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
今天,日本在经济、技术上面临韩国步步紧逼。同时,其与中国的关系却扑朔迷离。
11月14日晚黄金时间,NHK播放了一个长达50分钟的特辑《中国环境商业市场竞争中的日本、韩国与中国》,其中讲述了几个内容。首先,中国环境市场商机巨大,谁获得这个市场,谁就能获得亚洲乃至世界市场。第二,为了占领中国环境市场,韩国实行举国体制,不惜背水一战。第三,日本不但在中国环境市场方面已落后于韩国,而且在不少环境技术方面,也已落后于韩国。
看了这部片子,你能感觉其中贯穿一种情绪,即“日本焦虑”。今天,日本在经济、技术上面临韩国步步紧逼。同时,其与中国的关系却扑朔迷离。尽管中国经济万马奔腾,但日本企业却对如何与中国相处十分茫然,充满不安。这种不安反映在政治、外交乃至舆论中,并对日本外交政策形成冲击,造成外交政策、外交实践的波动。
最近,日本媒体常常描写的一个竞争对手就是韩国。这个国家虽只有5000万人口,但贸易发展迅速,几乎在全球的机场、大城市,都能看到韩国企业的广告,韩国企业在许多重要产品领域,其产量均领先世界。例如目前三星集团已在超薄电视、液晶面板、手机等21个产品领域居世界第一。
以前曾在三星集团担任董事的日本人吉川良三,在其著作《危机与经营》中说,虽然韩国技术不如日本,但韩国人会卖东西,他们会开发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东西。例如韩国企业为适应印度市场,开发了带锁的电冰箱,为适应欧洲人把电视放在地板上的习惯,开发了四脚电视。
其实,前面说的那个片子也探讨了韩国外贸飞跃发展的秘密,指出韩国在外贸方面采取举国体制,例如韩国环境部专门调查中国市场需求,自己开发了面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提供给企业,让它们去市场化。为推动韩国环境企业向中国出口技术设备,其政府部门不厌其烦,亲访中国,为企业开道。
上个月,日本大型出版社讲谈社推出一本关于中国科技水平的书,名为《日本技术力已经输给中国了吗》,作者伊佐进一现年36岁,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曾任日本驻华大使馆一秘,负责科技方面事务,现在文部省供职。伊佐进一在书中对日本的“技术自信过剩”提出批评。他认为,迄今为止日本认为,只要技术好,不怕没人买,因此不考虑市场需求,走入一条孤高的道路。
在《日本技术力已经输给中国了吗》一书中,伊佐进一探讨了中日科技开发体制与观念的不同。他指出,中国很多企业实行的是“开放型技术革新”,就是引进核心技术,后加上自己公司的周边技术加以组装、融合。他说,有家中国空调机厂生产的空调机,其最核心的部分压缩机是从外国引进的,然后再加上自己公司的零件。对此,一般日本企业可能不承认这是“创新”,因为在日本企业看来,所谓创新,一定要有自己核心技术。
伊佐进一说,这种创新技术采取“一条龙模式”,即从基础研究到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再到应用技术,完全由一家公司或一个系列公司承担、控制。这种方式花费巨大。据《日本经济新闻》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调查”,日本每年科研经费约为13万亿日元,其中20家大企业就使用了将近一半。但是,伊佐进一指出,今后这种技术开发模式将难以为继。
目前,中国企业采取的“开放型技术创新”显示了其优势并不断取得成果。伊佐进一介绍说,德国曾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开发了一种建筑物节能结构改造技术,作为双方合作成果,这种技术在中国政府的“楼房节能标准”中得到反映。
伊佐进一认为,迄今为止的日本与中国的合作模式,多是日本提供技术,然后加上中国的人才、资金、市场,而对于中国技术,日方并没有过多期待,但伊佐提议,今后日本还应积极应用中国的技术力量,通过合作,共同开拓新市场。
这些日子,此间媒体有关中国的议论此起彼伏。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笔者认为应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并冷静观察。在困难时,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了解我们的竞争对手到底存在哪些想法,了解周边国家彼此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如此,我们才必然能从中找到一条突破包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