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莹 张颍 夏莉
我们对77例接受择期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膀胱排尿预见性护理干预,并与对照组比较各类排尿功能指标,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择2007年5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介入科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①有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②介入手术类型为经皮冠状脉动脉内球囊扩张术(PTCA)+支架植入术(CS)。③自愿接受问卷和量表调查。排除标准:①术后发生严重合并症患者。②急诊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③有精神、神经障碍,不能表达意志、不能合作者。本文共入选155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男103例,女52例,年龄45~79岁,平均(58.94±17.33)岁,入选对象根据介入治疗顺序和随机数字表分为预见性护理组(77例)和对照组(78例)。
1.2 方法
1.2.1 预见性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我科冠心病介入治疗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另行下列护理干预:①认知干预:解释排尿训练目的、方法和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不适感及配合问题,使病人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②卧位排尿训练:指导病人以一侧肢体制动姿势在床上练习平卧位排尿,术前2d开始进行,至少2~3次/d;③使用排尿器械训练:教会床上使用排尿器械(尿壶或便盆);④排尿中断训练:每次排尿分几段排尽(即排一下忍一下,再排一下忍一下),锻炼膀胱内外括约肌、逼尿肌的收缩和协调能力。⑤训练排尿反射:如听流水声等;⑥术前嘱患者排尽尿液、少喝水,术后应告知饮水重要性,并督促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鼓励有尿意时及时排尿。
1.2.2 术后膀胱排尿功能指标选择及评估方法 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各项指标包括:①首次排尿时间。②尿潴留发生例数:尿潴留是指术后12h以上仍不能自行排尿,或虽能自行排尿但残余尿量>100mL。③术后12h残余尿:排尿后经腹部B超测量,每次重复测量2次取平均值。④膀胱功能恢复分级。膀胱功能恢复分级标准:Ⅰ级:残余尿<50mL,表示膀胱功能恢复良好;Ⅱ级:残余尿50~100mL,表示膀胱功能恢复稍差;III级:残余尿>100mL,表示膀胱功能恢复差;Ⅳ级:患者经多种措施仍不能自行排尿,表示膀胱功能未恢复。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各项指标评估结果用(±s)表示,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
两组患者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各项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
首次排尿 尿潴留例 术后12h残 膀胱功能时间(h) 数(n/%) 余尿(mL) 恢复分级预见性护 4.83±1.34b 5(6.49)b 43.76±13.66b 1.90±0.25a理组(n=77)对照组 6.62±2.37 17(21.79) 67.15±20.59 2.48±0.77(n=78)
尿潴留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自行排尿的一种症状,临床表现多为尿意窘迫感,但不能自行排尿,下腹胀痛、拒按,患者辗转不安,十分痛苦。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治疗已成为临床上一种常见方法,但介入治疗后患者需长时间平卧、穿刺肢体制动24h以上,活动和下床受限,且患者还担心穿刺处出血、加之环境陌生和术后疼痛等多种因素,造成床上排尿不畅,出现尿潴留患者并不少见[1-2]。为此,针对介入治疗后冠心病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问题,参照相关文献,我们设计了“预见性护理内容和方法”,对77例接受择期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膀胱排尿预见性护理干预,内容包括认知干预、卧位排尿训练、使用排尿器械训练、排尿中断训练和训练排尿反射等,干预结束后,预见护理组首次排尿时间、尿潴留例数和术后12h残余尿等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期结果,而膀胱功能恢复分级明显优于后者。国内李敏玲等[3]采用了与我们类似的训练方法,术后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下降。
简言之,预见性护理就是要在患者未提出要求之前,医护人员观察和认识到他们的各类需求,并制定针对性非常强的预见性护理内容和方法。后者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强调主动性护理,提高了介入治疗护理质量。本文结果表明,膀胱排尿功能预见性护理方法,预防介入术后尿潴留发生效果良好,促进了膀胱排尿功能康复,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解除了患者身心痛苦,值得介入科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1]刘小红.护理干预冠心病介人治疗后的尿潴留[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9):715-716.
[2]宋义燕,王玲,赵荣荣.心脏介入术60例术后尿潴留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25-26.
[3]李敏玲,郭俊宇,孙小慧.护理干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