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悟性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培养

2010-06-01 08:22
新课程学习·中 2009年7期
关键词:悟性政治课思想

吴 萍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这就是要求政治课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悟性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身心投入,让学生用“心”来感悟、领悟、醒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学生悟性 政治课教学

古人曾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也就是说,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人如果失去了悟性,就像夜空失去了星星一样。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未能将“悟性”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须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者的学生,如果缺少了“悟”的过程,那么即使记住了大量的知识,也只是信息的储存而已。就算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造就的也只是考试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悟性。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所谓“感悟”,就是使人激发灵感。最有魅力的教学应该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在这瞬间的结合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恰当地构建“悟场”,让学生都能在“悟场”中尝试,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捕捉“悟源”,并能在多种“悟源”的刺激下有所感悟,就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在讲“事物发展的原因”这一节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重点突破,让学生感悟知识的真味。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平滑的桌面上放了三只体积大小相同的球:气球、皮球、铅球,并要求三个学生向三个球吹气。学生情绪高昂,要求上台一显身手。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了三位学生:第一位是班里的大力士,站在铅球前面;第二位是班里中等力气的同学,站在皮球前面;第三位是班里力气最小的同学,站在气球前面。他们分别对着三个球同时吹气,并请其余学生观察三个球的变化。演示开始: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然而铅球纹丝不动,虽然全班同学为这位大力士加油,但仍然无济于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呢?有些学生只知现象,不懂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于是教师适时点拨,大家从物理学到哲学、从个别到一般展开分析说明。最后大家从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中悟出了深刻的哲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余兴未尽,教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强化兴奋点,又选取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顺境与逆境、“近朱”与“近墨”进行分析,再次把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这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但懂得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这一道理,而且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感悟能力。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

所谓“领悟”,就是使学生理解深刻。任何一种“悟性”的产生,都离不开艰辛的实践和探索。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知识的积极影响,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激起学习知识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唤起学习知识的热情,思想政治课教与学的过程才会有创造激情和冲动,学生的视线方可穿破教室的四角天空,学生的思想才能冲出思维定势的禁锢,学生的悟性才能表露出来并得以完善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内容之前,要求每位学生利用星期天再次体验一下“挤汽车”的滋味,并提出了体验生活的具体要求:“挤汽车”不只是要善于观察,更重要的是要能用哲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做到观察中有所悟。这次“挤汽车”活动,使学生平常近乎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在真正开始教学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描述各自亲身经历的场面,然后让学生去“悟”这个“挤”字: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挤在一起,挤成了一个结结实实的整体,挤出了和谐与团结;有的先人后己、礼让三分,有的捷足先登,对老弱病残视而不见,挤出了美与丑的对比。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诱惑力,而且能克服学生认识上的盲点、误区,使学生做到善悟、会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在辩论中醒悟

所谓“醒悟”,就是使学生走出懵懂。要增强学生的悟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辩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辩论的主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即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希望给予正确解答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政治生活时,可以让学生辩论:

1.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优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吗?

2.我国能不能实行“多党制”?

3.共产党能不能消除腐败?

以上热点问题都是学生思想中的矛盾和困惑,是社会上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在学生思想上的反映,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适时提出这些问题,并加以分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认识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心理学表明,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在辩论中他们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就会多方查找资料,并依据教材和生活中的事例数据竞相发言。学生思维往往异常活跃,知识信息交流密集,双方唇枪舌剑、妙语连珠,思想交锋激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在和谐而热烈的“思维对撞”中爆发出闪光的火花。学生在激烈的论战中醒悟,其思想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走出误区。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悟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让学生用“心”来感悟、领悟、醒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注释:

[1]出自《孟子·告子上》。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现指脑筋;官:官能,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97年第9期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理念下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2005年第5期

作者单位:武夷山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悟性政治课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悟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记性与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