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星
美国人那夏礼(Noyes)兄妹在1868年双脚踏上中国大地上的那一刻,绝没有想到在一个半世纪后,许多中国人依然怀念着他们,不是因为基督福音,而是因为他们创办了现代教育——培英中学和真光女校,甚至得到孙中山的称赞;更想不到的是,他们在中国出生的孙辈们竟然抛弃了基督教,而成为坚定的共产党员,执掌一个红得发紫的“中国书刊社”,在东西方严重对立的20世纪50至70年代,专门在“资本主义的心脏”美国本土,销售了200万本《毛泽东语录》(英文版),因此声名远播。
这个美国传教士家族四代人与中国的136年,发生了哪些故事?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个美国家族产生了这种魔幻般的转变?对今天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哪些启示?
前两代:教育家+传教士
那夏礼祖祖辈辈都是传教士,所以,当出生在俄亥俄州吉尔福德的那夏礼先生(1836~1914)和那夏礼女士(1844~1924)也成为传教士时,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他们兄弟姐妹有10人,1868年,排行第六的那夏礼女士和排行第二的那夏礼先生先后受“美北长老会”派遣,去了遥远的太平洋西岸——中国。有资料说,那夏礼先生由美国乘坐小型帆船,经过109天的航程才抵达香港。而他的目的地是广州。
1868年的广州,早已在1844年的《望厦条约》里,成了美国也可以通商的口岸。寻夏礼兄妹和其他传教士一样,肩负着向中国人传祸音的使命而来。办学,是他们兄妹为了传教而做出的共同抉择,
比哥哥先期到达广州的那夏礼女士,具有惊人的语言天赋。很难学的广州话,她很快就能说得比较流利了。1872年6月,她于广州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创立真光书院。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首批女子学校之一,电将是广州开埠以来的第一所女子中学。
创院之初,虽然是膳宿费全免,她也只有区区6名学生。1875年(也有说是1878年),因学校一带发生火灾,真光书院搬迁到了仁济街。i909年,改称为真光中学堂,1911年更名为私立真光女子中学。1917年,中学部迁往白鹤洞,定名为真光女子中学。这时的真光中学已有学生300多人。
从1872年到1917年,整整45年,那夏礼女上一直是真光的校长。1923年5月她返回美国,孙中山给她发去信函,感谢她为巾国妇女教育所做的贡献。1924年1月,那夏礼女十在美国魂归天国、这距她1867年11月启程前往中国,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如今,在香港,你要是看见穿着天蓝色传统长衫,绑着传统孖辫的女学生,毫无疑问就是某个真光中学的学生。这种极具时代包彩和样式的校服,自那夏礼女士1868年1月来到广州学中文办学校,已经沿用将近150年了!
相较于妹妹,那夏礼先生的办学成就不遑多让。一生钟爱数学的那夏礼先生,年輕时赶上美国的南北战争,他便“躬往营伍,救生唁死”了。战争结束后,他第一次奉长老会之命东来中国。1868年那次是那夏礼先生的二次东渡,这一次,他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中国。
初起时,那夏礼先生在沙基街头设帐办学,学生只寥寥儿人后来学生人数开始增加,学校也获得了长老会的经济资助。1879年,在那夏礼先生来广州的10年之后,他能在广州沙基同德大街创办蒙学安和堂了。又一个10年后的1888年,那夏礼先生与尹士嘉(岭南大学创始人之一)购得晚清著名爱国诗人张维屏(南山)的听松同故址,迁学堂至此改名为培英书院。
1914年1月,78岁的那夏礼先生离世:留在他身后的,是百年名校培英中学的众多学子。创校至今的130多年间,在中国内地香港及世界各地的多所培英学校育人无数。
今天,传教士兄妹被后人们如此称颂,不是因为他们的传教,而是因为他们率先在中国创办了现代学校教育——真光女校和培英中学。现代教育、现代科学等西方文明来到中国后所发挥的作用,大都超越了传教士最初的预期。
1868年,我们前面说到的那条小帆船,载来的不止是一位那夏礼,除了那夏礼先生,还有他的妻子和刚刚周岁的儿子:那威林。
那威林自幼与华人相处,“稍长益与华人狎于华俗鲜所扦格尝,自言其为华人电”。16岁时他回美国读书,1899年毕业于Wooster大学,然后又用3年时间在Cuburn学习神学,毕业后即返培英中学任教。
1914年,他承接父亲的职位,担当起了培英中学校长的职责。在6年校长任期上,扩大学校规模,购荒地、扩大校址。除此之外,那威林先生还特别重视体育。培英中学拥有优良的运动传统,以致后来有“排球少林寺”之称,他理当“记首功”。胡适在评介司徒雷登著的《在华50年》时,曾经写道:“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教育家+传教士的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比那些仅仅诵读福音书的传教士更为深远。”两代那夏礼家人,无疑属于胡适所说的那种“传教士教育家”。
后两代:“红色书店”的掌门
那威林之子亨利·诺伊斯,出生在广东,8岁就认识2万多个汉字。同年,他随父亲返美。这8年的时光缕缕如丝,为此,他后来专门写了一本书:《生于中国》。
青年亨利·诺伊斯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密苏里大学任英文创作室主任。其间,他与一位英国共产党员的独生女哥特结婚了。哥特也是共产党员,她冈热衷于帮助在英同的印度难民和参加政治活动,差一点被英国当局驱逐出境。亨利与哥特自称为“革命夫妇”,组成的是“革命家庭”。
这一时期,亨利还与《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成了好朋友。
亨利·诺伊斯一直称自己是海外侨胞(即ABC,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由于不满当时密苏里大学的保守和传统,尤其是对黑人的歧视,1960年他辞去了密苏里大学的职务,与妻子开办了中国书刊社。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盛行麦卡锡主义,反共情绪甚嚣尘上,亨利忙了半年时间,才打通各个环节,拿到许可证。
为了打开书刊的销路,亨利多次驾车,带着书刊样本,进行销售旅行。他的足迹遍布美国几十个城市,他同丹佛、西雅图、盐湖城、洛杉矶、旧金山和新奥尔良等主要城市的43家报刊经销处建立了供销关系,前后卖掉了200多万册毛泽东的红宝书。
1972年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虽然此时美国政府对华进口书刊的限制政策没有取消,但列代理人的经济控制有所松动。在美国的大批侨胞、美籍华人渴望了解新中国,中国期刊订户在美达到了2.5万多户(份),亨利·诺伊斯的中国书刊礼一直是业务量最大、最稳定的一家。
1975年4月,亨利·诺伊斯在离别了56年后,才踏上和他息息相关的中国大地。
1984年,亨利·诺伊斯再次来到中国,参加中国国际书店35周年的招待会,并作为外宾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发言。这次,他还顺访了广州,其激动的心情在给广州培英中学罗校长的信里清晰可见:“此行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在新校址同朋友们的会面了,想不到培英竟生存下来而且还正在日益发展了!最令人欣喜的则是学校重新复名。”他把此行称为归家般的亲切。
亨利·诺伊斯与妻子哥特直到他们70多岁时才从中国书刊社退休,儿子克里斯-诺伊斯接任书刊社的董事长。
书刊社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业务下滑,到了21世纪,便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流动资金短缺,严重资不抵债,中国发出来的书刊账款长期拖欠,不能及时结算。
2003年下半年,中国外文局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联合收购了中国书刊社,并负担了书刊社当时所有的债权债务。新公司名字仍叫中国书刊社,隶属于1984年中国外文局在美国新泽西州注册的常青公司。自此,这个书刊社脱离诺伊斯家族,正式成为“中国出版本土化战略”实施的第一个海外机构。
这个美国家族的四代人,自1868年间开始与中国正式发生关系,直至2003年中国书刊利:被收购,已经走过了136年,大约一个半世纪,“传教士”、“教会学校”、“共产主义”、“红色书店”等成为这一个半世纪中间不同历史时期的标签。透过这些特色各异的表面喧嚣,贯穿其间的既有执著的宗教精神,电有纯真的理想主义,而二者之间异曲同工之处是,都具有一种超越种族、地域以及现实政治、经济羁绊的崇高力量。
在道与器之问,这种精神力量是道,“弘道”远比传播策略的“器”更重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或许是这个美国家族在136年问给予今天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最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