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转变城乡结构

2010-05-25 13:21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0年4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土地城市化

文/柳博隽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分化和改组,是指社会发展模式带有根本性的变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走向高度的文明。社会转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系的全面结构性变迁;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相对于经济转型而言,以人和人关系为主要对象的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动。这里所谓的社会转型,是一个狭义层面的概念。

社会转型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观念转变和利益调整,其主体是社会结构调整。在我国,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叫“城乡结构”,典型特征是“城乡二元”。这种“城乡二元”,不仅是指城乡关系的二元性,更重要的是,城乡关系还是其他所有关系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依据或者说是基础。中国几乎所有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都是围绕这种城乡关系设置的。城乡结构的调整会带动其他结构的深刻调整,城乡结构的固化会延缓甚至阻碍其他结构的变迁。

由于城乡结构是其他结构难出其右的一种基础性的结构,并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更重要的是,破解二元结构是扩大内需的根本动力所在,所以城乡结构成了当前中国最需要调整的社会结构。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当务之急是要推进城乡结构转型,换言之,社会转型的关键是转变城乡结构。

要转变城乡结构,就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这是因为新型城市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化人化制的城市化,也是一种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市场配置的城市化,更是一种公共服务均等、现代文明共享的城市化。通过推进新型城市化,能够加快农民市民化、要素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转变。

——推进农民转移转化。当前社会涉及面最大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是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包括农民工尤其是第二、三代。如这一问题再久拖不决,必为害甚烈。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深化城市对其经济适应、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探索城市“拉动”和农村“推动”的双向驱动机制,将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同时,顺应工业化中后期农民分化、分业、分工加速的趋势,引导农民有序外出“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就近“转产”就业,鼓励农民就地“转身”就业,促进农民融入工业化文明、共享城市化成果。

——推进农村土地置换流转。抓住当前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这一契机,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源,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探索宅基地置换住房、货币、股份和异地宅基地等模式,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结构转型。加快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协同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效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时创新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由短期、零碎的无序流转向期限长、规模大的有序流转;加快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变分散的土地资源为联合的投资股本,推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图/金川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关键,是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公共财政分配应着眼于每个公民。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新增财政要更多地用于解决民生问题。二是继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即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快发展布局合理、配置公平的公共基础设施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扩大就业的思路,加快完善形式多样、网络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突出农村人口、外来人口与老龄人口三类群体,建立健全城乡覆盖、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社会管理手段由单一平面向复合多样转变、社会管理方式由强制干预向沟通协商转变。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农村土地城市化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多方共赢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