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
当人们谈论“第一桶金”的时候,往往暗含着这样一个逻辑:资本的野蛮行径,只会发生在原始积累阶段;等到企业做大做强了,资本就自然而然地规矩老实了,甚至有了维护和创造法律的需要。最近蒙牛和伊利的一场混战告诉我们,缺乏監督的资本,就跟放任自流的权力一样,越强大越可怕,就像一场险情存在多年的泥石流,一旦暴发起来,不仅自身稀烂一团,无可救药,还会把整个社会予以裹胁、污染和侵害。
经过扑朔迷离的网络混战之后,当地警方被迫介入,并不复杂的案情很快明了:蒙牛集团液态奶事业部的产品经理安勇,与所谓的公关公司合作,对伊利集团的某个产品进行攻击。安勇等涉案人员已被警方拘捕或追缉,蒙牛正忙于洗刷自身责任。这个洗刷方式也简单而粗暴,那就是死不认账。安勇作为产品经理,与别的公司进行至少数十万金额规模的合作,蒙牛却发表声明称其为“个人行为”,与公司决策没有关系。这是明显的不诚实和没有担当的表现。就算真如蒙牛的声明中所说,安勇未曾与上级主管商量,擅自对外合作,那也是他的职务行为。
蒙牛貌似大度地说,“公司负有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责任。安勇对伊利及消费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深表歉意!”这种道歉没有任何诚意,因为蒙牛认为伊利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其造谣污蔑的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它一边道歉一边爆料,让五六年前的一桩丑事公之于众:“2003年到2004年间,伊利集团曾花费超过590万元,雇佣公关公司对我公司进行新闻攻击。”
我之所以说警方是被迫介入,是因为要不要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以及介入之后怎么做,显然都不是他们能够独立依法处置的。五六年前那桩丑闻,案情早已查明,但至今悬而未决,警方称其不知如何处理。到了这一桩案子,警方更是主动将其定性为“个人行为”,并称“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此案有更深层的背景”。这种大事化小的态度不过是“此地无银”,恰好证明了案情背后“有更深层的背景”。蒙牛借道歉而抖出竞争对手的恶行,只是这种背景的一部分。警方在前案中的不作为,以及在此案中的奇谈怪论,不仅让蒙牛和伊利互相不买账,丛林恶战一再循环,更是让社会公义变成权力的玩偶。
权力本来应该成为监督资本胡作非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力量,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总是主动委身于“纳税大户”。企业出了丑闻,地方政府往往不是忙着进行调查和惩罚,而是遮掩和包庇。如今同处一地的两家“纳税大户”大打出手,地方政府显然左右为难,所以就出现这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半吊子工作。
权力和资本的合作,让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所遏制。为了赚取钱财,不惜突破一切道德底线。三聚氢胺事件之后,再来跟中国的奶业谈论商业伦理,已经显得过分矫情,然而权力并没有加强监督,市场也没有惩罚它们,所以它们不仅未加收敛,还在很多方面更加放纵。收买和培养所谓的公关公司,利用媒体进行污蔑攻讦,就是其表现之一。那些所谓的公关公司,干着造谣惑众的营生,有时还会不知羞耻地自称“策划高手”。这也是资本放纵的恶果之一。
一些网络论坛、博客甚至新闻版面,拥有媒体的权力,享受了媒体的好处,却缺乏相应的媒体责任感,心甘情愿地被公关公司利用,甚至主动参与恶意炒作。这就为资本的恶意竞争大开方便之门。
资本、权力、公关公司和网络媒体的合谋,最终的受害者还不是“狗咬狗”的企业,而是被当作傻瓜来对待的消费者。那些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企业,背地里却干着各种无良的勾当。中国奶业一再证明,这样的企业可以大行其道的社会,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如何能够得到保障?
没有商业伦理的企业应该被唾弃,就像牛奶馊了只能倒掉一样。在地方政府、公关公司和媒体都不能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坚决地远离这些企业。无论它们是民族的还是国际的,无论它们的承诺或道歉说得多么天花乱坠,只要它们没有为哪怕一次缺德受到足够的惩罚,消费者就不该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成为它们的商业伦理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