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汇率问题的争议更是一场“政治秀”,政治因素反而超越了市场本身的逻辑,由此才会导致汇率争议一波而三折。
如果说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就像一场大戏,那么当下这场“戏”正处于峰回路转的当口。
人民币汇率之争持续至今已经有四个多月了,而整个论战过程经过了几个不同阶段,观察这一过程不乏“趣味”。中美经贸关系的蜜月期是金融危机最严重之时,双方不仅没有任何纷争,更能够在政策基调和步骤上保持高度一致。然而随着金融危机阴影逐步淡出,汇率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市场人士看来,双方争议的焦点是人民币盯死美元的实际问题,因为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民币就保持对美元的基本稳定、鲜见波动。但是在调控当局看来,汇率问题的争议却更是一场“政治秀”,政治因素反而超越了市场本身的逻辑,由此才会导致汇率争议一波而三折。
人民币汇率从长期看必然恢复弹性,即重新回归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盯死美元只是应对危机爆发的权宜之计,绝非长期市场规律的显现。只是在如何恢复汇率弹性的问题上,却要复杂了许多,是为戏剧的“时代背景”。戏剧的三部曲正在上演,第一部是争议双方悄悄构筑工事,就汇率问题频繁发表意见,但在实际上只能是各自表述,难以达成共识;第二部则是争议升级到白热化,两国的官员、专家、市场人士纷纷轮番上阵,舆论互攻风起云涌,互相指责对方观点谬误,用剑拔弩张来形容也并不为过;第三部则是争议忽然间悄悄收场,中美最高调控部门逐步达成低调的共识,论战宣告渐次终结,转折渐次出现。
如果只从“看戏”角度而言,汇率之争的高潮其实在于第二部曲。由此我们看到,一向以温文尔雅示人的商务部长陈德铭罕见地强硬起来,表示“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国将和美方奉陪到底”;而在美方,凭借贸易理论获得诺奖的克鲁格曼则成了老年“愤青”,撰写专栏文章直接呼吁对中国产品征收20%的惩罚关税,而该专栏的名字甚至就叫做《拿下中国》(TakeonChina)。此外,双方至少还有数十位权威人士的强硬论战,真可谓是战场硝烟弥漫,热闹程度不亚于大片。
热闹归热闹,内行还是要看门道。笔者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一直主张把“规范先生”和“实证小姐”分开,前者要解决“应该如何”,而后者则解决“是如何”。对于市场人士而言,他们期望知道的是,人民币究竟会不会恢复弹性、何时恢复弹性、以及弹性幅度大小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三部曲的上演完毕之后就是“实证小姐”粉墨登场之時了。
汇率问题在操作层面被政治经济学议题所扭曲,其实从二三月份开始,中国对外出口增幅已经开始大幅回升。这是人民币汇率恢复弹性的前提条件,但遗憾的是,恰恰是美方自以为是的施压导致这一调整变化不得不被迫押后。其中的逻辑非常简单,美国政府和议员在国内受制于中期选举的压力,转而试图以施压人民币汇率寻找出路,但是同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又怎么会让美国中期选举来决定自己的汇率政策呢?
“里子”和“面子”只能要一个,这是汇率问题取得突破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美国财长盖特纳的态度出现了明显转变,开始强调对中国的人民币政策抱有信心。而美国贸易代表署在其最新提交的报告中,也有意无意地“遗漏”了人民币汇率问题。这表明,美国开始逐步放弃打压人民币的无谓努力,转而尊重中方自身的利益诉求。就持续至今的汇率问题而言,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汇率争议的大戏快要收场了,人民币逐步恢复弹性的趋势可期。
当然,无论对中方还是美方而言,几年一次的汇率争议都已经是不胜其烦。市场也是如此,总要去猜、甚至是去赌人民币汇率变化,反而加剧了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并不利于经济和市场的长期稳定。笔者建议,人民币汇率未来恢复弹性不应该又是一次短期决策,而应该就此建立起稳定的市场汇率决定机制,这样汇率问题才能够不再成为争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