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贾玉涛
2010年初,连续三次的冰冻自然灾害,席卷整个胜利油区。
大风与暴雪,既考验着人们的意志,也检验着胜利油田生产的基础设施。灾害中,受损最严重的,当属涉足滩浅海油田开发的采油厂。
不仅是这一次,一次次自然灾害,暴露出滩浅海油田开发基础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的不足。
尽管有所准备,暴风雪的强度仍然出乎预料。2月28日,8级大风,12小时的降雪,让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所辖近5300平方千米的油区普遭侵袭。大风中,电线杆一根接一根倒下,随即94条6千伏线路跳停。油水井躺井53口,2000余口油井受到影响,导致几乎全厂停产。
今年1月2日夜里2点,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飞雁滩油田遭受有史以来罕见的寒潮袭击。图为员工在灾后恢复抢修中调运紧急输电线物资。 吴木水 摄
这场暴风雪,就像在此前两次风雪灾害之上,为河口采油厂来了一次雪上加霜。飞雁滩、大王北等滩海油区生产设施受到重创。3次自然灾害,一共造成河口采油厂损失原油产量2.2万多吨。与此同时,距离飞雁滩百里之遥的桩西采油厂油区,同样遭受暴风雪的肆虐。
1月20日,大风、冻雨、降温及海冰开始影响桩西油田,桩106地区沿海最大风力9级,潮位2.24米。2月28日,桩106地区沿海最大风力10级,最高潮位2.24米,浪高3至4米。两次灾害造成35条次6千伏配电线路停电,油井停井634井次,影响液量4.49万吨,油量2512吨,水井停井163井次,影响注水量6277立方米。
来自胜利油田生产管理部门的报告显示,仅2月28日的暴风雪,就影响油田原油产量2.4万吨,直接减少原油产量超过2000吨以上的开发单位包括河口、孤岛、孤东和桩西。
电网瘫痪成为影响原油生产的主要原因。灾害中,6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410条次跳闸停电,影响油井7717口。
虽然同样暴风肆虐,但桩西采油厂所受的影响,要远小于河口采油厂。
原因是两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与时间不同。油田工程设计单位的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更主要的原因是建设标准不同。
胜利油田在国内最早开始滩海油田开发建设,技术处于国内领先位置。虽然是领跑者,但在初期,由于没有相关专业标准规范和先例可依,加上认识上的不足,先期建成的滩海油田工程逐渐暴露出问题。
以河口采油厂飞雁滩油田为例。飞雁滩油田是国内第一个开敞式开发的滩海油田。根据资料显示,当飞雁滩地区潮位达1.4米时,所属54口油井区域被淹;潮位2米时,全部区域基本被淹。还有,飞雁滩部分滩涂道路、站台高程根本达不到要求,路面上水概率均超过30%。由于潮水侵蚀,防护工程基础易被淘空,单井管线飘浮、腐蚀穿孔频繁。
而桩西采油厂却成为滩海油田新建设标准的受益者。作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样板的老168海油陆采平台,在建设时,已经有了2004年制定的国内第一个滩海油田开发建设的企业标准以及与此同时出台的滩海油田安全管理行业标准。进海路采用抛石护堤,管线进沟,近3米高的防浪墙,通过对复杂海洋环境和滩海油田设施建设的不断探索研究,针对先期的各种问题,这些标准弥补了以前的不足,使得老168建设有章可循。
据了解,2004年后滩海地区建成的老163、垦东12及老168等产能区块,基本解决了早期开敞式开发所存在的工程问题,且后期维护费用较低。
尽管总体有所改善,但加快滩海油田的开发建设步伐,依然迫在眉睫。
3月30日,针对滩浅海油田如何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胜利油田专门召开了现场办公会。
会上,油田领导与来自采油厂、工程设计单位的相关人员讨论热烈。最后,会议初步确立了滩浅海油田提升抗灾能力建设实施指导思想,即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这毕竟是一项大工程,耗资巨大,必须分步实施。
据胜利油田工程设计单位的测算,一条高标准的进海路,每公里造价在600万元左右。修建公路,升级电网,整个工程造价约在10亿元左右。尤其是像飞雁滩油田这样井位分散的状况,在投入与产出上,是否值得或是敢于投入?在决策上,胜利油田慎之又慎。
与提升滩浅海油田抗灾能力实施方案共同讨论的,还有一个关于新建码头的规划。其作用是为海上作业的员工提供便利的出海条件以及向海洋平台运送日常生活物资和小件生产物资。
所有的一切表明,胜利油田对增强滩浅海油田抗灾能力的建设规划,已经提上日程。同时,油田领导和相关人员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一定要尽快推进滩浅海油田建设新标准的制定,并做好完善、升级工作,使之上升为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