切口设计示例
图2 双侧不完全性唇裂术前
图3 双侧不完全性唇裂术后
3.1 唇弓修复的问题 唇弓修复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人主张[2,3]尽量使用正常唇弓线的结构而不是再造。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使用正常唇弓线结构的患儿往往由于增加了唇珠部位的疤痕或由于前唇发育不理想等因素,而影响其修复效果。我们采用石冰的双侧不完全唇裂修复术式,通过21例小儿先天性双侧唇裂的修复和6个月至一年的观察,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石冰认为[4]:利用侧唇唇弓缘上组织来修复前唇唇弓上的形态,只要掌握适度不仅不会使上唇变长,相反还能使前唇与侧唇的高度变得协调;陈国鼎也认为[5]:唇弓部分的重建利用两侧唇部的白唇线与唇缘瓣,可以得到较美观的唇弓和唇珠。
3.2 唇峰、唇珠的修复 双侧唇裂的修复常出现唇峰不明显、唇珠缺如、唇红菲薄等情况。若将两侧唇红唇组织末端在中线处相对缝合后,往往会因为两侧红唇末端组织在发育上的不均衡性而出现双侧红唇厚度不对称现象[1],而出现红唇厚度不对称的情况。为了使修复后的红唇外形丰满、对称、自然、唇珠明显,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1) 应用双侧唇红滑行瓣推进重建唇红。(2)以中线为轴在两侧红唇组织瓣上,各做一三角形带粘膜下组织的红唇瓣,将其相对交叉缝合,使唇珠的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3)将前唇唇红仅去其粘膜后埋入,为唇珠重建提供充裕的组织量。(4)两侧唇部全层切开时,将刀尖略向外斜,以形成较厚、较长的红唇瓣,转移到前唇下方交叉缝合,既可形成新的唇珠,又可加长前唇的厚度。
3.3 对唇高不足的处理 术中前唇高度明显小于正常同龄婴儿的,根据每个患儿的实际情况,利用侧唇唇弓缘上的唇白嵴与前唇共同设计整个白唇的形态,则将点5与点6,点5′与点6′,标定在唇弓缘的白唇上,距唇弓缘的距离为1 mm-2mm,最好使点6、6′距唇弓缘的距离略大于点5、5′距唇弓缘的距离。目前认为[6]除非上唇发育已成熟的青年,一般不采用上述方法。本组病例中,由于患儿年纪尚小,我们均采用了前唇的原长来进行手术。
3.4 鼻底及鼻嵴形态的重建 按手术画线切开前唇侧缘至前颌骨骨膜浅面,形成以鼻小柱基部为蒂的前唇侧方三角形组织瓣,松解骨膜浅面,使其可以轻松向鼻底中央移动,对鼻嵴的修复起到了良好作用;再切开鼻翼基部在上颌骨浅面的附丽和异位口轮匝肌在鼻翼旁的附丽,使鼻翼基底瓣可自如地牵拉至中线。
1.石冰主编.唇腭裂修复外科学.第1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38-252。
2.傅豫川.唇裂一期修复中的微结构在再造.第四届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2005,27.
3.黄洪章 杨斌主编.颅颌面外科.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0-316。
4.石冰.提高双侧唇裂整复效果的理论与技术要点.第六届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2008,12.
5.陈国鼎 唇裂的一期修复.第六届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2008,4.
6.宋儒耀 柳春明主编.唇裂与腭裂的修复.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5。
R782.21
A
200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