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雄
20 10年1月傅莹成为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新中国的第二位女性副外长,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副外长。
优雅得体的着装,银色的卷发,温文尔雅的谈吐……她总是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今年57岁的傅莹,在担任驻外使节期间,其独特的女性时尚、智慧和“魅力”的外交风格赢得了外界的交口称赞。
和傅莹有过接触的人说起这位女外交官,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时尚、高雅、智慧”。
历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中国驻英国大使。拥有30余年职业外交生涯的傅莹,被公众认识却不是因为这些光环,而是她在驻英大使任期内对西藏问题及奥运火炬传递等事件的出色应对,并因此赢得“时尚大使”、“危机大使”的美誉。
“大使的发型总是保持的那么好,头发微白,短卷发,总给人神采奕奕的感觉”;“大使衣着讲究,小饰物也同样考究,有时看见大使在食指上带着一个非常时尚的大戒指,有时她也会穿一双小皮靴,这种年轻的心态让她与年轻人也自然而然地相处融洽”;“大使工作敬业,很干练,但又不失女性柔和的一面,经常谈笑风生。”
与这种时尚大方的生活品味相关的是傅莹在外交中擅长发挥女性优势,经常以自己细腻丰富的感性体验,缓和在外交辞令中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局面。2008年4月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受阻后,傅莹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文中她对当天火炬传递现场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谈到她无法回答那些冻红了鼻头,手脚发冷的中国志愿者小姑娘面对攻击发出的“这就是曾经滋养过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土地?哪里有绅士风度?”的疑问。傅莹对西方部分民众在西藏问题上对中国的误解深表遗憾,并从西藏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她与女儿的对话等多个层面阐述了中国正处于发展之中,虽然有许多问题,但期待两国人民可以消除障碍增进了解。
▲2010年1月26日,傅莹在离任招待会上与来宾话别。
同样的外交风格也体现在2009年新疆“7·5事件”后,她在英国《卫报》上发表的文章《统一和团结流淌在代代中国人血脉中》。文中有对新疆自然风光的描述,有对能歌善舞的新疆各族人民的称赞,还有对新疆古代丝绸之路的回忆。在娓娓道来的话语中,傅莹阐述了一个本质性问题,即新疆是多民族地区,这一地区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她的一位前同事评价说,傅莹大使抒发的个人情感和良好的沟通姿态令本来繁复沉闷的外交工作变得事半功倍。
傅莹也非常善于结合运用西方媒体看重的数据分析来说明问题,以达到最有效的沟通目的。人文和数据,这两个西方媒体最为看重的要素在她的外交活动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她在《卫报》上发表了《中国60年:乡愁与发展》。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傅莹的简历,在爱好一栏,除了阅读和艺术外,还有高尔夫和网球。“傅大使的高尔夫球打得很好,但这绝不仅是一项娱乐,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是交际的必需。”一位曾与傅莹共事的驻外人员说。在任驻英大使前,傅莹曾担任驻澳大利亚大使,在其离任赴英之际,澳洲外长唐纳就曾赞美她:“傅莹女士是最有魅力的外交官,她是中国利益的有效倡导者以及一名很具有竞争性的高尔夫球手。”与这句赞美相匹配的是:在傅莹担任大使期间,中澳两国贸易额增长了近143%。
任驻英大使两年多时间,傅莹在外交场合西方式的表达以及女性的柔性沟通方式,并没有如她担忧的那样不被中国公众接受,她成为深受中国年轻人喜爱的“美女大使”,一头银发和得体装扮也是被津津乐道的话题。2009年4月,英国《外交官》杂志曾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称赞她“为增进英国及欧盟对其祖国的理解作出了巨大努力,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的处境和采取的措施,以及内外政策”,“傅莹大使充分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合作寻求和平发展,在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的愿望。”
在英国精英阶层,傅莹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她最大的特色就是主动出击,打入英国主流社交圈,是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因此被赞誉为“明星大使”。
近年来,傅莹在英国频频亮相,到处演讲,主题无一不跟中国有关——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变化中的中国与变革中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谐与和平;中国与英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伙伴……
开创先河之举发生在2009年秋天。英国三党 (保守党、工党、自民党)年会召开,中国驻英使馆首次开设“中国论坛”,格外抢眼——自民党的中国论坛上,原本70人的房间挤了120多人,座位不够,有的人干脆就席地而坐。
论坛主题是“后奥运的中国:我们是挑战者还是伙伴?”论坛结束时,傅莹说:“夏天休假时在家乡的一个山上旅行,与山顶气象站长聊天,他很认真地谈到,西方就是要遏制中国,不能抱有幻想……”
自己说不一定有说服力,就拉来本地人现身说法。工党的“中国论坛”上,傅莹找来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撑台。曾11次访问中国的普雷斯科说,英国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犯下很多错误,不应“好了伤疤忘了痛”,一味指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等问题。
既要说给现在的精英听,也不能忘记驻在国未来的主人。傅莹演讲的大学包括剑桥大学、伊顿公学政治学会、伦敦经济学院、肯特大学……“没有鼓掌,只有笑声。”一位多次旁听傅莹演讲的中国留学生回忆。只要听一听2007年11月29日,她在剑桥大学东方学院的演讲,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自到英履新,我做了十几次演讲,今天的演讲是比较难准备的一次。我有一位国内的教授朋友告诫我,不要给大学学生演讲或作报告,因为他们不会对任何事物感到新鲜和满意。(听众笑)今天我发现,听众济济一堂,让我受到鼓励。(听众笑)
无论世界任何地方发生什么事情,中国似乎都很难置身局外。油价上扬,人们归咎中国。粮价上涨,也说源于中国(听众笑)。通货紧缩是中国的原因,通胀了又从中国找原因(听众笑)。”
她不断以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传达中国人的感受与声音,以心香之诚,泪酒之悲,纪其实而存其真。相信绝大多数心是肉长的西方人,也会闻之亲切、思之动容的。
2009年3月29日,G20峰会前夕,很多人针对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主张中国多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捐资,救助那些经济和金融形势岌岌可危的国家。对此傅莹表示:“当人们给中国戴上‘富裕’、‘有钱’和有大量储备等各种帽子的时候,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
站在外交的立场,她善用各种技巧传播中国,但以传播者视之,她只不过做了一个传播者的本分——讲故事,而不是大说道理。如果硬要说技巧,那就是她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运用比拟和剖析这些西方人习惯的表述方式,不生硬,不突兀,有高潮,有转折,引经据典,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游刃有余。
提起中国的今非昔比,傅莹经常喜欢拿“吃饭”举例。在剑桥大学《中国的发展:和谐与和平》的演讲中,傅莹说:我记得一直到上大学的时候,路上碰到老师或者同学,相互的问候语都是,“你吃了吗?”但是今天你要是问年轻人“你吃了吗?”他们会反问,“你不会有问题吧?”
接着,她开始讲述整体:“今天,31万个中国家庭拥有超过100万美元的资产,这个数字到2011年还会翻一番。中国城市居民中,每100个家庭拥有153部手机、47台电脑和4辆小汽车。”
▲2008年4月6日,傅莹手持火炬在英国伦敦传递。
如果仅仅听到这些,你会以为傅莹是在炫耀中国最美好的一面,但紧接着,她就会自揭家丑:但中国领导人会告诉来北京访问的朋友们,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只有英国的1/18。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她很喜欢引用邓小平的话——中国既大又小,既强又弱,告诉英国人“这仍然是当前中国的真实写照”。当然,“谈这些情况是想说明,中国在相当长时期里需要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的多种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将回避自己应尽的国际责任。”
最鲜明的例子是她自己。1992年,傅莹作为一名中国民事维和人员(也是中国第一位参加维和的女性)赴柬埔寨参加维和行动。当时,总有人问她:“你是韩国人还是菲律宾人?”现在,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中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最多的国家,累计14000人次,中国已向全世界共计派出近9000名维和人员。
不仅跟外国人说话如此,跟自己人说话也很坦诚。2007年5月22日,傅莹出席英国驻英使馆教育处为她举办的履新晚会,与会的曾飚记得傅莹当时说,自己离开澳大利亚,到英国履新以来,受到很多赞扬,然而“自己一直相信人在有生之年很难听到真正的赞扬”。
“阿克毛事件”中坚决捍卫祖国立场。去年底,英国籍毒贩阿克毛的事件一时间把中英两国的关系推上各大媒体重要的版面。傅莹无疑成为这个事件中的最受关注的人物。
2009年12月29日下午新华社发布英国毒贩阿克毛被注射执行死刑的消息,英国政府对中方的请求立即转变成强硬的谴责。英国外交部在29日前后,24小时之内连续两次召见中国驻英大使傅莹,要求就处决一事作出解释,而傅莹大使则坚持主张中国已经给予阿克毛权利诉讼,强烈捍卫中国的立场。
在这次谈话中,傅莹坚决拒绝了对方的所谓谴责抗议,表示中国司法机关完全是依法办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都应该按照法律来办事。希望英方要尊重中国的司法主权,不要干涉。同时傅莹大使也跟对方介绍了中国现在面临很严峻反毒的形势,中国历史上就深受毒品的危害之苦,这个英方应该很了解这种情况,现在也依然面临这种严峻的形势,所以依法惩处毒贩既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也符合中国的法律。
作为新中国第二位女外交副部长,在这一更受外界关注的新职位上,傅莹的魅力和风采将为更多人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