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可人
浙江经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工业快的时候,服务业显得较弱;工业慢的时候,服务业显得较强。然而今年一季度,虽然工业异常强劲,但服务业却依然担当经济增长的“大梁”。
今年一季度,全省GDP增长高达15%,工业增长达18.6%。相比之下,服务业增速虽然慢于工业,但仍然表现良好,同比增长12.3%,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501亿元,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9.3%,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
浙江工业的快速增长,显然与去年同期负3.0%的较低基数有关。而浙江服务业,不仅在去年如此恶劣状况下增长高达12.5%,且自2000年以来,一直稳定地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服务业不仅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加速器,更是浙江经济重要的稳定器。
投资持续高增长有力支撑服务业发展。一季度,全省服务业投资增长27.2%,快于工业投资1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8.8个百分点之多。如果说,危机中服务业的增长赶超是“乘人之危”的话,那么当前服务业投资仍能实现大幅超越,则表明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正在迈出坚实脚步。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先快跑。2009年,全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为11.8亿美元,同比增长2.4倍。其中,作为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杭州,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超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倍。
应充分认识到,一季度服务业快速增长带有一定的政策刺激色彩。1-3月,全省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4%和13.0%,双双超过服务业平均增长速度。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9.1%,增速暂时居于末位。可见,金融和房地产业是当前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的主导因素,然而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可能对浙江服务业经济健康发展带来隐忧。随着政策环境改变,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速必将放缓。4月份中央紧锣密鼓的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新政,“新国四条”、“新国十条”等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对房地产业的遏制作用已经显现。
总体而言,浙江服务业已经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而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在浙江经济中抗震器作用,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快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突出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和数字传媒等创新性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发展,突出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教育、商务会展、金融保险和批发分销等支撑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速提质,突出商贸、旅游等传统优势服务业的改造提升,突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其他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二是加大对服务业支持和引导力度。建立统一的服务业发展协调机构。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的要素保障,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税费等支撑。着重做好服务业企业分离、引进和提升工作,在实施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激励政策,重点推进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是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建设。根据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各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建设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商旅综合体、新型专业市场和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八大类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平台建设、应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加大集聚区的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重点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使更多的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形成较高且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迅速扩大社会消费,从而促进服务业发展。根据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等收入者是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人群。2006年浙江高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为66.5%,明显高于其它户组;中等偏上户边际消费倾向为48.9%,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