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美太后与小皇帝的改革传奇

2010-06-05 03:29罗盘
决策与信息 2010年3期
关键词:拓跋鲜卑皇帝

文/罗盘

一千六百年前,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一路南迁,一路洗去征尘,一路向中原的汉民族和汉文化靠近,最终完全汉化,成为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北魏美丽的太皇太后冯妙莲与年轻的孝文皇帝元宏演绎了辉煌的改革传奇。

西晋王朝的时候,北方地区的鲜卑民族开始强大了。公元310年,西晋王朝作出一个决定,封鲜卑族的拓跋猗卢为代公。4年后,西晋王朝又作出一个决定,晋封其为代王。这就是北魏的前身。

当中原汉室王朝西晋忙于在自己家里杀来杀去的时候,北方的这个民族继续长大。公元386年,拓跋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拓跋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但是,北魏真正强大并且成为历史上文化灿烂的一个王朝,是从一个美女太后和一个小皇帝开始的。

汉室灭亡之后,天下大乱,先是三国大战,后是西、东两晋,而后是南北朝、十六国。那时的天下,战事连绵。

美女冯妙莲(公元441~490年),曾是皇家之女。她的祖父是北燕昭成帝冯弘,因为北魏太武帝进逼北燕,冯弘被迫逃往高丽,并最终死在那里。冯弘死后,诸子星散,大部分投降了北魏。冯妙莲也成了北魏人。

后来,父母双亡,才几岁的小姑娘冯妙莲,哭哭啼啼地入宫为奴。

不久,她被带进了皇帝拓跋焘的宠妃左昭仪的宫中。这个左昭仪,正好是冯弘的女儿,也就是冯妙莲的姑妈。当时,姑妈正在得宠。

看到自己的侄女来到宫中,又天生丽质,姑妈喜不自禁。接下来的几年中,北魏,这个没有走上正轨的小王朝,接二连三地发生着宫廷政变。拓跋睿,终于成为让北魏走向强大的第一个皇帝,即文成帝。

当政变不停地发生时,身为先帝妃嫔的冯昭仪只专心地做着一件事情:亲手调教自己的侄女,教她后宫的生存和竞争之道,教她怎样得到男人的欢心和喜爱,教她怎样得到权力和把握权力。总之,姑妈一心一意地对侄女教授着这门特别的后宫政治学。

政变停息之后,经她一手教育出来的冯妙莲,很快得到了拓跋睿的宠爱,被封为贵人。

仅仅3年之后,皇帝决定立皇后,选出5个候选人。冯妙莲就在其中。

《资治通鉴》注中说:“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北魏规矩,宫中嫔妃要想当皇后,必须先要亲手铸成金人。如果铸造成功,就是吉祥如意,有可能成为皇后。如果铸而不成,就别做皇后的美梦了。

还好,冯昭仪有这个本事。早就将铸金人这门必修课教给了她。当她成为皇后的5个候选人之一时,唯有她一人亲手铸成了金人。因此,她成功戴上了后冠。

拓跋睿文武兼备。武功方面,他亲自率兵开疆拓土,从阴山到大漠,所向无敌,征服了不少部落。文治方面,他重用汉臣,兴利除弊。丈夫的政治方向,深深影响了冯后。13年夫妻,13年如影随形,皇帝将许多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教给了冯妙莲。

冯妙莲24岁时,皇帝丈夫因病去世,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冯后被尊为皇太后。

6年后,新皇帝18岁。他不满太后干政,公然挑战却又完全失败。冯太后干脆让刚刚18岁的拓跋弘当太上皇,让年仅5岁的孙子拓跋宏成为新皇帝,30岁的冯太后升格为太皇太后。五岁的皇帝元宏,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从此之后,祖孙两人,一个美太后,一个小皇帝,连环出拳,将北魏短暂的历史演绎得无比辉煌。

30岁的冯太后,亲自担任小皇帝的生活保姆和资政导师。小拓跋宏的一切一切,均由冯太后自己亲手安排。每天在朝廷上处理完公务,她都会与小皇帝说说话,或者讲讲童话故事,或者说说治国的道理。果然,拓跋宏对祖母的教诲,从心中佩服,日后真的是又听话又能干,让太皇太后极为称心满意。

《北史》记载了太皇太后冯妙莲的治国本事。她天生聪明练达,能够很利索地处理极为繁杂的国家大事。她严厉而又明察秋毫,能行大事而又恩威并用。她当权时,对有功劳的官吏马上奖励,对有过失的官吏马上处罚。处罚了有过失的人之后,她不会将这些人一棍子打死,第2天仍然会给这些人委以重任。她培养了一支干练的吏治队伍。

《北史》还记载了冯妙莲的品格。冯太后十分俭素,不喜欢华丽的饰物,只穿那些没有绣花的衣服,比一般贵族的衣服还要简约。她更不喜欢山珍海味,每天只吃一般的食物。她还规定自己的饭桌的大小,要求饭桌不过1尺多宽,用这么小的饭桌,就是为了少放些食物,减少国家的支出。她很早就作出政治交代:自己死后,不要搞陪葬品,越简单越好,千万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财!

政治改革,是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北魏孝文帝元宏亲政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

北魏建立初期,处于落后的部族状态,它实行的还是奴隶制度,是部落管理。各个部落一切独立行事,只在战争中听命于国王或者后来的皇帝。皇帝,实际上更像是多个部落的酋长联席会议主席。战争,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和全部的政治。战争中征服的所有民族,北魏的做法是,女人全部抢为自己的小老婆,男人全部作为奴隶,或者出卖,或者留用,或者杀而食之。它使用的吏制,还是部落制和酋长制。国家对官员的奖励,就是将战争中掳掠的人口没为奴婢,赏赐给诸王贵族和有战功者。

财政管理方面。北魏立国时,它的赋税制度非常落后。国家规定,平均每户每年的户调是帛2匹,絮2斤,丝1斤,粟20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调外之费帛一匹二丈。但同时,他们可以任意增加临时征调,动辄每户要交30、50石粟。由于官吏没有正式俸禄,贪污、贿赂、高利贷横行无阻。太武帝统治期间,大将公孙轨到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去时单马执鞭,回来则从车百辆,每辆车上拉的都是金银财宝和美人。

冯太后执掌国家大权以后,力行改革。她进行的政治改革,内容很多,很务实。

1.首先整顿吏治。公元472年,也就是北魏的延兴2年,政府规定:地方长官政绩好的可以久任,满1年升迁1级;政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政绩决定干部的升迁去留。

2.规范税收办法。公元475年,也就是延兴5年,政府确定,税赋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公元486年,政府又对租调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深化。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8人、耕牛每20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3.推行俸禄制。公元484年,也就是太和8年,政府颁布俸禄制。这一改革,是让北魏政府脱胎换骨的改革。在此之前,北魏的国家公务员是没有工资的,他们的收入,全部来自战争中的掠夺或者贪污。现在,冯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公布,国家给公务员正式发工资了,从这时起,工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4.颁布均田令。公元485年10月,也就是太和9年10月,政府颁布了均田令。这一改革文件,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授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70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需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在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5.推行三长制。公元485年到486年,政府规定,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在此之前,北魏这个来自草原的一朝,采用的是部落酋长的管理办法,酋长就是所有治下之民的主人。这种行政体系,效率低下,也容易让地方豪强长大。冯太后推出的三长制度,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了地方豪强。

为了排除改革障碍,推行俸禄制,冯太后和元宏严惩贪官污吏,先后处死了40多个贪官,北魏吏治得到了整肃。

冯太后的改革,彻底改变了鲜卑族的草莽作风。促使这些改革推行之后,北魏王朝开始成为一个符合中原标准传递的王朝。它所实行的政策,经历北周、隋、唐,影响了其后整个中国数百年。

正当北魏王朝在改革的道路上顺利前进时,公元490年,冯太后薨逝。

经过祖母亲自调教的24岁的孝文帝元宏,为了便于接受汉族文化,也为了拉拢汉族士大夫进入政治中心,年轻皇帝决心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这一年,随同孝文帝元宏前来洛阳的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共20万。这些人连同家属和奴隶,总数不下100万人。

随后,元宏皇帝继祖母之后继续打出改革连环拳,重点是文化改革。

1.改穿汉服。

公元494年12月,北魏定都洛阳刚刚一个月。从北方平城来的贵族们,正忙着搬家具。初来乍到,很多人还没找到房子住。就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元宏已下了诏书,发布了命令:士民人等,一律禁止穿胡服。不许穿胡服了,那我们穿什么啊?皇帝说了:穿汉人的衣服!

在朝廷开会时,元宏当场将汉族的衣冠赏赐给鲜卑贵族官僚,并且将汉服作为官服使用。

据说,身为皇帝的元宏,时常到街上巡视服装情形。有一次,他在洛阳街头看到鲜卑族妇女仍然身穿胡服,十分生气,立即通报批评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要他们严格执行服装改革的命令,不许一人例外。不久,洛阳街头,再也没有人穿鲜卑族服装了。

2.改说汉话。

公元495年6月的一天,也就是实行汉服制度的半年之后,元宏找来大臣谈话。

元宏问:“咱们已经在中原站稳了。往后啊,咱们这个魏国,是应该像中国历史上的商朝、周朝那样长久呢,还是连汉朝、晋朝的时间都不如呢?”

大臣们不知道皇帝此话的用意,连忙回答:“臣等当然愿意您超越所有前代君王!”

元宏说:“既然这样,那咱们是应该改革进步呢,还是因循守旧啊?”

大臣们明白了,皇帝又要搞什么新名堂。大伙儿一齐说:“愿圣政日新!”

元宏说:“好啊,难得大家全都这么想。咱们要想让江山万世相传,就必须继续改革!”

接着,元宏宣布新的改革命令:“中原的圣人孔子说过,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天,咱们就说关于‘言’的改革。从现在起,咱们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中原汉话。”

语言改革,远比服装改革更加困难。

好在,元宏在语言改革上,是有一定的柔性的。他规定:“30岁以上的人,改说汉语比较难,可以慢慢来。30岁以下的,必须马上学习说汉话!如果故意违背这个命令,就要降级或者撤职。”

元宏的语言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语的研究。鲜卑族的民歌也译成了汉语,收集在《乐府诗集》中的大部分北朝民歌,就是在元宏下令改用汉语之后翻译的。

3.改用汉姓。

改说汉话之后半年,元宏要鲜卑人改用汉姓了。

鲜卑人的姓氏多为复姓,如拓跋、独孤、贺楼、步六孤、丘穆陵等。

公元496年正月,元宏颁布诏书:“北方人把土称为拓,把君主叫做跋。咱们北魏也是黄帝的后裔,以土为最尊贵,所以叫拓跋氏。土为万物之元,拓跋氏改姓元氏。诸位大臣的复姓都要改为单音汉姓。”

元宏首先带头,将皇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定为最高门第。把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把独孤氏改为刘氏,把步六孤氏改为陆氏,把贺赖氏改为贺氏,把贺楼氏改为楼氏,把勿忸氏改为于氏,把纥奚氏改为嵇氏,把尉迟氏改为尉氏。以上八姓属北魏功勋之家。

当时北方汉族有四大高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元宏指定,鲜卑族的八姓与汉族四大门第地位相同。

元宏将鲜卑族的100多个姓氏改为汉姓,改姓后的地位与汉族的不同门第互相对应。并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他带头将汉官李冲的女儿立为皇后,还让自己的弟弟娶汉族世家女子为妃。

元宏这些眼光远大的举措,有利于巩固北魏政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鲜卑族和汉族的双赢。

元宏的改革还规定,从现在起,鲜卑人不得以北方人自居,必须自称河南洛阳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重用南朝士族王肃厘定官制,在模仿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鲜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刑罚。

元宏还对城市建设进行改革。他修建洛阳街坊,将洛阳分建成500多坊,使洛阳的城市建设第一次上了规模,上了档次。

公元499年,元宏去世,年仅33岁,甚为可惜。

美太后冯妙莲与年轻皇帝元宏的改革,给北魏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致使北魏王朝延续了一个半世纪。

猜你喜欢
拓跋鲜卑皇帝
“屎壳郎”大王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皇帝怎么吃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领导是咱老家人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来自稳定同位素分析证据 鲜卑族的生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