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尕朵
(广东省中山边防检查站卫生队,广东中山 528437)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机的认识,自拟健脾补肾、益气活血方治疗本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06~2009年我院共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1岁,平均 (40.81±10.1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 30年,平均(8.05±6.24)年。 60 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全部病例均做纤维胃镜及病理切片检查确诊[1],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痞满、胃痛、纳呆、嗳气等。笔者把最为常见的症状分为4度,0度:没有此项症状或此项症状已消除。1度: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2度:症状明显,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3度:症状突出,需服对症药物以缓解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胃黏膜萎缩、或炎症、或肠化、或不典型增生,程度均分轻、中、重度,疗程结束均作纤维镜及病理切片复查(活检部位与服药前检查一致)。
自拟健脾补肾、益气活血方[2]:炒党参15 g、炒白术12 g、山药 15 g、生地 15 g、丹皮 10 g、当归 15 g、香茶菜 10 g、炒白芍12 g、白花蛇舌草 15 g、半枝莲 9 g、龙葵 9 g、厚朴 9 g、炙甘草6 g。水煎服,2次/d,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以3个疗程判断疗效极限。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样本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依据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第一届脾胃学术会议制订的疗效标准[3],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6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0例,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常见症状是胃脘痞满、纳呆、胃痛及嗳气,从临床上分析,中医治疗对主要症状均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治疗前后胃镜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胃黏膜白相及隆起、粗糙感改善最为明显,说明中医对黏膜色泽、萎缩及结节形成等均有较好的改善。
表1 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前后比较(例)
该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萎缩情况、炎症、肠化及非典型增生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总有效率达84.1%,肠化与不典型增生总有效率分别达74.1%、73.3%,这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这二者与萎缩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病理变化比较(例)
2.3.1 治疗前后胃黏膜萎缩的变化 治疗前CAG重度12例,中度28例,轻度20例;治疗后重度7例,中度5例,轻度30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2 治疗前后活动性炎症的情况 治疗前胃黏膜活动性炎症28例,治疗后为6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3 肠化生情况 治疗前肠化生重度6例,中度6例,轻度6例;治疗后重度2例 ,轻度2例,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4 治疗前后非典型增生情况 治疗前有重度非典型增生4例,轻度4例;治疗后重度2例,其中3例消失。
慢性萎缩性胃炎(CACT),病情复杂,病机的关键是虚实相兼,以脾肾两虚为本,气血凝滞为标,因此本病治疗应当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法。方中以黄芪、生地为主药,具有健脾益气,滋阴养血之功效,特别是方中白花蛇舌草、香茶菜[4]两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该药具有增强抗体免疫功能和促进巨噬细胞活性的作用,对充血、水肿、糜烂能起到吸收、消退、愈合作用,在同时使用益气活血药后,使胃黏膜萎缩、活动性炎症及肠化和非典型增生等病理变化明显减轻,攻补兼施,证明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1]任建林,焦兴元.现代消化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39-146.
[2]徐江雁,鲁嵬.国家级名老中医胃病验案良方[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0:258-266.
[3]陈旻湖.消化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61-65.
[4]吕永慧,宋卫兵.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15-225.
[5]张永锋.慢性胃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7-273.
[6]刘国剑,程时丹.常见消化系疾病诊疗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