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岩,丛惠芳(指导)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我们用行气活血汤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共 60例,均为 2008年 ~2009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和对照组 30例。治疗组年龄 20~49岁,平均(33.50±0.66)岁;病程 3个月 ~12个月,平均 6个月;B超示盆腔炎性包块最大直径 3~8cm,平均(5.65±0.46)cm。对照组年龄 21~50岁,平均(33.62±0.52)岁;病程 2个月 ~12个月,平均 5个月;B超示盆腔炎性包块最大直径 4~8cm,平均(5.61±0.32)cm。两组年龄、盆腔炎性包块大小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及全国高等医药教材西医妇科学第 6版有关内容制定。①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有低热,疲乏,下腹坠胀疼痛或腰骶部胀痛,白带增多呈黄色或淡黄水样、或黄绿色有臭味,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多见,因慢性炎症导致输卵管阻塞不孕所致。③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扪及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宫骶韧带增粗,触痛。④B超检查可探及盆腔炎性包块,并确定包块性质。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均辨为气滞血瘀型。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经行腹痛加重。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夹血块;②经前情志抑郁,胸胁或乳房胀痛;③白带量多,色白或黄。④婚久不孕。舌质暗红或见瘀点或瘀斑、苔薄,脉弦或弦涩。以上主症必备,次症具备 1项以上。
病情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子宫活动受限、压痛 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增厚、压痛 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 5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 3分,带下增多 1分,低热 1分,经期腹痛 1分,病程每增加 1年加 1分。积分在15分以上者为重度,10~14分为中度,5~9分为轻度[1]。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慢性盆腔炎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妊娠期或近期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④无法合作者,如合并有神经、精神疾患,或不愿合作者。⑤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⑥近期曾采用同类药物治疗,以致药物疗效难以判断者。⑦年龄在 20岁以下或 45岁以上者。⑧血清CA125测定超出正常范围。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取液体检测检出肿瘤因子者。
对照组用头孢哌酮(先锋必)2g,1天 2次,静脉滴注;替硝唑 0.4g,1天 2次口服。7天为一疗程,连用 1~2个疗程。治疗组用自拟行气活血汤。三棱30g,莪术 30g,牡丹皮 20g,赤芍 20g,红藤 20g,败酱草 20g,金银花 20g,连翘 20g,海藻 20g,昆布 20g,夏枯草 20g,橘核 15g,荔枝核 15g。 1天 1剂,水煎浓缩至 200mL,药液温度 38℃左右。患者睡前取仰卧位,将导管插入肛内 15~18cm,药液徐徐灌入,保留 2h以上。拔导管后抬高臀部,仰卧休息 10min以上,14次为一疗程,治疗 1~2个疗程。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恢复正常,积分为 0分,B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块消失。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 2/3以上,B超提示附件包块较治疗前缩小 2/3。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 1/3,B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块无缩小或缩小 1/3。无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无改善,B超是示附件包块无缩小或缩小不足 1/3。
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本病属中医“腹痛”、“癥瘕”、“带下”、“月经不调”、“不孕”等范畴。病位在下腹胞宫、冲任,多由摄生不慎,外邪乘虚客于冲任、胞宫,气机受阻,邪正交争,搏结成瘀所致。血瘀气滞是病机关键[2]。女子依赖于肝疏泄气机畅达及肝血贮调正常,使生理功能有节、有律、有序。研究证明,肝疏泄功能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临床上多数患者表现为少腹一侧或两侧隐痛或胀痛伴有包块形成,且月经前后加重,烦躁易怒、胸胁胀痛、经前乳胀、月经不调等。气滞血瘀、阻于冲任而发为本病,故治应以理气化瘀为主,但瘀血阻滞日久易致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气停则湿聚,且肝气不畅则易于乘脾,脾失健运而湿浊流注于下焦,湿热与瘀血互结。因此,治疗应加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之品,清其热而燥其湿,意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行气活血汤方中三棱、莪术破瘀散结,能改变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组织的渗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加强炎性物的软化吸收,促使炎症消除。牡丹皮、赤芍行气活血,消肿止血,又能祛瘀生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血块机化吸收。红藤、败酱草、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橘核、荔枝核行气散结。全方行气活血兼清湿热,故能收到较满意效果。中药煎汁保留灌肠可直接通过直肠黏膜进入大循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使盆腔局部药液有效浓度提高,从而促使盆腔炎性渗出物吸收、粘连松解、肿块消散,达到消炎、止痛、化瘀清热作用。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18-319.
[2]黄健玲,沈碧琼,李亚萍,等.慢性盆腔炎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国中药信息杂志,2000,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