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贯之
地摊的“悖论”
■樊贯之
我以为,低档商品在质量的殿堂里也应该有一席之地,不妨给它应有的关注和光彩。
居家过日子,购物活动那是老伴的专利,她常去超市、商场,近来也尝试时尚,如电视购物之类。我偶尔的购物行为算是“业余”,多在街头巷尾捎带而已,包括逛逛地摊。
地摊上我确实买过一回拖把,拖地板的拖把。
说来话长,事出有因。
这之前,老伴在电视节目“家有购物”里,买了个叫做“必卡锁”的新式“第三代”拖把。据电视里小姐的介绍优点多多:超省力,超环保,超去污等等。送货上门的时候,还附带赠送了一套厨房刀具四件、砧板一个、抹布两条,外加丝围巾一条!(看了一下产地,拖把是河北霸州的,厨刀是广东阳江的,砧板包装印的全是英文,我找了半天,只认出“MADE IN CHINA”,其他的几件中外文字俱无。)总售价200元人民币。
其实,这个拖把的特别之处是设计了一个拧干的卡榫,不必再直接用手拧,的确方便。虽然一堆赠品扔到了一边,但新拖把的拧干过程,双手不必再沾污水,省力谈不上,倒是大有益于卫生。老伴挺中意,劳动的热忱更高涨了,边干活边念叨:200多元,没白花啊!
有一天巧得很,我在地摊上转悠,也碰上了这号儿的“第三代”拖把,一模一样,只是没有品牌,没有赠品,10元一件。我没有犹豫,只花了她用的1/20的钱,同样买了件老伴喜欢的东西。扛回家,老伴笑了,还说,地摊也有这玩意儿,备用吧。我得意的替她收起来。心里感觉好像送上了一束玫瑰花。
好景不长,过了两个多月,她的200元的“必卡锁”拖把头脱落下来。原来,连接的钢管太单薄,锈蚀断了。可惜呵,无奈何换了我的“无名氏”的货色。奇怪,10元货也使用了好一段时日,居然照常服役。老伴说,你咋不多买两个呢?老夫老妻,难得受到表扬,为了再立新功,我特意到地摊上又转了几趟,“众里寻他千百度”,10元的第三代拖把,再也不见踪影了。我心里多少有那么点遗憾呢。
我知道,再过些日子,我的“无名氏”拖把也会寿终正寝的。我暗暗庆幸的是,她整天埋怨“家有购物”的拖把骗人,却不会提地摊拖把上当。
我家的拖把故事,让我脑子里冒出一大堆问号。
提起地摊,不少人会摇头,那理由,一曰有碍市容观瞻,二曰假冒伪劣泛滥。大大小小城市也都忙着取缔它们。可是,地摊依然如故,依旧是人头攒动,生意兴隆。
小贩们谋生牟利,明知故犯,似乎不难理解。可是,百姓们明知陷阱,偏偏甘心自投,却有点儿不可理喻。
咋搞的?此事值得研究,人们到底为啥在地摊上买东西?这里当然也有我!
这个问题看来涉及商品质量的档次和消费群的层次。按照经济状况,划分阶级成分,那是久远的事了。按照经济收入、消费习惯划分消费群体,那该是市场的入手处。有精打细算的百姓,也有挥金如土的大款;有白领、金领,也有蓝领、灰领、无领;有图体面的消费,也有图实惠的消费;有耐用品的需求,也有日用百货小商品的需求……因此,地摊有了它自己的一隙生存空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摊成了个市场上抹不去的“痛”。
应该承认,质量不是个绝对的概念,质量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唯一的、僵化的东西。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应该有不同档次的商品。我以为,低档商品在质量的殿堂里也应该有一席之地,不妨给它应有的关注和光彩。
这个问题看来又涉及市场与商品质量的全面理解。商品质量未必越高级越有市场,标准未必越严格越能赢得顾客。质量优劣未必在于技术指标的无尽的攀升,质量的实质是价值,包含经济性、性价比。性能与价格的比值,学术理论太深奥了些,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讲:值不值?200元的东西用两个月和10元的东西用3天,岂不是等值的吗?人们地摊上的购买,背后实际是某种性价比高低的选择,算得上是精明和理智,大可不必给人家戴上“不成熟”的帽子。还是那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物美价廉,当然最好,但那是消费者的理想、期盼,在今天可能多少有点乌托邦的味道,恐怕不是眼下市场的规则。老实讲,物有所值,才有切实的意义。
这个问题还让我联想到一点儿“欺诈”的含义。欺诈的要害是故意。失误或明示不能归于欺诈范畴。路旁道口的地摊上,明明白白的人所共知的低价、低档的生意,算不算欺诈?我看值得讨论。起码比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广告宣传诚信度高一些。市场上,堂而皇之的形形色色的大招牌下,欺诈才多呢,老百姓吃的亏才大呢!
那些苦于取缔地摊却劳而无功的人——管市场的、管质量的,可否逆向思维一下:让地摊宽松、健康的存在着,直到老百姓不再需要它们的那一天。
地摊现象颇复杂。记得当年,批判过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到如今,对此仍然是疑疑惑惑,迷迷糊糊。
冒出上面一番“悖论”,最后我要解释一句:我不是摆地摊的小贩,而且我们家里也没有干这一行的生意人。特此声明,以免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