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早期呼吸道管理

2010-06-02 02:35宋玉静刘春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6期
关键词:面罩体外循环血氧

宋玉静 刘春燕

在我国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低于西方,但近年呈上升趋势,手术病例也逐年增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是解决疾患的方法之一,但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应给予严密的监护,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1]。特别是对高龄患者术后的肺部护理尤为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24例患者中男22例,女2例,年龄50~76岁,平均57.3岁。均为择期手术。其中体外循环9例,非体外循环15例;单纯搭桥17例,搭桥合并瓣膜置换7例。

表1 手术分类情况(例)

1.2 呼吸机辅助时间最长为62 h,平均为6.9 h;术后清醒时间最长为16 h,平均为5.8 h;2例患者X线片出现不同情况胸腔积液、肺不张、肺纹理重占8.3%。

表2 患者情况(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以对呼吸功能维护作为观察总结重点,呼吸机辅助时间最长为62 h,平均6.9 h;术后清醒时间最长为16 h,平均5.8 h;3例患者术后X线片异常占12.5%;5例术后无效咳嗽影响排痰占20.8%;16例术前有吸烟史,术后痰量增多占66.7%;5例有肺部基础疾病占20.8%。

3 讨论

术后早期的呼吸道管理,呼吸功能的维护

3.1 妥善固定好气管插管,防止打折、移位或脱出。

3.2 气管插管套囊不要过度充气,避免长时间压迫气管黏膜,引起喉头水肿充血或痉挛坏死。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听诊双肺呼吸音,气管内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及心律、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颜面口唇的颜色变化。吸痰前后用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吸痰时间要少于15 s,防止出现由于急性缺氧引起的病情变化。

3.4 机械通气期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间隔4~6 h给予湿化膨肺吸痰一次,以便将细支气管小支气管内的痰液痰痂充分清除,同时注意湿化器温度及充足的湿化液。

3.5 术后疼痛、体质虚弱等原因常使患者咳嗽无力,影响排痰,痰液蓄积堵塞细支气管造成肺不张,使肺功能和气体交换明显受损,故撤机拔管后改面罩吸氧。

3.6 病情稳定后加强胸部理疗,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及早活动,雾化吸入2次/d。若患者咳嗽反应弱,用两手指稍用力按压胸骨上窝的气管,并同时作横向滑动,重复数次,刺激气管促使深部的痰液咳出。对刺激无效的患者必要时予气管内吸痰。

3.7 充分供氧,保持氧供与氧需的平衡,避免低氧血症的发生。

3.7.1 增加氧供的方法 带呼吸机时可提高氧浓度、提高通气量、提高血氧容量;拔除气管插管后可通过鼻塞面罩同时给氧、呼吸机间断无创加压给氧。

3.7.2 降低氧耗的方法 维持合适的心率、镇静、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功能。

3.8 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定时查动脉血气分析。术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动脉血气结果调节参数,纠正酸碱失衡。密切观察呼吸、胸廓起伏度、血氧饱和度,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尽早拔除气管插管[2]。每日拍床边胸片了解心肺情况。

3.9 观察气管插管位置及胸腔积液量的变化。机械通气期间应及时清除气道内痰液,每2 h听诊1次肺部呼吸音。撤机拔管后改面罩吸氧,病情稳定后加强胸部物理治疗,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及早期活动。

[1]胡盛寿.阜外心血管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9-297.

[2]杨娟,郑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30例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5,11(3):234-235.

猜你喜欢
面罩体外循环血氧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理想面罩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基于无线技术的医用血氧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胸科手术中脑血氧含量下降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