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松
左宗棠曾三试不第,本打算在老家湘潭做一辈子农民。他要求子弟守耕读寒素家风,反对学而优则仕。左宗棠不要求儿子们获取高官显爵,也不希望他们做文人雅士,而是要求他们以耕读为业。在他看来,一旦左氏家族大厦将倾,子孙们可以做个农民来谋生。左宗棠认为,文人仅得一时浮名,良农可延绵百年。同治五年,左宗棠的四个儿子均已长大成人,渐谙事故而求父教心切。左宗棠便乘机赐字教子,为家塾写下一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左宗棠期望儿子们读书做人,先要立志,要学古代圣贤豪杰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宏志。他反对孩子们少时志大言大,并不希望他们过早入世。他坚信,学问本领都是在萧闲寂寞中练习出来的。他劝诫儿子要专意读书,不要着急出来做事。知识积累多了,能力历练久了,一旦事权到手,处置事情便游刃有余,有一两桩大事办得妥当了,便可以闻名于世。
左宗棠轻科名、重实学,不以孩子应试为有志上进。长子孝威曾写信告诉他,想等到科举高中后再读有用的书。左宗棠却大不以为然:“想轰轰烈烈做一个有用的人,难道一定要通过科第吗?”在家书中,他多次劝阻子弟不要参加科举考试。同治七年,孝威踌躇满志地参加京城会试,左宗棠得知后勃然大怒,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家书:“你不知好好读书,以参加考试博取功名为荣,喜欢与品格低下不如自己的人为伍,你还能让我指望吗?”
清末,民风士习至为浅薄,官宦子弟多交结淫朋逸友,今日戏场、明日酒馆,狂嫖烂赌,而成为“下流种子”。左宗棠担心儿子们沾染上纨袴子弟的恶习,便极力倡导“咬得菜根,百事可作”。他深知自己位高权重,围拢在子弟周边的多是阿谀逢迎之徒。他在家书中说,人们都以世家子弟对待你们,规劝有益的话很少说,时间久了,就助长了你们矜夸的气焰。他告诫儿子们:做人要低调、谦虚谨慎,不可有傲气和名士气,一切言行都要慎之又慎。同治元年,他因屡建军功,恩诏任内可荫一子。在当时,封妻荫子,可谓旷世的荣耀。但他却担心儿子因靠父亲的关系走上仕途会失去朴拙的作风,竟两次上书不接受荫子,坚决婉谢朝廷厚爱。
左宗棠的家庭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他的家“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左氏后人,虽不名垂千古,但在各自的领域也小有成就,而且他的女儿们善工诗文,善良娴淑,个个都有诗集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