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不靠人多势众

2010-05-30 10:48李华芳
新民周刊 2010年14期
关键词:周其仁稻葵中国人民银行

李华芳

对于央行来说,其追求的“利益”恰恰是要脱离各种利益纠葛,而变成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

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调整,樊纲卸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任命周其仁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并增补夏斌、李稻葵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市场对此消息有多种猜测,主要的争论集中在此举是不是有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是会促成最近国内外都很关心的人民币升值的政策。那么,此举到底意在何处?

首先,央行称此次调整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这其实有一条不合常理,如果说樊纲和周其仁的更替还算是依照条例的话,增补夏斌和李稻葵则完全背离了“委员会条例”。因为之前的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了货币政策委员会由下列单位的人员组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二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一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一人;财政部副部长一人;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二人;金融专家一人。此次增补两位专家,使得货币政策委员会扩容,这显然背离了该条例的相关规定。

其次,当然此举调整显然得到了国务院的相关支持,之前的条例也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问题是国务院此次并沒有调整组成单位,而结果是增加了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数。但之前的条例也对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资质做出了相应规定:(一)年龄一般在65周岁以下,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公正廉洁,忠于职守,无违法、违纪记录;(三)具有宏观经济、货币、银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且特别对金融专家增加了两条要求:(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金融研究工作10年以上;(二)非国家公务员,并且不在任何营利性机构任职。严格来说,周其仁和夏斌并不符合上述规定。周其仁尽管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教授,但并不从事专门的金融研究。而夏斌尽管从事专门研究,但他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所长一职,属于公务人员,不符合金融专家的要求。李稻葵可能合适,但在违反之前条例的“增补”名单中。

所以应该先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然后才能扩容,但事实上并没有看到国务院调整此条例。当然这或许也不是重要的问题,因为国务院可以再调整一下条例,以符合目前的现状。单纯从货币委员会人数增加这一事实来看,并不能得出货币政策会更加独立的结论。市场对三位专家的观点也多有耳闻,周其仁和李稻葵支持加息,夏斌也不排除加息,只是用语更加委婉,称用灵活的手段。这也是市场认为央行可能会在近期加息的部分原因。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猜测,即便成立也仅表明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同意加息,离实际政策操作还有距离。

如果说央行是想通过人数和声音来为加息鼓劲,也可能仅仅是一时的考虑,而与根本上增加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努力并无直接关系。目前中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各个利益群体都在相互博弈,当然也希望通过影响货币政策来谋求自己的利益。问题是对于央行来说,其追求的“利益”恰恰是要脱离各种利益纠葛,而变成一个独立的中央银行,其政策依据独立的判断而不受发改委甚至是国务院的干预。但目前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安排都不足以使得央行具备独立操作货币政策的可能。

即便可以将货币政策委员会扩容看作是央行增加自己实力和声音的努力成果,但正如上面所说一来委员会成员的资质有问题,即便突破条例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扩权性努力,但这一扩权是不是有效还存在疑问;二来委员会成员之间的意见不一定完全统一,例如在汇率政策上就没有统一的意见,尽管周其仁倾向于升值,但李稻葵和夏斌都对升值持怀疑态度。因此不管央行真实的政策意图是什么,货币政策委员会能起的作用不宜夸大。

货币政策一向是一个专业的领域,并不依靠人多势众就显得更加专业。同样,在央行在体制内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之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依旧不足。相信货币政策委员会能左右货币政策的观点,无疑夸大了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作用。当然,如果将此看作是独立货币政策形成机制的一种变革和尝试,那么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未尝不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理由期待央行更加独立的货币政策。(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思想库报告》主编。)

猜你喜欢
周其仁稻葵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周其仁:邓小平的哲学
周其仁 冷静的智者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