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勒 姜骁军
(作者:格勒,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姜骁军,调查组成员)
西藏解放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其中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影响最大。
上个世纪,联合国把1994年定为国际家庭年,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和人类学界对家庭在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关注。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与家庭的安定与发展密切相关。在西藏,绝大部分藏族农牧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生活,大多数藏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已构成西藏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方面。家庭牵动着每个西藏人的个人情感、民族感情和经济利益关系。西藏居民的衣食住行的特点基本上都是通过家庭反映出来的。几千年来,人们以家庭为中心,进行各种生产,从事一切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一部西藏家庭社会变化的历史,就是整个西藏社会发展历史的缩影。
西藏解放后,经历了多次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其中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影响最大。自1987年开始,我们就对西藏家庭的改革进行重点研究,每年在西藏各地进行人类学的考察。20多年来走遍了西藏的7个地市和除墨托县以外的所有县。根据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个案调查为主,我们广泛调查城区、农区和牧区3个不同类型的范畴,使调查样本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整个西藏社会经济的宏观发展面貌。调查的纵向内容,是把调查分为4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民主改革前”,即1959年以前;第二个阶段为“民主改革后”,即1959年~1966年;第三个阶段为“人民公社时期”,即1966年~1980年;第四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即1980年~2008年。调查的横向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家庭关系、家庭组织结构、家庭收入和支出、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家庭生活方式、住房情况、劳动力、业余生活时间安排以及养老、生育、子女教育、婚姻等10多个项目。这些内容既可以反映出藏区基层社会婚姻家庭以及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又可以反映出西藏民主改革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的情况对比。
西藏家庭调查结果显示,西藏人民满意程度最高的社会经济改革有两次,一次是1959年的民主改革,一次是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
——民主改革推翻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翻身农奴当家作主站起来。封建农奴制的基本特点,是占西藏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被只占西藏总人口5%的封建领主所奴役,以失去人身自由为代价从封建领主那里领取一块份耕地或草地,世代使用,从此大多数农奴被终身束缚在土地上,对封建领主处于人身依附的地位。土地和大部分牲畜掌握在占总人口5%的贵族手里。广大农奴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且还要承担相当沉重的无偿劳役,缴纳高额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无论是西藏江孜班觉伦布村昔日被称作“朗生”的家奴们,还是拉萨“鲁固帮仓”昔日的乞丐们,都认为民主改革前的社会是极少数人享乐、大多数人贫穷的黑暗社会。1959年至1961年的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次废除了西藏封建农奴主所有制,广大农奴分得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和牲畜等基本生产资料。百万农奴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成了自己土地的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放牧,积极性空前高涨。民主改革废除了广大农奴对三大领主的人身依附,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了新社会的主人,享受着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种权利。人民从这场变革中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得到了实惠。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旧西藏社会最低层的人们,如朗生、堆穷以及乞丐、铁匠、屠夫等,在旧社会他们一无所有,民主改革以后,他们不但分得土地、牲畜、房屋,而且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获得了真正的翻身解放。
民主改革后,西藏农村的粮食生产和牲畜数量增长迅速,连续6年全西藏农牧业生产都增产增收。直到现在许多西藏的干部和群众也认为,这个时期是西藏解放后最好的时期之一,将其称为西藏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同时,这个时期先后进藏的干部,即现在称为“老西藏”的干部,给西藏群众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光辉形象。他们懂政策,工作深入、生活俭朴,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的奉献与业绩成为这个黄金时代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打开了西藏发展新路径,人民群众干劲激发富起来。调查表明,广大西藏人民普遍认为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改革开放使西藏农村牧区实行了以“两个长期不变”(即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自主经营的责任制,土地和牲畜的使用权、所有权由集体转到了个体农牧民手中,使他们有了与各自利益直接挂钩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主动权,从而充分调动了千百万西藏农牧民的家庭生产积极性。以江孜县班觉伦布村为例,1976年至1994年,人均粮食从730斤增加到了2938斤,人均纯收入从49.53元增加到842.30元。又如,对安多县腰恰乡40多户牧民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后人均牲畜占有量比民主改革前增长了128.98%,比改革开放前的92.86头增加了近36头。人均拥有牲畜120头以上的富裕户占总户数的20%左右。85%以上的牧民家庭已达到了中等以上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前,西藏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单一的农牧业生产,劳动力结构单一。改革开放以后,农牧区封闭单一型的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转向开放多样型的商品经济。牧区实行“以牧为主,多种经营”,农区实行“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牧民不再仅仅从事农牧业,而开始利用开放的市场和方便的交通,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饮食业等多种经营,形成农、牧、林、副和多种经营相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
——市场经济拓开了藏族群众的新事业,科学发展为农牧民的生活开创了新天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牧民走出农村牧场,走向城镇,走向更加宽广的外面世界,寻求更加科学和谐文明生态的发家之路。农牧民的活动范围逐渐从帐篷、村落扩大到城市。西藏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他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等基本生理需求,而且开始追求更高一层的享受。从住的方面来看,农牧民和城市居民现在普遍追求的是旧房改造为新房,平房改为楼房。从吃的方面看,正逐步由吃饱向吃好转变。调查显示,安多牧民的主食糌粑的消费量下降,对面粉和大米等细粮和各种水果的需求量明显增大。大部分家庭每年都要购买几十斤的水果和糖果。拉萨城市居民的饮食和副食品的消费增长更快。尤其是文化、娱乐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穿的方面看,西藏农牧民和城市居民,不仅仅满足于服装要保暖,而且追求服装色调协调,式样新颖,对中高档穿着用品的需求量在逐步上升。牧民们不但穿传统的各类自制皮衣,而且越来越喜欢更加时尚的衣服。从用的方面看,正逐步由对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转向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追求。文化娱乐用品和享受发展型用品呈上升趋势。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录像机、汽车、摩托车等都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进入家庭的。文化娱乐和婚丧喜庆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也明显上升。唱卡拉OK、跳交谊舞、打台球、看电视、电影和录像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拉萨市青年人的时尚娱乐和休闲方式,并逐渐由城镇传播到农村牧区。改革开放以前,西藏的传播媒介以广播和报纸为主,许多偏远的农村牧区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信息闭塞。目前,这种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手机、电脑、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家中。
(作者:格勒,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姜骁军,调查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