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10-05-10 03:24吴秀亮
艺术百家 2009年7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南京市

吴秀亮

摘要:本文以南京为例,阐述公共文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认为,公共文化正走向理性自觉的发展之路,需要高举发展公共文化这面大旗,最核心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提升文化活动的品位、数量和质量,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运行与使用应整体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演出展示应并举。要扩大公共文化覆盖范围,建立可持续的社会资助机制,要发展中介部门,在政府资助和社会需求之间架设便捷的桥梁。要逐步建立高雅演出的补助机制,鼓励发展自发的群众文艺活动,并将公共文化融入城市品位和地方品牌的建设中。

关键词: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南京市;实践;探索;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006-03

发展公共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所谓公共文化,从实践层面来讲,应当是非赢利的、目的是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一般来讲,其提供的主体是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以及以公益为目的的文化提供者如非政府组织、企业或个人。从人民群众权益的落实角度讲,发展公共文化是实现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讲,发展公共文化是必须覆盖的重要内容;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讲,发展公共文化是一条重要途径之一。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讲,加大公共文化发展力度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是文化发展重要的两极,彼此互相促进,共同提升文化发展的水平。可以说,发展公共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发展,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我看来,这是理论课题,同时也是实践课题,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升华,将更有益于公共文化的发展。

一、当前公共文化发展现状及评估

如何对公共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描述评估,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这里有个文化范围的界定问题。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实践与工作展开来看,应当从三个层面观察:一是“小文化”角度,专指社会文化、文艺表演、文化遗产等;二是“中文化”角度,除“小文化”外,还应当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文化等;三是“大文化”角度,除“中文化”外,还应当包括教育、科技、体育、宗教、园林等相关文化内容在内。无论“大文化”或“小文化”,其发展有着类似规律。比如南京,从“大文化”而言,许多方面处于除北京上海之外城市的一流发展水平之列。笔者曾统计过高校全国重点学科,完全印证以上观点。为方便起见,本文着重以“小文化”为主阐述。

当前公共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理性自觉并付诸实践的阶段。以前的长时期,也在局部地发展此类文化,但还没有到现在这样全面认识并理性地付诸实施。这一方面体现了当下对民生、对公共服务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与财力保障能力的提高不无关系。公共财政观念的深入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由此得到更好支撑。以南京为例。近年来全市公共文化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分别对此进行研究,都将公共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与服务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联系,与城市规划、与文化自身建设相联系。各级党委政府明显对公共文化建设有新的认识和举措,文化部门发展公共文化底气更足,总体上南京公共文化水平普遍又上新台阶,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数量面积快速增长。一批新建场馆拔地而起,设施总面积迅速增长。典型的如省市图书馆已新建完成、新建扩建的博物馆有十多个,新建美术馆、剧场也正陆续进行。根据南京市文化局不完全统计,以2008年为例,南京艺术表演场馆约有8万多平米;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约有14万多平米(不含教育科技系统);区级以上文化馆约有6万平米;博物馆展览馆约有22万多平米;街镇文化站约有17万平米。合计约67万多平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888平米多。二是公共文化设施向下延伸加快,现代化综合化趋势明显,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成为文化普及的明显标志。除了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村级“农家书屋”的普及,城市大大小小200多个文化广场的设立外,公共文化设施向下延伸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村(包括城市居委会层次的社区,以下简称“居”)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和发展。早在2004年,南京市就率先提出全面建设村(居)文化活动室的意见。至2008年,已建设1150多个,占1371个村(居)总量的85%。这些文化活动室与“农家书屋”、党员教育、体育健身、村(居)行政中心等建设在一起,呈现综合化趋势。加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的开通,文化普及越来越走向现代化。三是公益文化服务快速发展。应当看到,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的逐步实现,电视收视的所带来的公共文化普及其实具有相当的公益性。举例而言,任何时候打开戏曲频道、少儿频道等,都能看到优秀的文艺文化节目,这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在那里,欣赏这些文化艺术,可要出较高的付费。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也为广大学生及市民提供了公共文化知识修养提升的可能性。“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为公共文化的公益普及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而在南京,专家学者在专门的场馆为市民开讲座、市民免费听讲座,以及专业剧团走向广场免费为市民演出、在最好的剧场免费或以平民票价为市民演出交响乐、各类专业艺术,则开辟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的空间。四是公共文化特色化日益明显。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公共文化的发展也鲜明地体现了自己的特色。遍地古迹给人以斗转星移的时空沧桑;山水城林处处氤氲着六朝的烟水气。光是中山陵和秦淮河两处,就提供了公共文化独具魅力的空间。就内容而言,显然,南京公共文化明显受到文化遗产的熏陶。戏曲广场的形成,各种戏曲的广受欢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的盛行说明了这个城市公共文化的一种独特韵味。就区域而言,特色化成为南京公共文化的一种明显的追求。一区一品、一镇一品,甚至一村一品,各地均致力于特色品牌的塑造。如鼓楼的公共文化以设施优、环境美、品位高、触角广著称,秦淮的公共文化以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含量闻名,白下的公共文化则以以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广场文化的发达而富有特色。

总体来看,南京的公共文化正处于一种理性自觉的发展之中,逐步建立了公共文化发展的设施网络框架和服务内容体系,政府主导性更加突出,覆盖面更加扩展,特色日益明显,对城市文化氛围的提升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当然,从城市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来看,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对南京公共文化的未来发展将提出更高要求,并在几方面提出挑战。一是公共文化发展的认识有待统一和加强。在个别经济欠发达地方,和少部分人那里,尚未把公共文化的发展摆上应有的位置,或者表现为犹豫,或者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须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持

续建设。公共文化建设的国家意志和可操作性规范仍然有待加强,尤其是保障性措施有待更加明确的法制化的刚性举措。三是社会化力量举办公共文化的机制还没有很好建立,对公益性活动的社会化赞助与参与还缺乏有效的机制。自发性的公共文化活动数量、质量、可持续性都有待提高。

二、发展公共文化的对策与思考

南京公共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虽然它比较一些地区,仍然相对发达,但是显然尚须持续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现代化和城市发展的趋势,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1、抓旗帜。需要高举发展公共文化这面大旗。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发展公共文化的一个方向,一种形象、一条路径、一种动力、一个抓手,也是一种信心。在这一点上,要理直气壮,这是惠及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不能动摇,不然,发展公共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

2、抓建设。公共文化的发展,最核心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核心的核心。必须构建市、区县、镇街、村(居)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及相应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尤其是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必须做到:狠抓建设不动摇、提档升级不动摇、高标准建设不动摇、全面建设不动摇、向下延伸不动摇。

3、抓活动。文化活动是文化惠民的落脚点。必须提升文化活动的品位、数量和质量。必须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必须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活动,在当前还必须做到:活动的大型化、公益化、系列化、网络化、品牌化、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和高雅化。

4、抓创作。公共文化文艺也须抓创作。公共文化文艺创作面广量大。拥有一支具有创作能力的公共文化文艺队伍,将给公共文化文艺活动和工作注入无限生机。公共文化文艺创作须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创作机制化。定期开展文化文艺优秀创作评选,开展少儿文艺创作调演、成人文艺创作汇演、老年合唱节等,把常规规范化,把规范特色化,把特色机制化。二是创作队伍化。应专门建立一支能够进行经常性创作的基本队伍,以此保证创作的基本来源。三是创作基地化。应建立一批专门的创作基本基地,将一些重点单位作为基地,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全面创作。四是创作重点化。应对重点作品予以倾斜,不断加工,不断打磨,成为精品,并以此为标杆,带动全面水平的提升。

5、抓“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演出展示,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采取多种方式,在正确保护的前提下,让更多文化遗产走向社会、走向公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籍文献遗产的展览展演和应用,将越来越成为今后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重点:一是抓普查。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古籍文献遗产三项普查是整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三项普查的成功将为今后的保护与利用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具实效。二是抓观众。要通过免费开放、基地建设、公益展演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把公众吸引到文化遗产这一边。三是抓“活保”。封闭式的一味死守保护并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优选择。须区别对待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能与产业结合、能发挥遗产效益、能产生当代影响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途径应予探索和发展。

6、抓管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运行与使用应整体考虑。重建设轻管理是公共文化设施无法长期有效使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里,科学规划、科学布局、科学建设、科学管理、科学使用显得尤为重要。重点须抓机构、抓制度、抓形象、抓人气、抓培训、抓作风、抓效益,使之成为名实相称的公众聚集与文化欣赏娱乐之地。

7、抓“不足”。从全国情况看,当前公共文化存在四个“不足”的问题:一是领导精力投入不足,二是基层经费投入不足,三是公共文化吸引力不足,四是队伍待遇与实力不足。提升公共文化,关键在于解决这四个“不足”。须千方百计争取领导关心支持;必须千方百计争取经费支持保障;必须千方百计增强活动内容与设施的吸引力;必须千方百计提高队伍的待遇与实力。这里面,要下的功夫很大。有时,功夫在“文”外,必须争取一切力量,包括社会力量。

8、抓“模式”。抓公共文化,有章可循。必须讲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事半功倍。在南京的工作实践中,有如下几个模式值得一说:一是联动模式。市区街(镇)社区(村)一体化联动,是公共文化活动的一项有力举措,一声号令,全市行动,既节约经费,又影响广泛。二是以评促建模式。以少量但综合的评估,促进各级政府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与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近几年来,通过评估创建,南京市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显著增加,并有效带动各级基层政府的投入。做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投,以评促新。四是以奖代补模式。在面广量大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少量的钱尽可能做更多的事,以奖代补行之有效。五是以赛促创作模式。通过定举办赛事,对面广量大的公共文化创作进行检阅,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具体创作投入由社会各单位具体承担,能收到四两拨千金之效。

9、抓“点子”。公共文化发展需要创意地开展工作,要与时俱进地经常性地搞些点子。在南京的工作实践中,有如下几个“点子”值得一说:一是基层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工程的点子,全市统一,立定标准,更新换代,提档升级;二是创建特色文化广场的点子,将市民广场注入特色文化的内涵;三是百场公益文化广场活动的点子,将专业艺术团体引导走向广场,请市民免费欣赏;四是公益交响乐欣赏的点子,在剧场免费请市民欣赏高雅艺术,培养和提升市民的文化艺术素质与品位;五是率先建设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点子,早在五年前,统一部署全市村和社区对文化活动室进行综合化建设,尽可能整合资源、贴近百姓,将文化的触角向下延伸等。

10、抓服务。公共文化本质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千方百计提供服务,是公共文化工作者之职责。单以今年为例,南京市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就有如下事宜值得一说:一是开展百场公益广场文化活动,让专业剧团走向广场,免费让百姓看高雅演出;二是开展公益交响音乐欣赏活动,每月免费让百姓走进剧场欣赏交响乐;三是开展赴国外(境外)演出向南京人民汇报演出活动,把历年来赴外演出的优秀节目汇萃免费演给南京人民看;四是开展暑期为中小学生艺术教育文博教育公益性活动,还从外地引进几十台高雅演出供学生和市民欣赏;五是投入一百万,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活动,使文艺下乡经常化;六是开展图书馆总分管制,图书流动车活动,将图书送到最基层百姓面前观看;七是开展送戏、送图书赴军营活动;八是开展送戏赴大学校园活动等。

以上对策,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当然,探索应无止境,实践应更深化,随着时代发展,公共文化必将走出更为宽阔的道路。

三、未来公共文化图景展望与探索

公共文化既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共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公共

文化发展更为迫切、更为必要,也更为可能。核心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着力打造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覆盖范围更广、运作能力和效力更强;文化设施与文化内容更为现代的服务体系。鉴于此,今后公共文化的发展应在如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覆盖范围的扩展。要突破“小文化”的限制,将公共文化的理念向“中文化”和“大文化”延伸。科技、教育、体育、园林、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应以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予以建设,形成合力,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二是可持续的社会资助机制的建立。逐步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以及社会资助公共文化的发展,使公共文化的保障机制更为厚实。另外,还要发展并完善志愿者、义工等制度。创造条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三是发展中介部门,在政府资助和社会需求之间架设便捷的桥梁。公共文化的目的在于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政府提供资助的文化产品应以需求为导向。这就需要逐步建立中介部门,使双向沟通更为便利,中介部门及时发布文化产品菜单、及时收集社会需求订单,两者的紧密结合将使公共文化的效率更高。随着公共文化产品的逐渐丰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可以逐步尝试建立这样的机构。四是逐步建立高雅演出的补助机制。高雅文化艺术走近大众,让更多民众欣赏高雅文化艺术,是公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高雅演出由于其创作演出成本相对较高、受众相对有限,完全市场化经营有难度,但是,民众又需要高雅文化艺术,因此需要政府予以资助,并且形成机制。这样,有利于民众欣赏高雅文艺,也有利于高雅文艺的良性健康发展。五是鼓励发展自发的群众文艺活动。自发的群众文艺活动在公共文化中占据重要份量。应当设法引导支持自发群众文艺活动的发展,包括群众自发业余文艺活动,各类艺术团体的社会演出,社会各单位部门的文艺活动等。尤其是群众自发业余文艺活动,应设法帮助,提供各类支持,包括场地、辅导培训等,使其在和谐社会文化、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六是将公共文化融入城市品位和地方品牌的建设中。城市品位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地方品牌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公共文化的功能既要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和谐社会的建设,还要满足地方城市品位与品牌的建设。公共文化为地方及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反过来,公共文化又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如此,公共文化的路将会越走越宽,公共文化的天空将会更加灿烂。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南京市
刘辉
挖藕
唐宋交通发展对文化交流影响几何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南京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