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登龙,琚玉熙,石冠红
(河南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阳 464133)
保护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1°46′~31°52′,东经114°01′~114°06′,面积3 000 hm2。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性质,森林覆盖率达98%,天然植被占总面积的60%。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南北植物交汇,植物区系复杂[1]。气候适宜,土壤肥厚,是开展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的理想地。
保护区共有引种药用植物82 种,隶属于34 科,其中裸子植物6 科18 种,被子植物28 科64 种(详见表1)。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 种,有银杏(Ginkgo biloba)、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杜仲(Eucommia ulmoides)、胡桃(Juglans regia)。国家三级保护植物4 种,有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凹叶厚朴(Magnolia biloba)、玫瑰(Rosa rugosa)[2]。
在引种药用植物中,以根类(包括根皮) 入药27 种;茎、茎皮入药28 种;叶入药22 种;花或花序入药13 种;果实或种子入药24 种;全株入药5种;其他有4 种[3、4]。
通过文献查询,统计出清热解毒类药23 种、活血化瘀类药28 种、祛风湿类药20 种、利水渗湿类药24 种、收敛固涩类药11 种、理气止咳平喘类药15 种、杀菌类药9 种、治疗冠心病类药4 种、降压类药3 种、消食健胃类药3 种、抗肿瘤类药2种、治疗神经系统类药2 种[3~5]。
引种药用植物中,植物园引种栽培56 种、南岗保护站14 种、李家寨保护站5 种、新店保护站9种、武胜关保护站1 种、各保护站均有引种栽培的有7 种。
鸡公山植物园1976年建立,面积22 hm2,从建园开始已引种国内外珍稀树种218 余种。园区海拔高度320~690 m 之间,相对高差150~520 m,呈现山间盆地的地貌特征。土壤深厚,交通便利,适宜开展植物引种驯化研究。建园目的是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增加其种群数量,进行异地保存。
在这些引种植物中,生长良好,现已成林的植物有21 种,主要有华山松、柳杉、杉木、杜仲、厚朴、凹叶厚朴、鹅掌楸、辛夷、板栗、茶树等,其中柳杉、杉木、板栗、茶树栽培面积最大,均在10 hm2以上。生长良好,零星栽培的植物有30 种,主要有欧洲刺柏、白皮松、洋槐、胡桃、日本小檗、南天竹、石楠、木槿等。生长良好,栽培于苗圃地的植物有3 种,分别为苏铁、华南苏铁和枇杷。生长一般,现已成林的只有银杏1 种。生长一般,零星栽培的植物有9 种,主要有夹竹桃、虎刺、杏、棣棠花、李、垂柳等。生长较差,现已成林的植物有3 种,分别为马尾松、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生长较差,零星栽培的植物有15 种,主要有油松、连香树、金钱松、天女化、柽柳、蜡梅、栀子、茉莉花等。引种药用植物名录见表1。
表1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引种药用植物名录
续表1
续续表1
药用植物能够在保护区引种驯化,获得成功,是由于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气候及土壤环境,适宜许多南北珍稀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若选择与引种植物生长发育相似的立地条件,进行实生苗培育,相当数量的植物是可以引种成功的。
鸡公山植物园位于保护区内,为了保护好保护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避免引种植物后,外来物种对本地植物造成入侵,对其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建议要转变思想,从以前的国外、国内广泛引种为主转变为以原生植物的引种为主,建立以植物园为中心,进行“归化自然”的试验,即把人工繁育的植物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环境中,使其回归到原有的自然野生状态。
[1]宋朝枢.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戴天澍,敬根才,等.鸡公山木本植物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中药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郑希龙,邢福武等.东莞市风水林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3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