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珍,刘团会,师旭艳,刘继红,芮旭耀
杨叶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初报
石秀珍1,刘团会2,师旭艳2,刘继红2,芮旭耀3
(1.洛阳市森防站,河南 471000;2.嵩县森防站;3.郾城区森防站)
针对杨叶锈病的发生状况、病原菌形态及其侵染能力、危害规律及不同品种间抗性、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地病原菌为白杨栅锈菌(、),无转主寄主,以夏秋季发病最重,防灾控灾时应采用以营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
杨叶锈病;危害规律;防治技术
林业生态省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通道绿化、廊道绿化、村庄绿化快速向纵深发展,以欧美杨为主的沙兰杨成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嵩县栽植面积已达5 500 hm2,2008年以来杨叶锈病危害范围逐步扩大,危害程度也愈来愈严重。由于该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危害规律尚不清楚,病原菌种类不明确,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严重时破坏自然景观,影响杨树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掌握杨叶锈病的发生危害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笔者从2008—2010年历时2年对杨叶锈病在嵩县的发生状况、初侵染来源及其病害流行规律、不同品种间的抗性、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系列观察研究。
1.1.1样地选择、病情调查及病原菌形态观察
2008~2010年分别在嵩县洛栾快速通道田湖古城段、何村吕岭段、旧县河南村段、白云路明白川村段、311国道孙店段杨叶锈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块设固定标准地5个和临时标准地10个;同时在欧美107、108栽植集中区闫庄总管庙村、84k集中区城关镇青山屯村、中林2000系列集中区田湖镇毛庄村、中林46集中区黄庄乡枣元村、69、72系列集中区车村镇车村也设立5个固定标准地和10个临时标准地。在每个标准地中选定20~30样株、分品种定期系统分级调查病情(见表l)。
在标准地内分别在不同方位选择20~30株杨树标准株,从单株表现症状开始,每隔1周摘叶调查1次病情,每个样地调查叶片个数不少于100个。按病情分级计数法计算病情指数,以确定初侵染时间和发病盛期。
病情指数=∑(病级代表值×本级叶片数)/(检查叶片数×最高病级代表值)×100
(∑各病级乘积数值总和)
用石蜡切片法制作组织样片,显微镜下观察冬孢子和夏孢子的颜色、形状、形态。进行种的检索鉴定。
表1 杨叶锈病分级标准
1.1.2锈菌越冬孢子模拟萌发试验及越冬后夏孢子侵染试验
2008年8~10月分别收集带有夏孢子和冬孢子的杨树病叶,在室内和野外同时进行越冬试验。在野外将装有病叶的透气包装袋,置于实验地中自然越冬;在室内将病叶保存于冰箱冷冻室中和冷藏室中, 2009年4~5月,分别取病叶在室内进行3次接种萌发试验,同时记载接种时的温湿度(见表2)。其方法是将在自然状态及室内冰箱中越冬后的夏孢子、冬孢子刮下,撒在新发出的杨树叶上,装在广口瓶中进行侵染试验。
表2 杨叶锈病接种实验时间
1.2.1防治实验地点及面积
2008年8月10日田湖镇古城村1.8 hm2分3个实验区,设对照0.1 hm2,树龄7年;2009年9月5日旧县镇河南村1.2 hm2,分3个实验小区,设对照0.1 hm2,树龄7年,均为通道绿化树木。实验时间均设在9月上旬。
1.2.2防治用药和浓度
防治实验采取3种农药设3个处理:
处理1:惠州中迅化工有限公司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0 mg/kg;
处理2:河北强大生物农药有限公司21%过氧乙酸(果富康)水剂263 mg/kg倍液;
处理3:10%百菌清油烟剂︰柴油=1︰2,清晨放烟;
单独设对照区0.1 hm2。
1.2.3 实验方法
1.3.1 试验地点及面积
2008年11~12月在车村镇下庙村进行透光抚育10.6 hm2,分2个实验区,设对照区0.4 hm2,树龄8年,品种为中林46杨;2009年4~5月在闫庄镇总管庙村透光抚育8.6 hm2,分2个实验区,设对照区0.4 hm2,树龄7年,品种为107、108杨。
1.3.2营林试验方式
方式1:透光抚育间伐;方式2:人工修枝。
1.3.3 方法
在冬孢子越冬期和夏孢子初侵染起分别进行2次营林措施,方式1、方式2同时进行,对照区则不采取任何营林措施。施工后进行病情调查。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防治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1.1嵩县杨叶锈病的发生状况调查与传播分析
近年来,报道了许多蜘蛛抱蛋属植物新种,物种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尚需开发适用于该属物种鉴定的DNA条形码,构建该属的二维DNA条形码鉴定体系[23],以解决存疑种的鉴定并为濒危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2008-2009年在嵩县杨树种植区调查发现,杨叶锈病在嵩县中、幼龄林中和苗圃发生普遍并且严重,而且近、成熟林中也发生危害,几乎遍布嵩县全部杨树种植区,发病株率达4%~100%。2009年在田湖古城、闫庄朱村、何村吕岭、德亭杨湾等地段病情指数高达88.5%。调查发现,5~8年生的中龄树发病相对较重;郁闭度大的相对发病较重;低凹地及排水不好地段的发病较重;海拔相对较高地区发病期提早,发病时提前落叶量大。
杨叶锈病主要危害杨树叶片、芽。8月中旬到9月初先在叶背面出现橘黄色夏孢子堆,经一段时间后,在原夏孢子堆相对处的叶正面也出现夏孢子堆,破裂后散放出黄色粉状夏孢子布满整个叶正反两面,影响光合作用,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常造成焦叶、落叶。10月中、下旬在叶正面或背面出现棕褐色、呈疮疤状病斑,为冬孢子堆,落叶后随病叶越冬。
文献报道,杨叶锈病菌的转主寄主为落叶松,病菌夏孢子向四周传播半径绝大多数在100 m范围内〔1〕,而本地发病区域距离落叶松分布区至少30 km,远者达80 km以上,且落叶松调查未发现感病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夏孢子经过越冬接种实验仍有致病性,且在没有转换寄主的情况下也能逐年连续传播为害。
2.1.2 发生规律分析
通过2年的病情调查,杨叶锈病在本地8月中旬为发病始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发病盛期,10月下旬病菌在叶上形成冬孢子堆。文献报道杨叶锈病5、6月间发病最为严重〔2〕,而本地8月初才能表现出症状,原因是5、6月份夏袍子数量太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据观察发病盛期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差10~20 d,主要与当年的积温、降雨和空气相对湿度有关。
通过2年的病情调查,84K、107、108杨病情指数在2~8.7之间,发病相对较轻,对杨叶锈病有较高的抗性;中林2000系列病情指数在5~28.7之间,对杨叶锈病有一定的抗性;中林46杨病情指数在5~62.5之间,对杨叶锈病抗性不高;69、72杨病情指数在5~87.5之间,对杨叶锈病几乎没有抗性。
2.3.1药物防治
防治后40 d调查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见表3,从表3看,3种处理方法,对杨叶锈病均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0 mg/kg喷雾效果更佳;同时也可以看出,防治时间早,防治效果好。
2.3.2营林措施
通过2年的营林技术试验,同在2009年9月份调查,发现经透光抚育间伐后效果最好,病情指数在3~10.2之间;人工修枝抚育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病情指数在3~15.6之间,基本上控制了病情。
表3 杨叶锈病防治实验效果统计
2.3.3 综合防治技术
加强营林技术措施。对已经营造的大面积杨树要做好修枝抚育和适当间伐,改善林内的通风透光条件,对有效控制杨叶锈病的危害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加强管理,增强树势,适时浇水、施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加强病情监测。进入6月份后,应设固定样地定期进行调查监测,一般每旬要监测1次,进入7月下旬,应加设临时样地监测,病情指数达到10时,应发出防治情报,以指导防治。
科学用药。据防治试验,采用取代苯类、有机杂环类杀菌剂对杨叶锈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第1次防治15 d后,病情指数仍在10以上,应进行第2次或3次强化防治(间隔期10~15 d)。防治时间最好在7月下旬开始第1次用药,第2次在8月中旬,第3次8月下旬。
研究认为,杨叶锈病的病原在嵩县为白杨栅锈菌(),无转主寄主,初侵染源为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杨叶锈病在本地5~6月未发现症状,直到8月才表现出来,9~10月为危害盛期,由此,杨叶锈病的病原是否有其他种类,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84K、107、108杨对杨叶锈病的抗性表现为高抗型;中林2000系列表现为抗病型;中林46表现为感病型;69、72杨表现为高感型。由于近年来,引种栽培的欧美杨品种较多,品种间的抗杨叶锈病差异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1] 郑茂灿,吴小芹,王焱. 上海杨叶锈病发生及病源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56-58.
[2] 周仲铭. 中国森林病害[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010-06-25
S763.1
A
1003-2630(2010)03-0008
(责任编辑:王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