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喜
“5·12”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灾区的重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中。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事业单位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中央领导、社会团体、国际友人和企业都踊跃向灾区赠送图书、计算机等物品;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希望借震后重建的契机,加快四川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如何用好当前捐赠的图书、设备以及今后很长时期内如何恢复重建受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都是摆在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5·12”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震区人员财产损失巨大。其中以绵阳市为例,表中所列不过是可以统计出来的物质损失,而人员损失,散落于社会中的各种地方文献资料的损失则难以估量。
图书馆界都在探索灾区公共图书馆的重建中遇到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灾区公共图书馆的重建(学校图书馆的重建一般会作为学校整体重建的一个组成部分,顾暂不考虑)最重要的是合理规划图书馆的整体布局,可以将图书馆的整体结构借助这次重建工作进行试验,既可以解决灾区的切实需要,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四川省图书馆的发展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灾区公共图书馆的重建实际就是恢复重建馆藏文献资源的过程。其中的指导原则就是:分析读者阅读需求以提供合适文献、采购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虚拟馆藏的建设(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具体工作一方面是抢救恢复已经受损的现有的馆藏文献包括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就是利用新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包括震后大量的捐赠书籍,设备等进行服务。要避免的两个问题:现有文献的保护,不能让震后保留下来的资料再一次受损,人为的或是自然的。另一方面要让大量的文献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只重“藏”不重“用”。
目前由于很多公共图书馆的馆舍由于受损已经无法正常使用。我们是否可以将那些市馆和县馆由于馆舍受损无法放置的文献资源和设备安排到各个居民安置点和条件比较好的乡镇上,成为社区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室),首先作为临时措施,然后等待条件成熟后就将这些图书馆(室)通过行政和业务上的相关规定正式确定下来。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社区图书馆是通过文献信息的选择、组合、贮存和传递来为社区所有居民服务的图书馆。它依据人口分布而不是行政区划来设置,具有区域性、全民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中国的社区图书馆还属于“社区自治”的成果,建造与否,规模大小完全自行其是。结合震区实际情况建设社区图书馆的几种可能方式:
1.分馆制:最优模式。市县图书馆可以化整为零,深入各个安置点开展图书流通工作,其他工作可以由条件比较好的其他图书馆代为处理。
2.社区与学校联合:一馆多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成人。
3.企业独立建立的图书馆:国家允许企业参与灾区重建,图书馆可以与企业达成协议,一方出场地设备,另一方出书,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在确定图书馆的组织形式后就要对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行调查。首先,报纸和期刊是农村最需要的两种文献类型,对网络资源也存在相当比例的需求。其次,在文献内容上,农村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文献副业知识方面的文献和医疗保健知识方面的文献需求最大。第三,广播电视是农村获得信息的最大渠道,同时年轻人也开始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所以应该保证文献内在需求与信息传播途径的双向结合,满足农村大多数人的阅读需求。城镇居民的阅读需求则更为多样化。获取文献途径多样化、新的阅读方式被广泛接受认同、阅读动力转变。一部分读者阅读的目的性增强,休闲型阅读依然存在。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使得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要采购多样化的信息资源。
由于目前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问题,文献资源由于体制问题而出现条块分割,资源建设重复。虽然各级图书馆的经费每年都有增长但仍然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购书经费不足导致纸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出现“人吃书”的情况,应付而非应对。电子文献的出现更加分散了资金。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较为充足的多媒体资源必须要借助中央开展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在省内已经发展的出具规模。四川省除省本级以外,有一个副省级省会城市,17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市区,4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有4822个,村民委员会有 50182个。迄今,全省完成:省分中心 1个,市级分中心 22个,县级分中心 128个,政府机关分中心 4个,部队分中心 5个;乡镇服务站 127个,社区服务站 59个;街道服务点 3个,村服务点 50个,学校服务点 4个。
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社区馆注重浅阅读,县馆拥有更多的普及型读物与社区馆相比要在量上做文章,争取做到县馆有电子阅览室,有共享工程基站,能够通过网站的形式向本县的群众提供网络服务,对市馆进行分流,市馆注重深阅读和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至于深加工则还是交予更具实力的省馆来完成。任务分层,避免重复的劳动。
这次地震造成大量地方文献的损毁。这是我们充分认识到将地方文献数字化的迫切性。数字资源具有可复制性,传输的便捷、保存成本的低廉。但是,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包括必要设备的添置与人员的培训。这些条件,四川的区县图书馆基本不具备,只有少数市州图书馆和省馆才具有相关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以四川整体利益为优先,放弃地区利益,进行省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基层图书馆负责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有条件的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处理,编制特色数据库。只有集中力量才能解决目前这种不平衡的情况。可以说,灾后图书馆重建既要注重实体文献的补充,又要充分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而且要从体系构建、资源建设等方面纳入四川图书馆发展整体大盘。
公共图书馆的宗旨,是为人们的学习、研究和接受终身教育,充分地提供利用所有的馆藏和有效的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是检验图书馆绩效的主要标准。它涉及服务的覆盖率、读者的满意度、图书馆设备和馆藏的充分利用以及信息服务。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优劣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图书馆本身要通过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每一册馆藏的作用,建成多元化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的数量和分布要能够方便本地区所有读者的利用,满足本地区所有读者的需求。四川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西部大省,在改革开放 30年中,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全省 18个地级市和 3个民族自治州全部设立了公共图书馆,181个县(市、区)也逐步向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发展。但是少数边远贫困地区,迄今仍有 63个县级行政地区没有独立的公共图书馆。经济的发展使图书馆获得了比较充足的资金来购置图书以及新设备。
四川省各市州图书馆十年经费递增表
县级图书馆最近十年经费递增表
改革开放的 30年也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 30年,计算机的大量普及、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2006年,四川省图书馆率先在网上开通数字资源,丰富了省内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国家图书馆也向四川省贫困地区免费开放网上资源,对四川全省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提供了支撑;同时发挥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群体的优势,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站点,力求把图书馆的丰富的数字文献资源送到基层,为群众服务。成绩突出但四川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有不足的地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设立到县区一级,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特别是农村人口的需要。四川 8700余万人只有不足140所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覆盖率极低,平均 60多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而且县一级图书馆普遍服务质量不高。各级图书馆由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拨款。图书馆的拨款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关系,发展不平衡。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比如为少年儿童服务和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四川省有小学 2.2万所,在校小学生 736.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99.8%。普通中学 4965所,在校学生490.9万人。全省没有专门的少儿图书馆,尚有 70余个县没有提供少儿阅读服务,少儿服务相对于全省的青少年,需要提高。根据相关数据:市县图书馆 88所提供少儿服务的有 83所,占 94%。平均每馆收藏少儿读物 2167.95种 9068.3册。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行为也随之变化。全省有 26家图书馆收藏有为少儿提供服务的多媒体读物占 30%。针对馆藏数字资源不足的状况,各馆加大视听型、光盘型文献的入藏力度,改变馆藏文献资源单一的问题,拓展服务领域。(以震区图书馆为例)
地区 设立少儿阅览室或有少儿藏书,提供少儿服务的图书馆无少儿服务的图书馆德阳 德阳、广汉、什邡、罗江县、中江县绵阳 绵阳、平武、北川、梓潼阿坝州 阿坝州、汶川县 理县甘孜州 甘孜州
有 56个图书馆建立电子阅览室并有少儿阅览区,所占比例为 64%。其中收费的 27家,免费的29家。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小读者学习、利用网络的课外首选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教授他们上网技巧外,还要引导他们上网的道德规范,引导他们上网阅读好书和查阅文献信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应该提供免费服务来对少儿进行有效引导。
四川有少数民族 53个,全省有 21个市州,其中民族自治州 3个,占 14.3%;全省 181个县级行政区域,民族县行政区和享受民族待遇县共有 56个,为30.92%。全川 181个县级行政区划,据 2006年统计,建立县级图书馆 116个,尚有 65个县没有设立计划单列图书馆。少数民族县级行政区划和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区一共 56个,未单列建立图书馆的地区41个,占 73.21%。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群众文化程度不高,缺少阅读需求,同时受地方财政困难的限制,图书馆服务处于缺位状态。
四川民族自治州概况(2006)
民族自治州公共图书馆概况(2006)
图书馆是依靠文献资源开展服务工作。所谓文献资源是指图书情报机构以及其他文献存贮机构所存贮文献的总和。是以一定的目的进行采集、整理后形成的文献贮备体系。文献资源建设是一切图书馆服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优质高效的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科学技术活动,他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各个方面及时地、广泛地搜集适应文献使用单位的任务和其服务对象需求的各类文献。各级各类图书馆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搜集文献。根据各馆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依据一定的原则,通过相关途径,有计划地对各类文献进行不断的补充。判断一本图书或其他文献(光盘等多媒体资料)是否属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文献加工。文献加工是指图书情报机构对采集或其他方式得到的文献进行整理,使其处于可利用状态的过程。包括:验收登记,分类,编目等一系列作业,使无序文献经科学的加工整理后形成便于保藏、使用,而且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系统化、有序化的文献集合体。四川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灾区图书馆构建同步发展,才能使灾后图书馆重建更有坚强的背景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