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玮 徐 锋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在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单一途径无法解决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运用多元化的融资策略,并着重从中小企业自身建设、银行信贷、政府支持和民间金融四个角度对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中小企业的地位日显重要,在欧美国家,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了整个国家企业数量的98%以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日本,其经济界甚至认为“没有中小企业就没有日本经济的繁荣”。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各个地方迅速产生并获得了快速地发展,中小企业的贡献日益突出,有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而且,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口,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尤其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国家及各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方面成绩斐然。在浙江,中小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已然成为城镇经济的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到2008年底浙江省中小企业总数达到了58622家,中小企业的总产值2008年为33433亿元,在全省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更是占到了81.88%,中小企业总数占全省总数的99%以上。同时,为浙江省就业岗位的创造提供了条件和便利,2008年,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吸收了近1058.04万的劳动力人口,为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受到的限制也比较多,力量弱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仅仅通过自有资金又无法实现有效地资金缓解。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既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前身,也是产品价值的归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浙江省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缺口大、内源融资能力下降、银行信贷紧缩,融资成本率上升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等严峻挑战。那么,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浙江省中小企业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急待而且迫切。
关于融资理论的研究,国外研究早于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许多学者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著名的学者有斯宾塞(Spence1973)、罗斯(Ross)、迈尔斯(Myers)和麦吉勒夫(Mailuf)。在融资路径选择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也提供了选择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邦德(Bond 2003)、班克(Beck 2002)、博朗(Brown 2004)等学者认为,企业可以进行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且其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资金的可获得性对其投资、研发以及经营业绩都有着重要影响。在外源融资方面,银行信贷最为被人们所关注,Meyer(1998)、Peterson(2005)和Rajan(1995)等对这一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Prowse(1998)、Hellman(2002)等对有关私募融资方面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究,他们认为,通过私募融资能够克服公募融资方面的部分障碍,实现企业的融资实现。目前国外对民间融资方面还未做出较为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民间融资这一途径,Robert Peck Christen(1995)对民间非正规的放贷者支持微小企业的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中小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Angelini和Salvo(2000)从民间金融的可得性方面进行了研究。LauraJ·Spence等(2003)对德国中小企业对利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展开虽然较晚,许多是在国外学者基础上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演进。其中,许多学者对政府的政策支持,发展中小银行以及发展抵押贷款都作了研究。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存在着使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的谈判、合同签订的过程和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的激励因素,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论证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陈晓红(2004)在《中小企业融资》一书中,对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作了系统的比较,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面,论述了许多中小企业可借鉴采用的融资方式,并提出了及早建立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罗正英(2004)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安排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企业自身信用、企业内生性多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课题组(2006)提出了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多层次、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丰富资本市场交易品种等建议。胡小平(2000),杨思群(2002)则从政府融资服务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中应发挥的作用。陈晓红、杨怀东(2008)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式,他们认为,这一方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李扬,杨思群(2001)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所涉及的各种融资渠道中,充分考虑自由资本因素,那么,发展民间融资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途径之一。罗丹阳(2009)也从全新的视角分析了民间金融发展的可行性,并建议政策层和理论层引起足够关注。
目前,理论界在中小企业融资解决路径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信息不对称是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研究的主要基础。信息不对称使得无论是银行还是投资者,都必须考虑借贷或是投资的风险性。因此,学者们提出了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财务和经营的透明度,一方面提高内源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外源融资的机会,但是,目前针对中小企业在企业自身建设方面的理论能够高效地运用于实际,尚不多数,理论界的研究与实际企业管理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中小企业管理的指导意义并不明显。在进行多方面的思考过程中,学者们认为,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问题,但是这项研究总体上比较零散,没有形成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完整的融资理论体系,并且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尚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缺少对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相关的实证检验。在拓展融资选择路径,许多学者还从提高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品种,开展中小企业的集群融资和发展民间资本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究。这些理论有着它独特的创新之处,都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思考的。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问题却较为突出,根据以下表格,通过同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存在的不足。
?
(1)过度依赖内源融资,但能力低。内源融资能够有效地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融资负面影响,降低融资成本,是目前中小企业资金的首选融资途径,占的比例都较高。但是在中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占的比例是美国的两倍多,尤为突出。如此依赖内源融资,但是国内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并不强。企业经营规模有限,财务制度不规范的限制,经营所积累的留存收益等仅有的内源融资资金根本满足不了巨大融资需求。
(2)获得银行贷款难,但金融制度在不断完善。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融资渠道,在美国,其比例占到了42%。美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制度和产品都较为创新,而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固有的“喜大厌小”的贷款态度使得中小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只能“干瞪眼”,得不到充分的资金补充,银行贷款作为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所占比例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国内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贷款难成为了融资难最为突出的话题。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在力求金融产品的创新,扩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金融机构也大批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新的希望。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出现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方面。
(3)融资渠道有待拓宽。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证券发行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发行证券融资审核程序严格,即使有这个资格,因为其证券的高风险性,高市盈率,投资者也不愿投资,而高风险的企业证券又需要高收益来对冲,势必又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所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拓展难,能够发行债券、股票的中小企业较少,其他如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途径未达到完善的地步,因此,在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方面的途径是有待拓宽的。
(4)偏向非正规渠道融资。在内源融资、银行贷款、融资途径受阻的情况下,在东部发达地区,一些中小企业主靠民间借贷等其他手段取得企业发展资金。由于中小企业要求的资金有极强的时效性,这就迫使企业主利用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通过民间借贷途径融资以度过经营困难期。虽然这些途径经营成本较高,利息甚至高于银行利息的四倍,但是,其借贷的灵活性,手续便捷仍然备受中小企业的青睐。
(1)自有资金融资比例高。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但是,中小企业的资本组成中,内源融资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据调查显示:浙江省50人以下的小企业在全部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或股权资金所占的比重最高为67.5%,其中所有者提供的资金占43.2%。在企业急需资金时,自有资金是其首先考虑的资金。但是,在企业进入困难期,自有资金一旦匮乏,必将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省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巨大,仅仅依靠内源融资不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增大,自身融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都已利用,内源资金流源头缺少;企业家向亲朋好友举债,举债的数量有限,而且往往需要附带较高的利息条件,也会造成内源融资的障碍。内源融资比例高也给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在危机面前无法顺利地解决。然而,目前的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银行信贷是其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在需要资金时,都会考虑银行信贷。因此,银行信贷也成为目前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在浙江,中小民营企业总负债中贷款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1.2%。并且,仍有29.1%的企业不能满足要求、贷款缺口很大,有10.4%的企业基本得不到贷款。可见,银行信贷还是不能满足许多企业度过难关的。在金融危机下,有资料显示:浙江省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2007年度新增贷款1487.27亿元,2008年度新增贷款缩减为1093.69亿元,同比减少了四分之一,其中省工行2008年1—4月新增中小企业13亿元,同比减少85亿元。依靠银行贷款为主要的外源融资是需要企业的实力和长期的信誉作保障的,中小企业许多是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的,况且在信息不对称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许多未知因素,银行贷款必然会慎之又慎。仅仅依靠银行信贷为主要的外源融资也并不能缓解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
(3)政策和管理当局给予了极大地帮助。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管理当局也在积极努力,创造积极的融资环境。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密切关注省内中小企业的发展。2005年7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起草了《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主要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以政府对放贷银行进行补偿的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上向量大面广的小企业重点倾斜,以此帮助小企业克服融资难的“烦恼”。2006年11月1日,浙江省第一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将逐步改善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和服务环境,推动浙江省中小企业再创发展优势、促进协调发展,将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推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具有深远意义。2007年4月,由国家发展银行浙江分行、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和我省10家优秀担保机构联合打造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如今,已经运行了两年多,已为125家中小企业贷款2.05亿元。2009年7月,为鼓励浙江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浙江省财政厅、省中小企业局联合颁布了修订后的《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办法决定提高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标准,最高补偿以不超过50万元为限。同时也明确了补偿对象是为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提出了申报的担保机构必须满足9项条件。政策支持给予中小企业发展以外部环境的支持,推动中下企业迅速的发展。管理当局的政策支持是必须也是必要的,这也是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有较大的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4)融资路径开发仍然不够。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就其原因,主要是其融资路径的开发仍然不够,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路径较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是主要的融资路径,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所占比例较小,其他途径发展尚未明显。商业银行多“喜大厌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总是持有谨慎的态度,中小企业在考虑其他融资机构时,需要较高的利息或是高额的担保费用来获得资金,这样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多元的融资途径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中小企业向着稳健的方向逐步壮大的强大力量,因此,不断推出新的融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内源融资具有自主性强,融资成本低等特点,是中小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内源融资形势不容乐观。在后危机时代,为了不仅能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更为外源融资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
(1)强化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
管理出效率。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能够加强企业的运营能力,加快现金流,提高企业现金使用效率,为有效地内源融资提供保障。
首先,是强化产品的管理机制。产品是企业运作的原动力,畅销市场的产品能够加快企业资金的流动,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企业必须推动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整合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优化产品生产方式,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企业产品的自主创新水平,使企业产品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拓展市场,提高相应资金流的流动速度,提高资金周转能力。
其次,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机制。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好,确定合理的企业留存和利润分配的比例,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后续发展,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需要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很多中小企业会陷于应收账款庞大导致企业资金流不足的困境。这对这一问题,中小企业一方面正确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强化账龄管理;另一方面,为了缩小应收账款的规模,在优选收款人员的基础上,对客户采取奖惩措施,设计完善的收账程序。
最后,强化企业间综合协作机制。中小企业不仅要强化内部管理,也要强化协作意识,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区域特点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建立合适的组织模式,或与大企业联合,同其形成协作配套关系,或在中小企业之间开展联合,组成中小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和机会。
(2)推进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细分
在中小企业中,由于企业业务较少,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由财务部门负责,但是财务部门内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职责细分。中小企业融资没有做预先的准备,等到资金紧急的时候,再去融资,必然造成融资碰壁。因此,在财务部门里应做好充分的职责细分,设立专门的人员并赋予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责,使企业能够科学安排资本结构,正确选择融资渠道和方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3)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
许多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也得不到规范的建立,企业财务透明度不高,财务信息虚假,导致众多的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投资者信心低落,自然造成了企业融资的困难。在我国,中小企业缺少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缺少重大事项的财务决策制度,而且,财务信息中含有大量的虚假信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有待完善和加强监督。完善的财务制度和透明的财务信息,是提高企业信用的有效保证,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珍贵的无形资产。中小企业要提高融资能力就务必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完善财务制度,较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性。塑造守信用,金融还贷记录良好的健康的企业形象。
(4)提高企业的信用度,塑造企业品牌效应
(5)加强同融资合作机构的长期联系,使融资机构了解企业,增强互信
(6)迎合国家产业发展要求,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政府的作用发挥对中小企业能得到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各项金融政策措施有效保护中小企业的融资;另一方面,不断开拓融资渠道,扩大企业外源融资的比重,建设切实有效地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目前,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已经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相继,中央部委四部门联合颁布《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4年,中小板块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开始交易;2008年,银监会颁布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在从紧货币政策形式下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2009年,创业板块也已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交易……
(1)政府不懈的努力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很年轻,还需要政府不断地监管。因此,从为中小企业制定政策到执行,都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都必须是“有法可依,依法实施”。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有助于中小企业得到资金,而且可以在法律的监督下实现资金的安全使用,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在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更是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的法律支持,这无疑能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支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和财务状况等方面的缺陷,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很难与大型集团公司相竞争,因此,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必要也是必然的,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在证券交易所开辟和完善“二板市场”,适当发展私募融资,规范私募融资市场,不断丰富融资品种,畅通融资渠道。
(3)支持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风险投资适用于成长性好但有缺乏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在国内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是有利的尝试。风险投资的功能在于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根据国外的经验,目前,风险投资已经催生了像微软、英特尔等著名的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有助于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我国从1985起就陆续成立了一些风险投资基金,如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赛伯乐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所以,这些风险投资公司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鼓励中小企业间开展金融互助合作。开展中小企业间的金融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间的资金流通,解决短期的资金短缺。组成中小企业协会,通过吸收会员,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助,不仅仅在经营上相互协作,更在融资时合作,按地区形成小企业内部的资金市场。同时,中小企业的集群融资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提高融资效率。这些由政府规范职能的中小企业协会帮助实施政府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有行业的、地区的,也有半官半民的,在自助、自律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运作上必须接受政府机关的监管,以防扰乱金融秩序。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重要一方是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至关重要,但是,据调查显示:全国中小企业贷款仅占我国主要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4.7%。这与中小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其实际需要是不匹配的。而金融服务的完善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在当前经济危机后经济回暖的背景下,完善金融服务和加强金融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是有深刻意义的。
(1)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服务产品,发展适合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数量多的特点,但又办理手续简单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设立专门中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实行单独管理,建立单独的绩效考核机制等。同时,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设计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抵押方式上的服务模式创新,目前兴起的股权抵押、动产抵押、排污权抵押和网络联保等新的金融模式值得许多金融机构尝试。这些创新的金融模式已经在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得到了尝试,并且效果显著,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2)设立中小金融机构。设立于中小企业相对称的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对中小企业的专门化贷款。理论研究证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在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浙商银行、温州银行等中小银行为地方的中小企业都带去了融资便利。2009年,杭州市科技银行以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在杭州市落成,为中小企业贷款带去了专门的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一方面,支持和发展农村信用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创新观念,提高银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和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如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充分发挥这些金融机构对浙江省中小企业的金融贷款支持。
(3)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级别。中小企业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信用评价级别不高,是其经营实力占了较大的比例。目前浙江省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成长潜能和发展契机,但经营实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展现。国有商业银行应及时摆脱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变重视企业规模为重视企业经营效益,缩减企业信用评级中“经营实力”项目所占的比重,以提高效益好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
民间金融已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是中小企业除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外的有效补充。在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贷款收紧,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困难,在民间金融的支持下,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难题。据浙江省发改委调查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浙江省民间投资数额为13251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社会增长率达到32%,占全社会增长投资的55%,这意味着每投资100元,其中55元来自民间投资。这一现象在浙江省温州和台州地区尤为明显。但是,许多民间融资机构处在隐秘的环境中,在“地下”进行民间融资服务。目前就国内而言,民间金融与民间非法集资界限尚未明确,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使得民间金融开展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有效地推动这一融资方式的开展,需要社会的认可,国家法律的规范和监管,规范民间金融的运作。
(1)政府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立法和监管齐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带着很浓的政府主导色彩,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首先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来规范民间金融,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允许民间金融在法律框架内自由成长,促进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打破行业垄断等障碍,对民间金融并不是打压和取缔,而是加强监管,积极稳妥地推进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规范化和合法化。
(2)推动民间金融整合,发展区域金融服务机构。民间金融由于长期处于“地下”活动,组织涣散,制度不健全,服务不到位,放贷利率远高于市场利率。同时,据央行调查,民间放贷资金占GDP的6.96%左右,占本外币贷款的5.92%左右,民间金融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对民间金融进行整合,发展地方性的小额贷款公司和金融机构,既能够有效地克服“地下”金融带来的金融秩序的扰乱,又可以充分调动这部分资金运用到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去,在后危机时代,搞活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帮助企业度过困难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3)实现民间金融利率的市场化。民间金融的发展受到制约,源于其利息索求的“地下化”,不合理的利息不仅不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而且也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在民间金融逐步合法化同时,推进其利率市场化也是必须的。民间金融的放贷者即交易主体能够根据资金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在市场和法律允许下自主决定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规范整个区域金融秩序。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得到有力的控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