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材入手,“四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0-06-01 08:22杨迎春
新课程学习·中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语文

杨迎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而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最有力的工具无疑是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上选编了诸多情理交融的优秀文章。如何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走近教材,理解教材,并通过对教材的感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笔者通过实践,感觉以下四个步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

一、导——初步感知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感知是对事物浅层的感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学生才能由教材获得感性知识。为此,教师应该做好教材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并为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扫除障碍。

1.向学生介绍与教材相关的社会、历史、作者情况、自然环境、文学作品等多方面知识。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记能力,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

2.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进行预测、质疑。这样做既可以训练学生对文章脉络、主题的把握能力,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教材。

3.引导学生排除影响理解的字词障碍。平时应要求学生遇到“拦路虎”,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理解。这既为学生进入教材作出铺垫,又训练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

二、读——深入理解

感觉到的东西往往只是在人的头脑皮层留下较浅的印象。只有充分理解的东西,才能让人记忆深刻。为此,在学生对教材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对教材品读、领悟,深入理解。

1.明确阅读的目标,进行略读或粗读,掌握文章大意,能回答出对标题质疑时提出的浅层问题。

2.根据质疑时提出的深层问题,细读教材,划出段落、疑点、难点和重点,掌握全篇内容,分析语言特点。

3.教师提出提纲挈领的,能概括全文中心的问题,启发学生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领悟阅读的奥妙。

阅读理解由“整体感知——局部探讨——整体把握”这几步组成,使学生走近教材,进入教材,感悟教材,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学生对教材所提供信息的分析、辨识、概括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三、练——加强巩固

为了使所学知识牢牢扎根于学生脑海深处,形成长久识记,有必要做多种形式的强化训练。

1.问题设计力求多样,不局限于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出的浅显问题,而应多提一点能在回答过程中应用课文中的知识的理解性问题。

2.复述课文。这是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把握教材表达脉络、线索和中心的有效手段。

3.角色表演。设置情境,组织双人或小组活动,引领学生品悟教材蕴涵的情感和思想。

4.书面表达。就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和写读后感。或增加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验和满足。

四、拓——运用创造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生活的外延其实就是社会生活。如果被教材围在城里,学生的视野、见识必然也会受到局限。教者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学习教材而形成的阅读能力,在广阔的人文海洋遨游。

1.广泛阅读。教育部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了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书目。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散购买、交换阅读,并适当确定每学期必读数量。此外,还可指导学生订阅少年读物,观看优秀的影视节目,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摘录优美词句,编列提纲,根据体会写读后感。这样可让学生从优秀读物中吸取大量营养,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品位不断提升。

3.定期交流。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小故事会”“精品作文赏析”“优秀读物推荐会”等活动,将学生的阅读能力、辨识能力、表达能力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上一层楼。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善于阅读。切不可以一种指令的形式让学生机械阅读,反而扼杀学生的阅读愿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