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方海事局 王 茹
新船因何“无故”断裂
河北省地方海事局 王 茹
近年来,多艘船龄小于两年的新船发生了从舯部断裂的事故,有的是在首航甚至无风无浪的港池内。笔者上船考察发现,这种断裂一般都是从舱口围板顶部开始,逐步延伸至主甲板再至舷侧外板,最终开裂至水线附近,而这种船的构件尺寸和板厚都是符合规范要求的,有的甚至比规范要求值还大,但是为什么在几乎没受到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会发生断裂呢?
经对实船开裂断口处的钢板断面仔细观察发现,其钢材的晶粒非常粗大,断口处无任何由拉伸引起的朔性变形,甚至有些类似铸铁的断面。经查阅船上有关造船资料,发现有的注明是A级钢(复印件),有的是小钢厂生产陆用沸腾钢。而这种钢材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均达不到《规范》要求值。其韧性极差,特别在低温条件下,当应力(包括内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就会出现断裂现象。
一些船厂造船时,由于设备能力和习惯性等原因,建造船舶还在沿用整体建造法,加上不注意采用合理的装配焊接程序等,引起应力的累加而得不到释放;从而使得新造船舶存在过大的内应力。这种落后的建造方式,对于建造几十米以下的小型船舶来说,问题还不太突出,而近年来,小厂造大船的现象越来越多,有的船长甚至已超过一百多米,载重量已达到五千至一两万吨。笔者曾经调查断裂的5艘船,船长都是在80~150米范围内,而其中3艘是在冬季首航北方时出现了开裂,且多是在没遇到风浪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就更加证明其断裂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一般的强度问题,而是由于采取了不正确的建造工艺,使得船体内累积了过大的焊接内应力,加之材料的韧性较差(特别是低温韧性很差),导致船舶在几乎没受外力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断裂现象。
一些船厂在建造船舶时,采用非船用的劣质焊条,并且普遍存在着焊角尺寸过小,夹渣、咬边、吹偏、未融合、未焊透等严重焊接缺陷。他们在施焊时,往往仅对船体外板、主甲板比较重视,基本能按要求进行刨坡口后施焊。而对其他结构的焊接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一些结构的对接焊,往往只进行表面的焊接,且不进行包角焊。有的甚至对参加总纵强度的纵通大开口的舱口围板,仅进行简单的双面焊接(围板厚度一般都在δ=14~24mm),这样尽管造船所用的构件尺寸很大,但实际上它们并不能承担起应有的作用,其实际强度根本达不到要求。
当船舶在风浪中航行时,会承受很大的舯拱、舯垂及剪切等各种复杂的交
变应力。而行话说得好,“小船要看(注意)稳性,大船要看(注意)强度”,一艘船船体是由千万个钢质零构件焊接而成的,当人们建造小型船舶时,这些缺陷还不容易引起大的后果,但随着所建造船舶尺度的加大,这个问题就会愈加突出。由这种焊接质量造出的船舶,当它受到外力和内应力的作用而达到一定极限值时,发生断裂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断裂的5艘船舶中,有两艘是双壳大开口的集装箱船,3艘是具有2个大舱口的干货船。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设有一个很长的较高(1.6-2.2米)且纵通的舱口围板(将货舱口在甲板上进行纵向连接,形成了纵通的舱口围板)。显然,这些舱口围板是参加总纵强度计算的,这样做虽然剖面惯性矩略有增加,但总剖面模数可能会变小,受力时,会使舱口围板处的应力大大增加,采用这种结构型式,必使此处成为全船强度最薄弱的地方。上述断裂的船舶都是首先从纵通的舱口围板顶部开始开裂,也证明了这一点。
针对上述情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特别注意:
由多艘船舶首先从舱口围板开始断裂可知,简单地认为采用纵通的货舱口围板结构型式,就一定会增加总纵强度的观念是错误的。需在设计时做详细分析比较,选择合理的舱口围板结构型式。经对十多艘船舶的舱口围板,按纵通和非纵通分别进行计算比较得知(即:舱口围板参加和不参加总纵强度计算。后者就是将舱口围板在各货舱口之间断开,使甲板以上的围板纵向不连续),其最小剖面模数几乎都是后者更大些。所以,除非特别需要,一般船舶都应将舱口围板在各货舱口之间断开,并进行合理的过渡。
因为船舶是一种在海上承受各种交变应力的弹性体,尤其是当它航行于低温航区,同时又受到风浪等外力作用时,其应力状态及工作环境(条件)是复杂而特殊的,故造船必须使用船用钢。另外,对于特殊受力部位,要给予特别考虑。如对于肿0.4 L内纵通的舱口围板、舷侧顶列板、主甲板及所有的舱口角隅处甲板,船舶规范都有较详细的要求。规范中是按不同板厚、部位和航区要求使用不同级别的船用钢材。当上述部位的钢板厚板≤15毫米时,规范允许全部使用A级钢。而板厚≤20毫米时,规范允许使用B级钢。但从对发生过船体开裂现象的船舶进行统计后可知,发生开裂部位的频率依次是:纵通的舱口围板顶部、货舱口角隅、舷顶列板及主甲板(其他部位正常情况下很少出现开裂现象),所以,对于船长在90米以上的海船,尤其是在冬季到寒冷的北方水域航行的船舶,考虑到目前各钢铁厂制造水平的参差不齐,普遍存在“下差”(从未发现过有“上差”的钢材)等实际现象,对0.6L范围内的受交变应力的某些特殊部位,在设计选材时,可考虑提高一个钢材级别。因为当甲板或舷顶列板达20毫米时,船长都在100米以上,其载重量可能已达到1~2万吨。基于此,对重要部位应适当提高钢材等级(规范中要求在上述重要部位使用Ⅲ级优质钢,而A级或B级钢是船用钢中的最低或较低等级的钢材),造船成本并不会增加很多。
造船时要采用合理的装焊程序,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载重3000吨以上的船舶,决不允许再采用整体建造法,而应采用分段建造法。如因受起吊设备能力限制,至少也应先制成较小的分段单元,然后将这种单元按合理的次序进行组装。这样做,既能增加施工效率,又能提高施工质量;更主要的是,采用分段建造法和合理的组装、焊接工艺,可以大大减少船体结构内应力的累积。进行焊接时,要使其处在不受约束状态下进行,并留有适当的伸缩量,以减少内应力。一般程序应该是:制成小的分段单元→较大的分段(可采取“岛”式建造法)→大的合拢分段→进行合拢。对特别部位的横焊缝,如舱口围板、主甲板及舷侧顶列板的横焊缝,施焊完毕后可采用敲击等措施,以便进一步消除其内应力。
造船的焊接质量是决定造船质量优劣的关键所在。而一些不太规范的船厂为了降低成本,不选用船用钢材和焊条。在施工时,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节省焊条,同时,由于受技术水平所限(使用不合格的焊工施焊)以及对焊接质量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特别是对纵向构件对接缝材不刨口、焊透,对焊角尺寸过小、咬边、夹渣等严重的焊接缺陷不重视,又不按合理的装焊工艺进行施工,这样的船舶投入营运后,其航行安全就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我们对焊接质量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建造质量问题是保证船舶安全航行的源头问题,是安全链中的重要一环。要杜绝劣质船舶,就必须从船舶设计、图纸审查、船厂的生产管理和职工的技术素质、建造工艺、配套厂家以及质量检验等各方面入手,共同努力提高造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