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海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临汾 041004)
中国石油安全之南海地缘战略思考
■ 赵 海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临汾 041004)
石油能源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南海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和独特的地缘战略区位价值,愈来愈成为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从能源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南海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和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关乎我国的能源和贸易安全,中国南海石油安全的对策应是旨在为维护我国南海主权,继续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对话,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逐步谋求解决南海地区争端的途径,促进南海局势的稳定和中国的快速发展。
中国; 南海; 石油安全 ; 地缘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南海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和独特的地缘战略价值,愈来愈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关注的焦点,并大有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地缘角逐核心的趋势。2009年2月,菲律宾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单方面将中国的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为菲律宾领土。同年3月,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首次以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身份宣称对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拥有“主权”。这一系列举动再次掀起南海权益争端的波浪。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从能源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探讨我国南海主权争端及石油安全问题,对维护我国国家主权,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非凡。
2.1 十字路口的地理区位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泛指位于中国东南,介于北纬23ο27′和南纬3ο,东经99ο10′和东经122ο10′之间的广大海域,面积约350万km2。其东北部经台湾海峡、吕宋海峡分别与东海、太平洋(菲律宾海)相通,东由巴拉克等海峡接苏禄海,南经卡里马塔等海峡连爪哇海,西南通过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相邻。[1]在辽阔的南海水域中散布着的约270多个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统称之为“南海诸岛”中国在南海中对大部分(即南海“九段线”以内约200万km2)的海域及岛礁享有主权。
从区位地理条件上看,该区连接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世界海、陆、空交通的十字路口,历来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乃至欧洲必经的最优国际通道,在地区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
2.2 动荡不安的海域争端
2.2.1 海域岛礁归属之争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南海诸岛屿。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已经有汉武帝派遣使臣从南海航行至海外的记载。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曾长期航行于南海,并绘有《郑和航海图》。二战时中、美、英联合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宣布,把日本从我国窃取的领土包括岛屿应全部归还给中国。总之,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国际法角度分析,我国对南海都拥有绝对的主权。然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署的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圈地”运动。南海周边一些国家以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制度为依据,无视“海洋基线法”,纷纷对我国传统海疆线(即南海“九段线”也被称为“U形线”)内的岛礁提出主权要求。
针对南海周边部分国家抢占南海岛礁的行为,中国一直采取自我克制态度,并建设性的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为表示诚意,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诸国签署了《南海各国行为宣言》,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但是由于宣言没有强制力,在南海丰富的资源和独特地理位置的诱惑下南海周边部分国家公然无视宣言精神。单方面划界,设立所谓自己的渔区、专属经济区和实际开发区,甚至强行占领、强行开发,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海洋国土的野蛮分割和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严重侵犯。
目前,在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中国政府管辖之下,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它南北长550多海里,东西宽约400海里,分布着230多个岛屿、沙洲、礁滩。其主权虽然属于中国,但189个已命名的岛礁、暗滩和暗沙中,除中国控制的永暑礁等8个岛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大部分岛屿都不在中国控制之下。据统计,南海部分国家抢占我国南海岛礁约50个。其中,越南占领南沙岛礁29个,菲律宾派兵先后占领了9个(也有说10个),马来西亚占领5个(也有说6个)。文莱、印度尼西亚也各自宣布了对中国海疆的“主权”,文莱的8个油田中有2个就在中国海域内。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问题逐渐突显并日趋升级为地区的焦点,特别是2009年初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相继宣布对部分岛礁拥有“主权”事件,更是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尽管近年来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双边合作领域取得了进展,但仍然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南海海洋秩序。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和台湾在南海问题上不同立场的影响,使得南海海权之争变得更加复杂化并具有国际化的倾向。
2.2.2 重要海峡的“集聚效应”,加剧了南海地区的动荡
被称为“世界咽喉”的马六甲海峡位于南海西侧。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马六甲海峡被描述为“是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可见其地缘战略地位和航运价值的重要。但是由于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3个国家共同管理的。其在防务能力、利益分配、通航规则、地区局势、国家关系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这给南海地区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东南亚部分国家以及俄、日、美、澳等西方大国觊觎南海的地缘政治区位、世界航运价值以及丰富的资源储量,对南海地区事务的干涉,使得南海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和动荡,并大有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热点” 之势。
南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目前,我国管辖的海域近300万km2面积上的石油资源量为陆上资源量的39.84%~45.97% ,仅南海石油地质储量就约在230亿~300亿吨之间,其中,南沙群岛海域的储量最丰富,号称全球“第二个波斯湾”。[2]然而,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周边一些邻国编造各种借口或完全背弃《南海各国行为宣言》原则,不顾中国反对纷纷抢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岛礁,并声称对南沙部分岛礁拥有主权或实施掠夺性开采。目前在南海拥有所谓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超过1000口油井被东南亚部分国家勘探和开发,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5000万吨,相当于我国大庆油田的年产量。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2年的资料,南海地区每天产出石油200万桶,每年产出天然气2.5亿立方英尺,其中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5国每天生产石油合计152.5万桶,每年产出天然气1.8亿立方英尺,分别占南海石油和天然气产出的76.2%和72%。[3]据统计,一些国家自从涉足这一海域后,短短十几年时间,已从南海获取了重大经济利益,有的甚至从贫油国变成了油气资源出口国。(见表1)
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它独特的海上枢纽地位使之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据统计,每年在马六甲—南海一线航行的约5万只运输船中,油槽船(主要是VLCC型即巨型油轮)约占30%,运输着全球超过一半的原油,即占世界贸易量三成的产品,而这些数字每年还以8%的速度递增。[4]
2009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其中超过90%都是通过海上运输的。据测算,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世界船只近6成是中国的,其中4/5左右是从中东和非洲等地进口原油的。航运方面,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海的南沙群岛海域,外贸运输的60%也从南沙海域经过。可见,马六甲—南海航线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家能源和贸易安全的生命线之所在。
表1 东南亚5国对南海石油资源开发状况
4.1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削弱区域“集团化”,缓解南海石油安全压力
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是南海地区能源政治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针对南海地区的复杂形势,中国在加强能源外交活动方面,不但要与南海周边国家,而且也要与中东、非洲以及俄罗斯等石油生产国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外交活动,营造良好的南海地缘政治环境,提倡“双赢”、“多赢”的能源贸易战略,形成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能源安全机制。
针对南海周边部分国家试图形成 “集团化”对抗中国的现象,中国应高度警惕,积极有效应对,充分利用南海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的领土和领海主权争端的矛盾,采取分化政策,只和国家个体谈,不和“集团”谈,防止形成和坚决打破各方可能对我国的联合遏制,彻底粉碎南海“集团化”倾向。同时,还应做好增信释疑的工作,进一步增强与潜在盟友国的友好关系,扩大合作成果。
当前南海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东南亚地区反恐会议制度、《打击海盗和武装袭击船舶的地区合作协议》等机制,中国宜及早参与其中,防止被边缘化。此外,在处理敏感问题上,要正视部分国家在南海的航行安全利益,支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给予的各国舰船在南海海区的航行权利,并充分利用中国海洋软实力优势,加大对南海周边国家的建设援助,积极参与各种海洋和环境倡议,如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PEMSE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南海项目,以及在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实施的维护航海安全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此外,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建成,也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与南海周边各国的关系,缓解南海地区石油安全压力。
4.2 开拓石油进口来源,实现进口渠道多元化,打破单一石油运输“瓶颈”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中国的马六甲—南海石油运输线路比较脆弱,极易受到封锁,无论从地区安全还是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都要求中国在寻找更多的石油进口源头和渠道方面有较大突破,以缓解单一石油运输“瓶颈”的压力,降低国家石油进口风险系数。其中,可以通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南海周边友好国家签署石油共采、共建协议以及共同铺设运输管道、联合开凿运河、共筑石油铁路运输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等措施打破南海单一石油运输的现状。目前专家们的设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中缅油气管道;亚西安管线方案;穿泰运河方案;北马输油管方案;克拉地峡运河方案;中新泛亚铁路方案。
4.3 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减少国际石油依存度风险
石油储备概念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但真正广泛运用则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实践证明,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实现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它对增强国家、地区抵御石油危机的能力,稳定国家、地区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石油战略储备,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68天的进口量,日本为166天,德国达到127天。[5]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明显不足,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将会极为被动,甚至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就当前来看,我国石油和成品油库存水平较低,只能满足日常的生产经营,应对石油进口中断能力较脆弱,石油安全预警系统不完善,石油储备相关法律法规(如《战略石油储备法》)欠缺,战略储备也不尽如人意,起步较晚。因此,尽快推进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此外,在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和油品储备内容上,应注重基地布局的均衡性、战略性和油品的多样性。在石油储备基地布局方面,从南海地缘安全角度考虑应重点在南海附近如粤、桂一带设置数目适量的石油储备基地,以备非常时期之需。
4.4 建立自主远洋运输船队,构筑强大的南海石油运输格局
据统计,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90%是由外国船队来运。2002年,中国进口的原油为6941万吨,其中通过油轮运输的约为6450万吨,而中国船只所承运的进口原油约为680-700万吨,仅占中国进口原油的10%左右。中国海军远洋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是自主远洋运输业长期处于持续低迷状态的重要原因。与美国利用其海军的远洋能力干预南海局势和其它周边国家利用近在咫尺的区位地理优势侵占南海岛屿及其资源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中国对石油战略中的运输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石油供应链、运输链的安全,应该与“控制资源”和“建立储备”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该考虑逐步把中国石油运输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之中,从运输链安全的角度出发,支持中国的石油运输业尤其是远洋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在马六甲—南海地区作为世界两大主要石油进口国的中国和日本,其运输线几乎重叠,但日本目前面临的石油运输安全问题远小于中国。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一直坚持国油国运的战略,自二战以来日本就建立了保护本国石油安全运输体系,其进口石油的80%~90%都是本国轮船自己运输的。这样就有利于及时掌握油轮信息,一旦遭袭可以迅速作出反应。[6]日本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此外,中国在以下三条重要石油运输航线上的运输量所占比例也不高。在中东东行的航线上,2002年中国船东所承运的石油进口为130万吨,只占该航线石油进口的3.78%;在西非东行的航线上,2002年中国船东所承运的石油进口为零;在东南亚航线上,2002年中国船东所承运的石油进口为550万吨,约占该航线石油进口的52.43%。[7]
此外,为保障南海地区石油安全和维护地区稳定,还应加快建设航母、新型核潜艇和大型海上作战舰艇,加强远洋作战控制力。建造航母不仅适应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卫走向远洋防卫的需要,同时可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无疑也将增加解决南海争端的政治筹码。同时,在南海周边地区或部分国家建立港口基地,如中国在巴基斯坦援建的卡拉奇和瓜达尔港口,将是中国海军保障马六甲—南海航线安全的支撑点。在规划建设远洋海军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加大南海各群岛的空军基地建设,如在西沙群岛扩建(增建)军民两用机场,同时也可以考虑在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建设浮动船坞和岛礁机场,以扩大中国空军的作战辐射半径,确保中国在南沙、中沙的空中优势,为全面保障南海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维护我国南中国海主权打下坚实基础。
在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以长期性、全方位、多角度、前瞻性的思维随时调整中国的南海能源战略对策,逐步完善我国南海地区内外兼备、多元供给、储备保障、运输安全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体系。在坚持南海领土主权的前提下继续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对话,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逐步谋求解决南海地区争端的途径,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以便在世界激烈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中维护中国的主权,促进南海局势的稳定和中国的快速发展。
[1]刘养洁.南海主权地缘政治经济透析[J].人文地理,2006(4):123-126.
[2]陈洁,温宁,李学杰.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4):1285-1294.
[3]刘中民.被觊觎的岛屿_南海问题概述[J].海洋世界,2008(1):12-13.
[4]世界石油网[EB/OL].(2009-9-1).http://www.worldoilweb. com/webviews/newscontent. aspx?id=795344&InfoFlag=2.
[5]栗清振.战略石油储备概述[N].中国石油报,2008-4-8(07).
[6]张邦松.中国石油运输能否突破马六甲困局?[J].新闻周刊, 2004(6):11.
[7]秦晓.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能源运输问题[J].中国能源,2004,26(7):4-7.
F407.22
B
1672-6995(2010)08-0028-04
2010-03-02
赵海(1977-),男,山东省枣庄市人,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