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农家(社区)书屋建设研究*——基于荔湾区“农家(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的实证分析

2010-05-04 02:48杨文珠邹
图书馆学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荔湾区农家书屋

杨文珠邹 琦

(1.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1450;2.广州市荔湾区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1000)

农家(社区)书屋工程是由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旨在惠及9亿农民,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等7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社区)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社区)书屋”工程。

2009年是广州市“农家书屋”工程推进的第3个年头,也是广州市公共文化建设走上快车道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广州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综合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开拓出一条科学决策、因地制宜、依靠基层、立足长远的路子,“农家(社区)书屋”已经成为广州城市社区和农村行政村基层群众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平台,各区、县级市利用“农家书屋”开展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受到了市民的热情欢迎。

目前,广州市新建“农家(社区)书屋”592家,配供图书近95万册,新建“绿色网园”329家,配置电脑1300多台,全市50%的区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本区“农家(社区)书屋”建设任务。“农家书屋”工程的加快推进同时也大大拉动了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广州创建文明城市[1]。

为进一步了解广州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的发展状况,本课题组以荔湾区农家(社区)书屋为调查专题,对该区农家(社区)书屋的数量、分布、建设模式等方面逐一阐述,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广州市农家(社区)书屋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1 荔湾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概况

荔湾区农家(社区)书屋建设工作从2007年开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严格按照市新广局《广州市“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落实《广州市农家书屋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每年年初,荔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都向区各街道下发广州市荔湾区农家书屋申报表,就农家书屋的申报条件、补助标准等作详细的说明。根据各街道反馈的情况,挑选出条件成熟的社区作为申报点,按程序进行申报。根据《广州市“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按照“试点先行,探索机制,总结经验,创新管理,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十一五”期间,在荔湾区街道,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转制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和居住相对密集的社区,按照每年至少20%覆盖率的要求对“农家书屋”进行规划建设,基本覆盖“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并逐步与“公益网吧”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1.1 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建设49家农家书屋

2007年至2009年,荔湾区共建成农家(社区)书屋49家,超额完成了广州市的指标。在农家书屋数量较快增长的同时,为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现象,荔湾区按照“以点带面、实事求是”的工作思路,2007年下半年为试点阶段,全区建设5个“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示范点。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建成了9家农家书屋,又于2009年建成了35家农家书屋,已有29家书屋配套建设了绿色网园。目前49家书屋均已正常对外服务。

表1 荔湾区农家书屋建设点列表

1.2 高标准,严要求,积极推进工程建设

为加强对农家书屋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在遵循《广州市农家书屋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之上,荔湾区文广局结合荔湾区实际并联同荔湾区各职能部门,于2008年初联合下发了《荔湾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工程实施方案》(荔文广联〔2008〕8号),明确了荔湾区农家书屋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及建设标准,特别是对书屋建设标准的制定是高于广州市建设标准的。对管理制度、馆藏数量、馆藏内容、开放时间、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制定了标准与要求,为扎实推进荔湾区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政策保障。广州市荔湾区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如下:

①“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标牌,管理员统一接受培训。

②“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可使用面积应不少于20平方米,具有阅览桌椅和书柜。环境整洁,适宜阅读和办理借阅。

③“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要逐步实现“一室多用”,在阅读的基础上,增设“公益网吧”和音像播放功能,配置电脑、电视机、DVD机等设备。

④每个“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5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种(张)。根据实际需要,每年对图书、音像制品作适量的更新和补充。

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配供图书包括:农业实用技术、文化教育、生活科技、政法类等适合农村群众需求的图书。

⑥“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出版物须编目登记,分类陈列,书屋平均每周开放不少于4天,每天开放不少于6小时。

⑦“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应明确借阅时间、借阅要求,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借阅制度并张贴上墙。

⑧“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要有借阅登记本、需求登记本及征求意见本,并详细登记记录,及时反馈信息,以此作为检查、考核的重要依据。

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要有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经专门培训后上岗。

1.3 广开门路,筹措资金,保障工程建设

充足的资金投入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施“农家(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的基本前提。按照市农家(社区)书屋建设工程方案要求,农家(社区)书屋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市、区财政按每家3万元标准对农家(社区)书屋给予资助,其中,市财政对每家农家(社区)书屋补助16000元,主要用于牌匾制作,首期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脑的采购配送;另外14000元由区财政负责补助,主要用于补充书架、阅览桌椅、音像播放设备等书屋基本设施配置;书屋日常维护管理经费由街道自筹解决。荔湾区在经济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近年来为49家农家(社区)书屋按每家书屋14000元的标准,下拨农家(社区)书屋专项资金总计达686000元。所有农家(社区)书屋专项资金都直接下拨到建设农家书屋社区所属街道的财务账号,为推进书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虽然有政府的专项资金保障,但“农家(社区)书屋”工程建设更要根据各地实际,利用各种途径丰富书屋文献资源,增加书屋文献藏量,区“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还通过捐赠、结对帮扶、企业参与等形式广开门路,积极开拓资金渠道,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保障工程建设。

1.3.1 捐赠:包括冠名捐建、捐款援建、捐赠出版物等形式,对“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捐建资金达2万元以上的,可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标牌落款上注明援建单位(或个人)名称,援建形式可直接以资金援建,也可根据配供目录按要求定点配供出版物;对捐助金额达3000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可通过简报、媒体予以公布并颁发捐赠证书;对出版单位和发行企业按配供目录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捐赠出版物5000元以上的,除通过简报、媒体予以公布并颁发捐赠证书外,还将在新闻出版行业中的各类申报审核予以政策倾斜。

1.3.2 结对帮扶:对已建立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实行结对帮扶,负责该书屋5年内的出版物添置,每年更新标准为4000元,由捐建单位通过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与书屋签订帮扶协议,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增挂援建单位(或个人)联系点标牌。

1.3.3 企业参与:由区“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引入企业连锁经营方式,承担“农家书屋”图书报刊出版物的统一配送和发行经营活动,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4 建立健全工作上报制度

农家书屋工程铺开面较广,通过市、区、街道、社区4级垂直管理,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为了更好地完善农家书屋工作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荔湾区文广局建立了农家(社区)书屋工作上报制度,了解跟进农家(社区)书屋专项经费的下拨情况。派专人与区财政局联系,有了新情况,出现新问题,在第一时间与市新广局农家书屋办公室联系,保证了农家(社区)书屋工作健康扎实发展。

通过建立健全工作上报制度,使上级机关可以及时了解基层农家书屋开展活动的情况,从中也发现了不少充分利用书屋设施开展文化活动的典型,如华林街兴贤社区于2009年底利用农家书屋举办了《初级电脑课程培训班》,逢源街富力东社区利用农家书屋举办了《职业技能培训班》,这些培训班的举办,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知识水平,深受群众好评。

1.5 依托区馆管理经验,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平

农家书屋的管理需要图书文献管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荔湾区图书馆专门指派了分管采编工作的副馆长和技术部主任跟进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无论是农家书屋建设物品配送工作、电脑调试工作还是建设检查验收工作、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等,荔湾区图书馆负责人都亲自参与,以保证物品安全及时地送到基层,并对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业务建议,解答农家书屋建设中基层人员的业务问题。

2 荔湾区农家(社区)书屋建设模式

荔湾区是广州市的老城区,辖区面积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万,是广州市目前唯一拥有一江两岸的中心城区。各街道社区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各异,很难参照固定的模式建设农家书屋,荔湾区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资源的思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提供阵地。目前书屋的建设模式主要有4种:

2.1 整合建设模式

荔湾区老城区寸土寸金,要拿出一块单独的场地建设农家书屋,难度极大。所以唯有按照整合资源的思路,整合社区现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充分利用、改造和补充现有的文化站、文化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建立农家书屋。目前整个荔湾区现有111个街道(社区)文化室,总面积为5482.29平米,藏书总量为86170册[2]。整合现有的文化设施来配套建设农家书屋是一种节约又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值得推广。

2.2 混合建设模式

在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无法提供空闲的地方作为书屋的建设之用,区书屋建设办公室通过充分调研,利用村里的祠堂组建书屋。在荔湾区的很多城中村、转制村里还保留有祠堂,它是反映农村文化原生态的代表,当地农民对祠堂有一种天生的向往,将农家书屋与祠堂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抢救具有宗族和文物价值的祠堂,另一方面也大大节约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成本。如,东 街东 社区的农家书屋设在东 郭氏大宗祠内,通过正确引导后,按照“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该宗祠的厅门部分规划为农家书屋,在祠堂周围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改造后的东 街祠堂,成为集书屋、休闲娱乐、绿色网园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祠堂,既利于农村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也利于书屋开展工作[3],古老的祠堂成了广大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焕发了青春。

2.3 企业合作建设模式

此外,在农家书屋建设模式方面,荔湾区各社区(街道)也能想方设法引入当地企业合作建设。对于参与合作建设的企业在书屋标牌落款上注明援建单位名称,并在媒体上公布,提高其知名度,或对企业在税收等政策中给予倾斜。除捐赠和结对帮扶,有的社区发动街道企业捐资捐款,成立慈善会,把部分慈善资金捐助到建设“农家书屋”中去,如华林街兴贤社区;有的社区如海龙街龙溪社区、岭南街扬仁西社区则动员辖区内的家庭、学校捐书,并加强与荔湾区图书馆的交流,拓宽引进图书渠道。部分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农家书屋文献藏量已经超过万册,如海龙街龙溪社区农家书屋藏量为15000册,岭南街扬仁西社区农家书屋藏量为20000册。文献藏量的增加,可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阅读需求。这种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建设模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4 独立建设模式

部分社区(街道)财政状况较好,会对书屋投入更多的资金,无论是对书屋的馆舍建设还是藏书量以及人员、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都达到相当的规模,也能独立经营书屋的后续建设。对于这样的书屋,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区图书馆只负责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与人员培训,使其业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待其时机成熟纳入到总—分馆制模式中管理,最终形成“市—县(区)—乡—村(社区街道)”的工作框架中,达到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推动“农家(社区)书屋”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应该是将来“农家(社区)书屋”的主流发展模式。

3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3.1 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虽然有政府的扶持和政策上的保证,但是农家(社区)书屋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发展农家书屋的后续建设需要持续性的经费投入,否则影响其可持续性发展。如何保持书屋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既符合当地特色又有利于农家书屋发展的建设模式是目前农家书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3.2 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管理人员是各项建设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农家书屋的可持续性发展有赖于拥有较高素质与工作热情的管理人员。但据调研,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职管理人员,通常由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的义工、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等兼任,大部分未接受过图书馆专业培训,对图书馆业务知识不了解,管理不规范,因此存在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3.3 书屋的制度完善问题

现行《广州市农家书屋管理暂行办法》是在不断总结现有经验的过程中制定的,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如在《办法》中对借阅证是否收取押金,押金数目是多少,图书借阅的具体期限,丢失图书赔偿金等问题没有明确说明,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规定不统一的情况,不利于将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农家(社区)书屋图书的通借通还。其次由于所配图书内容统一、图书更新不及时导致出现读者流失,《办法》中也未明确规定每个书屋每年的图书更新率是多少,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书屋的制度。

3.4 书屋的发展均衡问题

书屋的建设发展,较少从整体功能考虑,无论是馆舍建设还是藏书建设,均应和当地的地域特点、人口密度、服务半径、读者需求等相匹配。广州市农家(社区)书屋的设置仅与行政区划有关,较少顾及上述要素和指标,也没有将社区中的农家书屋真正纳入到全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的通盘考虑之中。至于所建书屋与区馆、市馆的服务体系、整体布局的关系如何,一个村(社区)要建多大的书屋,每个书屋应拥有多少文献、购置什么样的文献,村(社区)中所居住的主体居民(村民)的阅读兴趣、阅读需求等,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书屋基础设施和后续建设的投入差别很大,这就造成了有的书屋藏书达上万册,面积500~600米;而有的书屋还达不到最低的配置要求,使得居住于不同区域的居民(村民)难以得到水平相似、相仿的服务。建设缺乏整体考虑,无法均衡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农家(社区)书屋建设体系。

3.5 书屋的服务质量问题

由于宣传不到位,开放时间有限,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所配书刊内容统一,图书更新不及时,书屋面积狭小等问题致使许多社区(村)居民不愿意到书屋来,有些居民甚至不知道附近社区(村)还有书屋的存在。有些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的书屋,更愿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作成绩见效快的其他文化活动中去,而使有些书屋名存实亡。在服务内容上只能提供简单的借阅活动,不能深入居民(村民)展开调研,按读者的实际需求展开服务,更谈不上特色服务、创新服务。

4 对策及建议

4.1 因地制宜,探索科学模式,保证可持续发展

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产业状况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建设模式。首先要保证经费的投入机制,要把农家书屋的经费纳入到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确保基本的运行费用,最重要的是要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其次根据各地区的情况探索农家书屋的多种投入渠道,保证农家书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4.2 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均衡发展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与建设机制已非常成熟,将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管理经验延伸到农家(社区)书屋中,从技术、人力、资源上给予支持,最终将农家(社区)书屋纳入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来。荔湾区图书馆就为本区的各书屋提供技术、设备、人员的全力扶持,使荔湾区农家书屋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此外,要充分开展调研,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人口密度、产业状况、村民的阅读兴趣与实际需求优化配置资源,将农家书屋这种最基层的“村民身边”的图书馆最终纳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去。

4.3 健全管理制度,拓展服务功能

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段落后,工作缺乏创新性是农家(社区)书屋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之一,为此要规范农家书屋的管理,拓展服务功能,创设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用制度来规范书屋的管理工作;其次增强服务意识,根据实际需求延长开放时间,提供优质的服务,调研了解居民(村民)的实际需求,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各项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与氛围,拓展服务功能。

此外,对于目前书屋的图书远不能满足居民(村民)的实际阅读要求,所配图书内容统一,图书不能及时更新等问题而导致的读者流失现象,各农家书屋应引起重视。要保证所有的书屋加入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中去,要加大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弥补自身藏书量的不足。要保证农家书屋的长久生命力[5],在发展馆藏的基础上规范管理,制定藏书发展计划,使图书经常更新。图书的及时更新,会吸引更多的读者,保障农家书屋的发展活力。

4.4 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培训,提升农家书屋的服务能力

配备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是建设和发展农家书屋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目前大部分农家书屋由于自身条件所限,要求所有的书屋都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不太现实,因此,必须要加强由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负责对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各种图书馆业务,加强书屋与书屋之间的业务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农家书屋这个载体来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目前,广州市农家(社区)书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任重道远,农家(社区)书屋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力量,只有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会使这朵惠及9亿农民的“文明之花”在中国农村的广阔土壤里越开越艳。

[1] 2009年广州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硕果磊磊.[EB/OL].[2010-02-10].http://www.gdwht.gov.cn/shownews.php?BAS_ID=23397.

[2] 杨文珠.广州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研究[J].科技情报信息与经济,2010(17).

[3] 徐杰飞,对从化市“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5).

[4] 刘孝文,和艳会.农家书屋的特性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2).

[5]丛湘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

猜你喜欢
荔湾区农家书屋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荔府征房〔2020〕3号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农家笑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关于征收国有土地上房屋的决定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行政复议的实践与启示—— 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