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岩
入夏以来,中国刚刚告别“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西南大旱,就迎来多省市的暴雨洪涝灾害。7月21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表示,“全国23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发生1987年以来最大洪水,三峡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大洪峰流量,25条河流发生了超历史大洪水。”
就在各地积极投入防汛抗洪之时,另一个不被人们注意的气候事件又悄然登场,它就是——“拉尼娜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WMO)7月6日在日内瓦发布报告称:今年的拉尼娜现象将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并在亚洲和澳大利亚东部引发强烈的季风。拉尼娜现象目前迹象相对微弱,有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加强。
不速之客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由于它的表现与太平洋上述海域海表温度异常增暖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故也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之称。与“厄尔尼诺(El Nino)”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相对应,“拉尼娜(La Nina)”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
拉尼娜现象一般伴随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两者可谓是一对“孪生儿”,它们均与全球气候变化混乱有关。虽然拉尼娜现象的强度常常比厄尔尼诺弱一些,但它的持续时间往往比其“兄长”更长。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拉尼娜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一定,短的有五个月左右,长的则有可能持续2~3年。每一个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最短需要三年时间,最长有的可以达到10年。”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2010年5月28日的《ENSO监测简报》记载,“2009年6月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将于2010年5月结束。预计2010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可能将以较快的速度向冷状态发展,并有可能达到拉尼娜状态。”
目前,国际上对于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的监测标准存在不同。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提供的判定拉尼娜现象的标准是,“在中、东太平洋,东西横跨3万公里,南北跨越3千公里,海水温度比常年偏冷0.5 ℃以上,持续半年的时间。”
实际上,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7月22日发布的监测报告已经显示,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均为负海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而在赤道太平洋次表层,负海温距平则继续增强。其中具有关键指标意义的“Nino3区”的海温指数已经低于-0.5℃,表明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
该中心助理研究员谭晶的判断是,“今年6月份,中国就已经进入了拉尼娜状态。这次的拉尼娜现象预计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通常,从厄尔尼诺现象转换为拉尼娜现象之间会出现2到3个月不等的中性气候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与年平均温度间的差异在正负0.5℃之间。谭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拉尼娜的特点是——它是突然出现的。”
据介绍,此次拉尼娜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出现,主要是由于大气状况所致——信风(热带海洋上的偏东风)增强,中、东太平洋海水被吹向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海面增高,中、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导致海面下降,拉尼娜现象就很快出现。
谭晶对拉尼娜成因的上述解释,用的是常见的“信风说”。根据这一理论,风向的转换和地球自转速度的增减,导致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其实都是自然现象,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直到现在,气象科学对这一对“兄妹”的“出身”也没有定论。科学家们从不同领域出发,对其成因进行了推测。除上述“信风说”外还包括:热带大气中的季节震荡导致、强寒潮导致,以及海底火山爆发导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说法。
匡耀求便从地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厄尔尼诺现象。他认为,包括地震、火山等在内的海底地热活动导致海水温度的升降,从而引发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2006年,他就根据海底地热活动的规律对当年的厄尔尼诺现象进行了预测。
对于此次突然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匡耀求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南极底流”的出现导致拉尼娜的快速出现: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底流的活动加剧,由此引发的北太平洋上涌洋流会降低太平洋表面海水温度,从而对厄尔尼诺的减弱和拉尼娜的出现或增强产生影响。
匡耀求发现,从2007年开始,由于温室效应的缘故南极底流逐步增强,从而导致拉尼娜现象也有所增强。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出现频率增多,拉尼娜也随之增多。
麻烦制造者
7月30日,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在“暴雨、高温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监测情况来看,7月的前26天,(海水表层温度)比常年平均偏低 0.7℃,这个现象出来后,我们觉得还有可能进一步持续。预计会持续超过半年,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这个事情发生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温出现西边暖,东边冷,这样,西太平洋地区是台风活动的地区,对于台风活动有利。”
该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也认为,受拉尼娜影响,今年8月上旬后期,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强,影响我国的台风将相对集中,后汛期防台风形势严峻。拉尼娜除了对台风生成和登陆的影响,也容易造成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秋汛雨量增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拉尼娜生成年的夏季,中国的气候异常大致与厄尔尼诺衰减年的异常相似,就是华南和长江流域多雨易产生洪涝。另外,拉尼娜会造成我国冬季比较寒冷。但研究表明,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不如厄尔尼诺的影响强。
匡耀求也认为,从厄尔尼诺事件到拉尼娜事件的“转换年”(即拉尼娜形成当年)的标志就是将会出现较多的水灾。
来自中国气象局的预测显示,7月份以后,中国汛期的雨带可能将逐渐北移。华北的南部、甘肃东部或者内蒙古中部等地区的降水将有可能增多,长江以南将逐渐减少。
对此,匡耀求解释说,这是由于拉尼娜期间,西太平洋的高压活动,西南季风路径受到影响,致使气流向西北推进导致,故拉尼娜年主要雨水带偏西北。
实际上,拉尼娜和厄尔尼诺带来的影响未必都是坏事。匡耀求认为,这要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厄尔尼诺出现在中国的3~8月份之间,将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这期间是中国的降水季节,厄尔尼诺在此时出现将导致降水减少,旱季延长。如果出现在当年9月份到次年3月,将会为此时少雨的中国带来甘露。而拉尼娜则刚好相反。”
实际上,2008年冬季发生在我国南方的持续暴雪,就被认为和当年的拉尼娜现象有关。今年5月,又有媒体称,即将形成的“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对此,匡耀求认为,由于温室效应带来的冬季北半球低温,和拉尼娜带来的水气,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现低温暴雪天气。但他又强调,“每一年拉尼娜出现的范围和强度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