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苏徐州地区为例

2010-05-22 07:56张中强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5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徐州基础

张中强

(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一、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概述

协调指两个以上的系统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组织、结构与变化上的对应变化关系,是系统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相互关系中自我发展、不断完善的状态或态势。[1]从层次上看,它包括系统之间的协调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从区域上看,它包括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区域之间的协调;从产业上看,它包括产业内部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协调以及产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2]

本文把影响区域物流发展的要素分为物流基础、经济基础两个部分。

物流基础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一定的运载工具、在一定的物流网络中为该区域提供人和物位移服务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行使人和物位移服务的载体,以及行使这些载体活动的人、财、物等子系统组成。一定的物流基础是区域物流的物资位移服务的载体基础。

经济基础指人们利用资源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活动时价值创造的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区域物流的物资位移服务的物质基础。

一个地区区域物流的发展,必须考虑该地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发展将促进物流基础的建设。首先,经济基础的提高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加强,而这必然要以原材料、产品及人员流动的增加为前提,物质和人员位移的不断增加,将导致对物流需求的增长。[3]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对需求增长的满足更大程度上源于物流基础网络化程度与等级结构的提高。其次,区域经济基础的提升将导致区域物流基础建设投资的增长,从而会促使物流基础网络化程度与等级结构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物流基础的建设也将有力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首先,物流基础网络化程度与等级结构的提高可以提高经济基础的开放程度,强化内外部经济联系,提高经济效率。其次,可降低运费,提高区域的可通达性,有利于区域产品成本的下降、产品市场的扩大、区域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增强。其三,区域物流基础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提高经济的集聚作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主导产业前向、后向扩散范围与程度的扩大。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有效提高地区的区位优势,增加对投资的吸引力,带动本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形成新的优势产业。[4]

二、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的选择与量化是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也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关键。

根据所建立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与指标选择的相关性原则,[5]本文从庞大而复杂的指标中选择少量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反映经济基础基本情况的相关指标共有12个,反映物流基础基本情况的相关指标共有9个。需要说明的是,物流信息化建设也是反映物流基础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但由于这项指标的数据获取难度很大,且已有数据可靠性不高,只好舍去,并用邮电业务总量替代。

三、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指的是两者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发展过程。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在协调发展的运动过程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的有益约束和规定。因此,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的发展,它不是单个要素的增长,而是各个要素在协调这一有益约束与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

协调度模型是对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的较为有效的模型。[6]故本文以协调度模型为基础对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程度进行评价。下面将依次建立和分析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1.协调度

假设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在时点t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E1(t,x)和E2(t,y)。其中,x和y分别为表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的特征相量。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越协调,意味着E1(t,x)与E2(t,y)的相对离差即离差系数Cv(t)越小。于是有:

为了使计算得出的协调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或者说拉开一些距离),我们给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在时点t的协调度计算公式:

式中,D(t)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度,q为调节系数(q≥2)。它反映了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在发展水平一定(即E1(t,x)与E2(t,y)之和一定)的条件下,为使两者的效益或发展水平(即E1(t,x)与E2(t,y)之积)达到较高的程度,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协调组合效应。本文取q=2。

表1 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不难证明,0≤D(t)≤1,也就是说协调度的取值在0~1之间。协调度D(t)越大,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越协调。从数学分析角度讲,只有当E1(t,x)=E2(t,y),D(t)=1时,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程度最高。

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在时点t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E1(t,x)和E2(t,y)可利用熵值法求得。

2.协调发展度

协调度D(t)不失为反映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对于约束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行为,促使它们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协调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比如,当E1(t,x)=E2(t,y)=0.2时,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度为1,当E1(t,x)=E2(t,y)=0.9时,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度也是1,但显然后者的发展水平高于前者。因此,我们将协调度与物流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加以综合,表示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度,用CD(t)表示:

式中,α和 β为待定系数,且 α+β=1。本文取 α=β=0.5。

3.协调发展趋势指数

协调发展趋势可用协调发展趋势指数λ(t)来反映。

四、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评价准则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评价准则体系,评价准则体系包括三个评价准则,具体见表2、表 3、表 4。

五、江苏徐州地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近年来,江苏徐州地区物流基础、经济基础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充分发挥支撑其区域物流持续较快发展的物流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必须促进徐州地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下面就上述有关知识对徐州地区物流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进行评价与分析。

徐州地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结果参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徐州地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程度不是很高,并且全部表现为经济基础滞后类型。这与当前政府部门坚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表现为在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上,过分强调物流基础的投资建设而没有考虑其是否已经超过了当地经济基础的要求,重视依靠物流基础建设拉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物流基础建设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这就是理论上所说的物流基础过分超前所产生的挤出制约作用。

为有效提高徐州地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程度,相关部门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而至于如何转变发展模式,接下来将给出具体建议。

六、江苏徐州地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更好地促进江苏徐州地区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模式,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向更复杂、更深化、更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转变。只有如此,江苏徐州地区才能在使物流基础发展速度放缓的同时,不影响经济基础发展的速度,更好地实现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

1.物流基础方面

为促使物流基础的建设方向从规模增长型向资源整合型转变,具体建议如下:

(1)严把物流基础项目建设审批关,对申报待建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

(2)要在物流基础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规划体制,加强政府部门的规划作用。

(3)要在物流基础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协调与管理机制。

(4)为避免企业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现象出现,应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物流业务外包。

(5)要不断提高物流基础存量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2.经济基础方面

坚持改变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向更复杂、更深化、更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转变,使经济基础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表2 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准则一

表3 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准则二

表4 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准则三

表5 江苏徐州1999~2009年间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协调发展评价

(1)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降低政府投资扩张的冲动性。

(2)江苏徐州地区应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不断推动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整合流通资源,优化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3)以国家提出的“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契机,加大对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清洁技术、光伏光电产业及能源产业等的扶持力度。

(4)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

(5)江苏徐州地区科技、教育资源优厚,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政府应从注册成立到日常管理进行重点培育,使之尽快成为促进徐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1]马杉,伊亨云.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5-19.

[2]赫尔曼·哈肯.协同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分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18.

[3]海峰,张丽立,安进.怎样认识区域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0):30-31.

[4]丁以中.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7,6(2):54-60.

[5]陈衍泰,等.综合评价方法分类及研究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4(7):70-79.

[6]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71-72.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徐州基础
疫散待春回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