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琼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应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开发。本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物流管理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目前,众多用人单位反映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难以对应,毕业生到企业后难以实现“零过渡”。也就是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其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该专业学生难以满足就业需求。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是按照知识结构设计和构建的,强调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混淆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结果使本科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这样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社会实际脱节。最终将面临被社会否认的后果。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重新开发已迫在眉睫。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工作过程导向,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自1996年起,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则是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景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的行为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模式,可适应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商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为裁体的原则。首先,由于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从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为基础。其次,应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确定物流相关岗位的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从而建立课程标准,确立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
(二)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提高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同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地方经济密切联系,符合行业市场就业需求,通过开设有关的实践理论与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整体优化原则。整体优化原则要求做到课程体系内部协调一致,避免课程之间作用和内容的重复。具体而言.应确定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次作用,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生基础水平、课程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统筹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特色化原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方向的物流人才。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方法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与某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也就是说,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整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以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合理设计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使学生通过反思性思维将之内化,转化为个人从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取自我构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方法步骤如下:一是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筛选典型工作),即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相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二是进行行动领域归纳(整合典型工作)。即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三是进行学习领域转换(构建课程体系)。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并符合认知学习规律,特定情况学习领域可为功能性步骤。以下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
四是进行学习情境设计(设计学习单元)。每一学习情境都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情境应属同一范畴,呈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特定情况可设计部分公共学习情境。据此,再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