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乡

2010-05-30 10:18刁克利
译林 2010年2期
关键词:汉尼拔索亚历险记

刁克利

2006年10月21日,我从伊利诺伊州香槟-厄巴纳出发,到密苏里州的汉尼拔镇,去参观马克•吐温的故乡。于同伴,这是一次出门旅行;于我,则多了一份欣喜和激动。

1994年夏季,我完成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5万字的节译本,2003年又出版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全译本。这次有机会到马克•吐温的故乡,看看汤姆•索亚成长的地方,我有一种朝圣的感觉。

从厄巴纳到汉尼拔,三个小时的车程。一路都是平原,平原上散布着无边无际的农田和牧场,间或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水点缀其间,犹如大平原的裙带和衣裳。

正值深秋,树木层层叠叠,枝叶茂盛,五彩缤纷。虽然秋风习习,送来些许凉意,但这却是大地最意趣盎然的季节。

车越往前开,路两旁的树林就越来越浓密,树叶的颜色也越来越鲜艳,地形也多有起伏,有了沟壑,多了河流。

又过了一片坦荡的开阔地,车驶上一座大桥,桥下一条大河,举目望去,掩映在浓密的树林中,不知从哪里来,不知流到哪里去。风景里,有河有树,有平地,有山丘。树是浓浓密密,河是浩浩荡荡,山丘是层层叠叠,平地是整整齐齐。

车上有人说了一句:密西西比河。

果然,一过密西西比河,路标上就有了马克•吐温的字样,有了汉尼拔的字样。再往前行,路旁陆续出现的招牌有肯德基、壳牌、名品连锁店和免费公路网吧,汉尼拔又被现代广告淹没了。

终于,看到了旅游信息中心。停车进去,有各种各样的旅游小册子和旅游杂志,满满当当的,整整齐齐地靠墙放在书报架上,随意翻看,欢迎带走。

从旅游小册子上得知,汉尼拔这两天正在举办第30届民俗节,其中包括每年都会举办的刷墙比赛。

汉尼拔小镇已经近在眼前了。再次上车,路两旁都是树林和山丘。车越行越慢,行人越来越多,路越来越狭窄拥挤了。

汉尼拔到了。马克•吐温的气息扑面而来。

除了迎面一栋楼上的各种当代名品招牌外,我看见了哈克和汤姆的塑像立在卡迪夫山脚下,看见了以马克•吐温姓氏命名的克莱门斯旅馆,

看见了马克•吐温饭店,看见了画在墙上的那只大大的奇异的跳蛙,它占满了跳蛙咖啡屋的整整一面墙。

街上有观光马车,嘚嘚的马蹄踏在喧闹的街市上,马和人都很神气。街道两旁小帐篷林立,摆放着各种当地小吃和精巧的工艺品,也有艺术家在现场做根雕,各种造型都有,较多的是美国鹰和印第安人头像。

也有穿着汤姆•索亚时代服装的妇女在帐篷里用旧式的纺花车纺线。走进一家店铺,女店主正在用老式的织布机编织花布,

色彩艳丽,有古朴意趣。相互问询,知是从佛罗里达过来的手工艺术家。花布很厚实,可以做披肩,也可以做挂毯,每块布纹路各异。

沿街一路走来,先去马克•吐温故居纪念馆。

故居在主街一侧,占据了正对十字路口的一角。首先看到的是崭新的白色木栅栏,围着故居院落。进了栅栏,是一片草地。走过草地中间的小路,就到了故居纪念馆的门口。和马克•吐温真人一样大小的照片立在门口,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纪念馆里,关于马克•吐温的生平和写作资料丰富细致。作家往上三代的家族情况,小镇当时的奴隶制状况,街道房屋,生活风貌等都有详尽的说明和陈列,每一部分的导言多取自马克•吐温自传中对家乡的描写和回忆。从中可以看出家乡对他成长的影响,和他童年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陈列的还有他著作的最初版本及较早时期的版本。

还有一组展示的主题是各个时代对马┛•吐温的纪念。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一个微观雕塑群,集中展现了作家和他创作的所有人物。

纪念馆很注意和游人互动。比如,纪念馆入口的马克•吐温照片旁,不时有人和照片合影。进门处一扇屏风,上方有一椭圆镂空,游人脑袋可以从后面探出来,拍一张带有旧相框的照片。还有一幅墙上的拼贴画,标题是:汤姆•索亚是马克•吐温吗?一面是汤姆•索亚的头像,如果你一块一块将拼贴方块翻过来就是马克•吐温的头像。旁边的提示是:汤姆•索亚的很多机灵鬼怪的行为都是以马克•吐温的童年为蓝本的。出口处有一个造币的设备,投入两枚25分的硬币,和一枚1分硬币。那枚1分的硬币就会被压成马克•吐温的椭圆形头像,可作旅游纪念。那50分是自己动手造纪念币的费用。

因为游客多是全家一起,所以,这种亦教亦乐的互动很受欢迎。

展览室出口向右不远处是哈克贝利的小屋。屋子很矮,里面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壁炉。墙上是对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内容介绍和评价,还收集了不少种族歧视依然在世界各地存在的报道和证据。墙上导言说,马克•吐温当年以一己之力应对美国的奴隶制和不公正——这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由此说明当年哈克以兄弟情谊对待黑人吉姆的可贵之处。结论是,只要人类还不能宽容相待,平等相处,这部作品就常读常新,永不过时。如此切中时弊的演绎,令人动容。

原路返回,出口左边就是临街的马克•吐温故居。里面按照原样分别有马克•吐温的卧室、书房、厨房和起居室等,和真正的房间一样大小。摆设一切照旧,和游人之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室内所剩空间连转身都不容易,一两个人同时参观尚可,人稍多就要排队看。

马克•吐温的书房在二楼临街那一间,有他的塑像,立着眺望窗外。

每个房间都有他的著作引言,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创作观念和对人的观察与理解。

在马克•吐温的书房,我想到歌德的一句话:“不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时代的思想感情。”马克•吐温的所思所想都和他的时代相关,都与他的故乡相联。

如果像海明威说的那样,全部美国现代文学都源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如果像福克纳所言,“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他的后继人。”那么,培育了作家少年时代的汉尼拔镇就是美国的故乡了。汉尼拔——美国的故乡,公路边的招牌如此命名作家度过少年时代的小镇。

参观完毕,下楼出口处是礼品部,有马┛•吐温的各种著作,也有一般的纪念品。礼品部的一对年轻人趁游客不注意会悄悄拉拉手亲热一下,是文物店里的现代情调。

出了故居纪念馆,街对面就是汤姆当年初恋小伙伴贝奇的家,家里的陈设是一般殷实人家的样子,主要的一间大屋用来让游客的孩子们游戏,有各种玩具随意玩耍。当年汤姆苦恋贝奇,在当街表演各种吸引人的小把戏,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之后,落荒而逃。两家原本相隔有一段距离。现在可能是为了方便参观,才特地把所有重要人物的家都集中安排在这一条街上了。

然后是马克•吐温父亲的律师事务所。

还有一间闹鬼屋。这个原来在小说中处于荒郊野外的地方,搬到这里纯粹是为了方便参观。我们进去时,上一批游客刚刚从鬼屋里出来,一个个脸上惊魂未定。一个小姑娘埋头在妈妈怀里放声大哭,一看就是吓哭的。闹鬼屋真是名不虚传。

从这几间房子出来,沿着街边的房子走。拐进去,是一家旧时的药店。乡村医生的各种制药工具,里面应有尽有。

当年,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尽情描绘了故乡的一切。现在,家乡人又还原和定格了他那个时代的故乡。

又走了一段,来到下一个路口,临街是马克•吐温博物馆,一座三层楼的房子。入口之处,首先看到的是开放式的马克•吐温的书房陈设和三个人的雕像:马克•吐温正读书给汤姆•索亚和哈克听。这是个小剧场形式,可以以这个书房和雕像为背景进行演出和朗诵,下面有多排折叠椅子。一层左边还有一条木筏,掩映在丛林中的大河上,电动的,可以摇晃,可能是模拟《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面“暴风雨夜的沉船上”一章的情景,沉船周围有巨大的树林和高高的蒲草。走过沉船,是一间黑屋子,可能是风雨飘摇中哈克和吉姆在大河上撞见的那座木房,在那里吉姆发现了哈克爸爸的尸体,两人在那里捞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出了屋子,迎面是一道高高的白墙。这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借景。小说中写汤姆•索亚受罚,姨妈让他刷栅栏。这道墙可以和游客互动。只要摁动刷子上的按钮,墙上的小窗户就会打开,里面可以看到汤姆从小朋友那里赢得的各种东西,如弹子、钥匙、门把手和爆竹等。

一层的右侧,是一辆陷在泥泞中的带顶棚的客用马车。还有在大河里航行的图画,占满了两层楼的内墙。二层有马克•吐温喜欢的轮船舵盘,有汽笛,可以拉响。透过驾驶室的玻璃窗望去,对面就是细雨濛濛中的密西西比河。在大轮船上当一名领航员,是马克•吐温的梦想。

三层的藏品都弥足珍贵。有他生前使用过的打字机,他送给夫人的珠宝箱,女儿送给他的烟斗,他的各种半身塑像。还有各时期关于马克•吐温的报道,他妻子女儿送给家里女佣的亲笔签名的照片,以及他的手稿和签名。还有各种版本小说的插图等等。

他的大幅肖像油画下是一架钢琴,各种文物被屏风围成一个个小圈,围着一张张铺了白色餐布、放着白蜡烛的餐桌。今晚有特别的招待晚宴,调音的琴声已经响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过来告诉我们已经到了闭馆时间,可以从另一侧下楼,还有可看的内容。

穿过主展区,走到一个过道准备乘电梯下去时,看到靠近电梯的一个展室是专门的美国栅栏文化展。各式各样的栅栏一应俱全,有石头的、铁丝的、砖墙的和木板的等等。还有各个时期的栅栏照片,都配有详尽的说明。这个栅栏展室绝对是美国特色,之所以能占据马克•吐温博物馆的一隅,和《汤┠•索亚历险记》第二章“了不起的粉刷工”有直接联系。这里是栅栏的演变史,也是栅栏文化的形象展示。展室显著的位置刻有20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补墙》中的名句“好栅栏才有好邻居”。

从博物馆出来,时间刚好近6点。一行人到密西西比河的游轮上用晚餐。

到了游轮上,开始用餐前,趁着天光尚亮,我来到甲板上,重新打量刚才一步一步量过的小镇。

白色的帐篷沿街两旁整齐地排开,里面展示着各地的小吃特产,还有艺术家的工艺作品,十多人的铜管乐队自娱自乐地在吹拉弹唱,调子高亢而嘹亮。

汤姆和贝奇两个可爱的少年身着旧衣裳,携着野餐的藤条篮子,手牵手在大街上随意行走。脸上流露的依然是少年羞涩动人的笑靥。汤姆和贝奇是每年一度在当地小学生中选拔出来的。能被选中,是孩子们的一份骄傲。翘着白胡子的马克•吐温站在路旁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这个真人秀也是民俗节的一项传统内容。

抬眼望去,远处的卡迪夫山依河而立,笼罩在濛濛烟雨中。山不高,三五分钟就能爬到山腰。但是在一个乡村孩子眼里,在比地面更低的大河的衬托下,从马克•吐温的故居望去,太阳一照,树木气息弥漫,山就显得很高,很有灵气——

“星期六早晨到了,夏天的世界到处鲜亮清新,充满了蓬勃生机。每一颗心灵都有歌声荡漾;如果是年轻人,那歌声便会在唇齿之间飞扬。每一张脸上都喜气洋洋;每一个脚步都轻盈有力。刺槐树的花在开放,空气里充满了芬芳的花香。卡迪夫山冈在远处俯瞰着小村庄,它草木葱茏,一片碧绿,它离村庄那么遥远,看上去犹如一片梦幻中的乐土,诱人而安详。”(《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二章开头)

我们来时是10月,和小说中所述之夏天不同。较之马克•吐温的时代,卡迪夫山上的葱茏碧绿依旧。小镇依旧在,很多房屋仍然是旧式模样。所不同者,马克•吐温幼时的邻居都搬到了一起,围绕在他故居的周围。他把故乡的一草一木写进了他的作品,他的故乡还给他一座纪念馆,一座博物馆,还有卡迪夫山脚下他钟爱的两个伙伴的雕像。还有汤姆•索亚渡口,还有马克•吐温游轮,还有克莱门斯旅馆,还有跳蛙咖啡屋,等等。

家乡孕育了他,他命名了家乡。

船开了,夜色渐渐暗下来。我把视线收回来,看着脚下淙淙的流水,想起哈克贝利•芬的密西西比河。

现在,我是在密西西比河岸边,站在甲板上,朝伊利诺伊方向眺望,仍然是密不透风的树林,依然是浩浩荡荡的河流,只是少了大河中央的沙洲,大概为了方便航运吧。

天一直阴着。时不时会下雨,小雨到中雨,随时需要躲雨。除了刚上船时那一段难得的放晴外,本来打算晚饭后到外面甲板上或顶层看大河夜航,待我跑到外面,却见雨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于是匆匆绕着甲板跑了一圈,赶忙回来。

用餐时间一直有现场演唱。歌手是一位老年人,一个人连弹带唱。歌是唱给游客听的,也唱给密西西比河,还有大河上一直飘落的雨点。歌声通过话筒传到船上每个角落,也传到河上缥缈的雨雾里,非常动听,清晰而悠长。

船在夜晚的密西西比河上行驶,满满一船人。有热恋的年轻人,有携家带口的中年人,也有须发皆白的老者。不同的人来到同一个地方,都是因为马克•吐温的缘故。

猜你喜欢
汉尼拔索亚历险记
战略之父汉尼拔
《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寻影历险记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童年的味道
『战略之父』——汉尼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