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静 王熳 杜增辉
格列齐特片和格列齐特片(Ⅱ)是临床常用的第二代磺脲类降血糖药,作用较强,能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力,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两种药物的质量标准分别收载于国家药品标准[1]和《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2],其含量测定均采用高氯酸电位滴定法,提取过程有异,但格列齐特片(Ⅱ)提取步骤更为繁琐费时,操作时加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0 min,用G4垂熔玻璃漏斗滤过,滤液与洗液在40℃以下减压蒸发至干,此过程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很大。格列齐特的含量测定还有HPLC法等[3],尚未见GC法的报道。本研究参考文献[4]建了毛细管GC法,以正十四烷为内标,并与高氯酸电位滴定法比较。本法准确、灵敏、快速,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可用于这两种药物的含量测定。
6890型全自动气相色谱仪(Agilent公司)。
格列齐特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269-200402),正十四烷(内标,Sigma公司,GC纯度≥99.0%),甲醇为色谱纯。格列齐特片(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100209、100210、100211);格列齐特片(Ⅱ)(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100201、100202、100203;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号:100301)。
2.1 溶液配制 内标溶液:精密称取正十四烷适量,加甲醇溶解并稀释成0.3mg/ml的内标溶液。
对照品贮备液:精密称取格列齐特对照品150mg,置100 ml量瓶中,加内标溶液超声溶解并用内标溶液定容,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格列齐特片和格列齐特片(Ⅱ)细粉适量(相当于格列齐特30mg),置50 ml量瓶中,加内标溶液25 ml超声使溶解并用内标溶液定容,摇匀,滤过,即得。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DB-624毛细管柱(0.53mm×60 m×3.0 μm);柱温200℃;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 FID,温度250℃;载气,氮气,流速 10.0 ml/min;进样量 1 μl,分流比18∶1。
取空白溶液、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进样分析,结果显示空白溶液不干扰测定(见图1)。格列齐特与内标峰分离度为15.5,理论板数均大于18000。
图1 典型气相色谱图
2.3 线性试验 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液1、2.5、4 ml,置10 ml量瓶中,以及3、4 ml,置25 ml量瓶中,加内标溶液定容,摇匀。将上述系列浓度溶液,分别进样测定。以格列齐特浓度c对格列齐特与内标峰面积比值R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R=1.251c-0.024,r=0.9995。表明格列齐特在0.15~1.5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5 ng。
2.4 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含量的格列齐特片(批号:100209)和格列齐特片(Ⅱ)(批号:100301)细粉(相当于格列齐特7.5mg)各6份,置25 ml量瓶中,分别精密加入对照品贮备液4、5、6 ml,加内标溶液10 ml超声使溶解并用内标溶液定容,摇匀,过滤。进样测定,以标准曲线法计算回收率。格列齐特片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9%(n=6),RSD为0.65%;格列齐特片(Ⅱ)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1%(n=6),RSD为0.52%。
2.5 精密度与稳定性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RSD为0.88%。
取同批片剂样品,按“2.1”项下方法制得供试品溶液,共6份,分别进样,RSD为0.40%。
取片剂供试品溶液,分别于室温下放置 0、2、4、6、8、24 h,进样测定,RSD为0.93%。
2.6 样品测定 分别取对照品溶液(含格列齐特为0.6mg/ml)和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样品含量,并与现行方法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样品测定结果(标示量%)
本研究选择与格列齐特(C15H21N3O3S)碳数相近的长链烷烃正十四烷(C14H3O)为内标,峰形对称,保留时间4.902 min,色谱峰响应值与出峰位置都较适中。正十四烷与甲醇互溶,格列齐特在甲醇中略溶,对照品贮备液时经超声后均能完全溶解,故选择甲醇作溶剂,且不干扰测定。
曾选用HP-5(0.32mm×30 m×0.25 μm)弱极性毛细管柱,但内标峰拖尾严重,且格列齐特与溶剂峰分离欠佳;改用中极性DB-624毛细管柱,内标峰形对称(拖尾因子1.04)。格列齐特的熔点为162℃ ~166℃,DB-624色谱柱的最高使用温度260℃,本试验的柱温为200℃,可有效避免柱流失。调整分流比为18∶1,峰形良好,灵敏度符合要求。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WS1-(X-103)-95Z-2006.
[2]中国药典.二部[S].2005:595-596.
[3]丁洪亮,张根元,陶伟博,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齐特缓释片的含量.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3):156-157.
[4]景秀娟,韩学静,张兰桐,等.间尼索地平的毛细管GC-电子捕获检测器法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8,39(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