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之外的圣西门

2010-05-14 16:13阿忆
读者 2010年10期
关键词:子弹教科书课本

阿忆

中学文科课本,毁掉了很多人学习知识的兴趣,这不是耸人听闻。假如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像教科书中描述的那样索然无味,谁还会喜欢历史?比如说法国改革家圣西门,教科书中只说他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鼻祖之一,他的思想被马克思扬弃了。在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中,绝不会读到这样的故事——

老师发现圣西门不勤快,想体罚他,于是去找树枝。圣西门冷眼旁观。当老师拿着树枝走过来时,圣西门抽出文具刀,刺进老师的臀部。

这个故事不重要吗?圣西门为何如此对老师?是因为他出身于巴黎贵族家庭,有一股嚣张气焰,还是因为他仇恨腐朽的教育制度,在少不更事时,发动了一个人的“武装起义”?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圣西门放弃了世袭伯爵爵位——他认为爵位是低贱之物,这使他以赤贫而终。当时,贵族把平民蔑称为“白痴”,圣西门便给自己起了个新名——“白痴公民”,断然站在无产阶级一边。这个举动不值得入史吗?值得入史,但没资格写进中学教科书。圣西门只能枯燥、抽象地存在于教科书中,等待纪连海、袁腾飞这样的老师来让其复活,但这样的老师凤毛麟角。

教科书中也一定不会提及1823年3月的圣西门。此时,法国大革命已过去34年,这场血腥而暴虐的革命,被中国历史课本尊称为“最彻底的革命”。实际上,在其建立的新社会中,辛勤劳动的科学家、艺术家、工人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好处,而能领取各种奖赏并受到尊重的,仍是“游手好闲”的特权阶级。“这种特权则主要来自家庭出身、阿谀奉迎、阴谋诡计和其他不光彩的行为。”特权阶级过着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在形形色色的行业中,都是没有才能的人统治着有才能的人,没有道德的人支配着善良的公民,大罪犯惩罚犯了小错的人”。其中负责管理公共事务的官员,每年要花去税收的一半,另一半税收也并未用来造福劳动者。面对如此颠倒的世界,圣西门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革,但他经常受人奚落,四处碰壁。

1823年3月,圣西门已经63岁。他绝望而愤怒,把子弹装满枪膛,朝自己的脑袋连扣了7次扳机。结果,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死,只好捂住受伤的眼睛去找医生。圣西门没有找到医生,于是回家,继续想他的社会主义。他问随后赶来的医生:“如果我的脑袋里有7颗子弹,我还能思考吗?”医生在地板上找到6颗子弹,它们并未打中圣西门的头颅。只有在壁炉里找到的那颗,打碎了他的眼睛,穿颅而过。一个星期后,在生死线上走了一遭的圣西门奇迹般地痊愈了,他用一只眼睛继续观察着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都是为了信仰!如果这个信仰是他自己并不相信而只是用来混饭吃的,他大可不必如此。

如此说来,即使这不能成为历史人物的叙述骨架,至少它是“血肉”,是一种有益的注解,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圣西门对社会主义的执著情感。

如果知道了這些,我更愿意记住这个法国人——是他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所有制是社会基础,政府不过是它的形式;是他第一个指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并反对特权;是他第一次系统地批评资本家各自为政,缺乏组织经济的力量;是他第一次提出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一次把“满足人民需要”视为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由于他反对用暴力革命推翻现有体制,主张把宣传作为唯一的手段,渴望以此来唤醒君主,实现政治改革,他的理论被蔑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教科书中会用这些“第一”来描述圣西门吗?不会!教科书总是板着面孔,不顾传播效果地坚持灌输,这让绝大多数学生考试一结束便将它扔掉。

教科书中同样不会记载圣西门生命的最后时刻。临终前,医生问他:“你现在难受吗?”圣西门回答:“不难受。或许我是在撒谎,但说这个没意思,还是让我们谈谈社会主义吧。”圣西门讲了许久,最后他抬起手说:“我们稳操胜券。”随后便死去。

(董清牧摘自《都市·翻阅日历》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子弹教科书课本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两颗子弹
为什么有的塑料连子弹都不能穿透?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我是大毒虫——子弹蚁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藏起来的教科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