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与读

2010-05-30 10:48
新民周刊 2010年37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反省

9月6日,深圳举行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充分肯定深圳经济特区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重要贡献。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同日刊出社论,提出“深圳应对政治体制改革作引领式贡献”,引起海内外舆论关注。现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今天,站在特区建立三十年的门槛上,我们更应当谋划未来。只要特区的称号一天还在,未来的特区便必须做特区该为之事。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作出引领式贡献,也应当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作出引领式贡献,这既是对总设计师等改革先贤的告慰,也是对下一个三十年的期许。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讲过,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而今,深圳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深耕取得了巨大成效,那么,深圳等特区能够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做出同样的成就吗?举世关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一句俗语。如果特区还想保有下一个三十年的辉煌,避免出现三十年辉煌、三十年落寞的局面,必然需要有长远的眼光、科学的布局和对发展规律的尊重。重温过去的辉煌,是从过去出发,而不是一味享有过去的改革所带来的成果。特区理应明白,在全国普遍开放的情况下,特区不可能垄断中国的改革开放权,不可能总是享有中央所给予的具体的优惠政策,特区要想引领改革开放,必然需要具备忧患意识。

忧患是什么?是需要不断地反省。反省成功的不足之处,反省改革的漏洞所在。如果总是把歌功颂德当成主旋律,把反思批评当成洪水猛兽,那么我们的改革必然掉进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可惜,在有的地方,很少看见舆论上有批评的声音,说真话难,听真话难,什么都以讲政治、讲大局的说辞来给予回避,处处在舆论上营造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看起来美妙无比,实际上未必如是。如果大家都不实事求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听自己想听的,改革极有可能被虚无化,改革也就会走入死胡同。近年来,社会上曾经有过“改革之死”的说法,改革倘若闯关失败,果真走入死胡同,既是中国之悲哀,也是特区之失位,首先需要问责的便是特区。改革当然是不会“死”的,因为改革已经从旧改革阶段进入新改革阶段,旧改革之“死”所带来的是新改革的新生。当特区初建之时,生机勃勃,这是由于我们从“文革”的惨痛中走来,天下思变,人心聚于改革,改革的阻力要比今天小得多。然而,我们今天站在上一轮改革的肩膀上,面对困难,不应妄自菲薄,也不能骄狂自大,而应当看到当今天下之人心,亦在思变,思之和谐社会,思之科学发展,思之民主法治,思之以人为本。

1980年,在广东、福建两省会议制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经济特区”概念。今天,我们纪念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亦应当让特区再度出发,不仅扩大特区的地盘,亦扩大特区的内涵,为新的改革事业作出影响更为深远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上下求索!

(对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评或建议,请致信xmletters@gmail.com)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反省
印尼经济特区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特区文学|诗》2022年征订启事
《特区文学》2022年征订启事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壹月记事簿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