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化工厂事故频发,让舆论的焦点逐渐归拢:中国的化工安全到底怎么了?
洪水来临后,7000多只化工桶离开位于松花江上游的那两家化工厂,顺流而下,如同一颗颗定时炸弹,威胁着沿江居民的日常起居。
不远的大连,不断蔓延的油污,成为爆炸之后真正考验环保的难题。
而千里之外的南京,长江边的城市,因拆迁而引发的化工管道泄漏,继而引发爆炸,震撼了整个金陵。
由于受水资源、航运等产业布局因素影响,重化工业沿江、沿河或沿地布置已成为一种范例。而范例背后,隐藏着危险。
在南京,一直以来,当地部分居民都很担忧附近化工设备的风险,他们抗议的对象从化工厂到加油站再到加气站,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威胁越来越逼近,抗议范围不断扩大,但最终都无果而终。
在吉林,尽管专家已经很清楚地告诉公众,化工桶事件对松花江的水质“影响甚微”,但是,吉林省政府仍然投入了1.2万名官兵参与到拦截。这场松花江保卫战与其说是为了避免可能造成的水质污染,不如说,是为了安抚松花江流域公众对“化工”的恐惧。
与化工近距离已成事实,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化工并非一定是污染的代名词,其根本的问题是政府环境安全方面的治理责任,以及化工企业的环保作为。正如有专家质问:“这次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美国都要把肇事的英国BP罚到濒临破产的地步,中国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