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军
(湖北省荆门市委党校,荆门 448000)
粮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粮食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层面的经济与政治,同时它也关系着公民个体的生计,影响到人们的福利水平。粮价的涨跌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国内粮价的高低变化必定与国际粮食市场有着密切关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呢?尤其在一方面近期国际粮食涨价且未来趋势难确定,另一方面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为粮价保持基本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粮食市场价格,密切关注与防范对粮价稳定的不利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初步判断,2010年我国粮食市场总体仍会保持基本平稳运行态势,价格温和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第一,全球粮食供需结构发生变化,与全球气候异常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共同引发国际粮食涨价。一方面,长期以来国际粮食低储备和高消耗的碰撞,是导致粮荒频发和粮价高企的根本祸根。另一方面,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以及土地沙漠化导致耕地不断减少的现实,对粮食的生产形成了较为直接的威胁。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缺乏应对异常天气的准备,因此在异常天气面前更为脆弱。这种脆弱性的直接表现就是使得了传统粮食出口大国的大幅度减产,从而影响全球粮食价格。
第二,“饮食全球化”改变着人们的粮食需求结构。由于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贫穷人口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持续改善着膳食结构。这不但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粮食供不应求局面,也推高了其他食品价格。同时受全球都市化的影响,人们的饮食需求在不断上升,富裕后总会摄入更多蛋白质和卡路里,出现“饮食全球化”的现象。比如过去25年里世界肉类消费量翻倍,并持续增长。另外全球饼干、面包、面条的需求量大涨也使得粮食供应出现紧张局面。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期认定,改变消费模式对全球谷物市场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第三,石油资源的短缺成为全球缺粮的重要诱因。目前大量的粮食是机械化生产,能源价格提高将抬高粮食种植成本。另外,石油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也会刺激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资料表明,美国在2008年将1/4以上的玉米用于乙醇加工作为汽车燃料,欧盟计划在2010年前生物能源产量可望达到1 100万t。与生物能源作物的种植扩大相对应,无疑进入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粮食就会减少。也即生物能源挤占了粮食种植的资源,消耗了粮食收成,加重了粮食短缺的情况,加剧了贫困和饥饿。据称,给一辆SUV汽车灌满一箱生物乙醇所需的粮食可以让一个人吃一年。因此有人称“富人的汽车最终会吃掉穷人的面包”。
第四,全球粮食市场上的期货投机加剧与美元的持续贬值,为全球粮食价格的变动推波助澜。一方面,出现粮荒时,粮食价格就会飙升。而投资者会利用买卖食品期货的分销合同囤积粮食,导致食品更加紧缺,并使食品价格持续数年维持高位。事实上在全球米价市场上,价格上涨已引来不少投机者。另一方面,在粮食危机引发通胀的同时,美联储为拯救已经衰退的美国经济,不停地将大量美元撒向全球市场。而美元的过度超发、货币贬值,带来了国际市场上粮食等资源性产品相对于美元的大涨价,以及全球范围内以美元计价的通货膨胀。
一个基本的估计是,在需求强劲拉动、全球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粮食生产不稳和粮食低库存的影响下,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粮食价格仍将保持在高价位运行。仔细分析,未来支撑粮价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是全球经济将逐步复苏,并保持较快增长,粮食需求强劲。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2007年的GDP增长率是6.7%,即使是危机蔓延的2009年也在6.1%;与此同时,2007年高收入国家增长率维持在2.5%的水平。世界经济较快的增速一方面使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 (主要是饲料用粮)消费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支撑了能源高价位运行,带动玉米、大豆等可作为生物能源原材料的粮食作物消费的增加。两方面共同作用刺激粮食需求的增加,使得粮价继续上升。
二是目前全球粮食库存仍处于历史低位,且短期内难有较大改观。受前述全球粮食需求旺盛的影响,粮食生产消费关系依然紧张,低库存的现象短期内很难消除。比如,由于世界粮食产量下降和消费平稳增长,2006年世界粮食期末库存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同比下降16.2%,粮食期末库存仅占当年粮食产量的17.1%,占年度消费量的比例为16.5%,低于18%的粮食安全线。同时,过低的粮食库存还容易增加交易者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忧虑,对高粮价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是全球变暖、自然灾害增加,严重威胁粮食生产。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同时出现的气候异常现象,已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日常生活,严重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在此背景下,世界上一些重要粮食出口国已经开始实施法令禁止粮食的出口。
四是全球农业生产物资价格的普遍上涨。受能源等商品高价格的影响,当前粮食生产物资的价格处于较高水平。而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要传导到其下游产品的价格之中。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处于高位运行的可能性依然较大,这将会支撑粮食价格的高位运行。
尽管目前粮食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但粮食具有的可再生性特点,以及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政策来调控物价,因此从另一方面考察,未来粮食高价位上的小幅回落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全球粮食价格在2006年底和2007年上半年已经出现了两次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粮食价格所处位置已经较高。因此粮食价格高企对未来粮价再次大幅度上涨造成相当大的压力,除非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全球粮食生产大幅下降,否则粮价势必会出现小幅回落,而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则较小。第二,粮食作物具有可再生性,这也限制了粮价的长期上涨。当粮食作物的价格较高时,利益会驱使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者改种粮食,并开垦新的土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来增加粮食的供给。第三,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科技的发展将会增加粮食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第四,由于粮食是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极其重要的基础物资,而且是各国物价水平指标中的重要部分,因此高粮价必将会导致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尽力抑制,防止粮价的继续上涨。
首先,尽管我国粮食市场价格还存在波动,但总体走出“低粮价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近期国家宣布一系列粮食收购政策,明确了2010年国家临时存储稻谷收购政策,将玉米、大豆等纳入收购范围,较大幅度提高了2009年以来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临时储存稻谷的价格,既高于上半年国家公布的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也略高于当前的市场粮价,而且有的品种还是首次公开宣布入市收购储备,因此其托市意图相当明显。国家宣布提高保护价之后,粮食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回应。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货价格全线上涨,部分地区大豆的市场价格也已经超过了国家的保护价,小麦价格则扭转了2009年以来连续下跌的趋势。分析认为,本次国家决定实行临时收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可以一举多得:一是遏制了当前粮价下滑的势头,防止了农民“卖粮难”;二是这次公布的临时收购价将是我国市场各粮食品种的一个阶段性底部,提升我国粮食的价格底部将使我国粮食彻底告别“低价时代”;三是粮价调控被赋予扩大内需新的职能,可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效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其次,尽管现行粮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以至出现“新剪刀差”现象,但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在不断加强。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4~2006年我国粮食每 667m2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粮价形成机制,是导致近年来农民实际收益下降的重要原因。现阶段,粮价形成机制仍采取国家调控与市场供求相结合的方式,粮食保护价的调整并没有与农资等工业品相适应,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由此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现象:一是国内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越拉越大。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大幅走高,即使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部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仍然缓慢,部分粮区甚至出现粮价不升反降、农民卖粮难现象;二是当前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扩大。受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各级政府出台保障农民工收入等政策影响,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民工工资涨幅较大。而同期粮食价格仍处于低价位运行,加上种粮还要面临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农民打工积极性明显高于种粮热情;三是“新剪刀差”对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带来影响,主要表现为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差逐步扩大。“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扭曲了粮食价格的市场传递和调节功能,造成我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土地等“粮食生产力”大量流失,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谷贱伤农苗头,从源头上影响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为此不少专家建言,化解“新剪刀差”的关键在于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不断小幅度、周期性地调整粮价,让粮价温和地回归到合理的范畴。
最后,尽管要求我国粮食价格与世界接轨的人为主观热情较高,但粮价向国际价格“看齐”还有一个渐近的过程。2009年3~4月份国际粮食价格高涨之时,我国粮食价格平稳,与国际粮食价格形成巨大价差,一时间让粮食涨价、与世界接轨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当时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企,国家迟迟没有提高保护价。而到了下半年,造成世界粮食危机的三大原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供求关系缓和,粮食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加大了农业投入,一些粮食进口国出现大幅增产丰收,全球贸易量显著减少;二是油价下跌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又抑制燃料乙醇的发展,减少了粮食的能源化消费,从而促使粮价回落;三是2009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投机家炒出的泡沫,不完全是供应危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泡沫迅速破灭,目前一些重要粮食产品的到岸价格基本上已经与国内市场价格持平。而2010年新粮上市起,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大幅度提高保护价,可以使得中国的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价关系,国内粮价将逐步与国际粮价接轨。
其一,近年来我国粮食的连年丰收,为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粮食价格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 308亿kg,比2008年增加21亿kg,增长0.4%,实现连续第六年增产,也是连续第三年产量稳定在5 000亿kg以上。而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最低收购价格有了较往年的大幅度提高。加之当前粮价总体处于较高位置,这些都有利于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发展。预计正常情况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前粮食供给是较为充足的,即使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粮食工业需求有所增长,粮食整体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也是有保障的;再加上政策性粮食库存总体充足、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也将使粮价总体保持基本稳定。
其二,由于种粮成本的增长,势必对2010年粮食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2009年因化肥价格下降,使购肥支出有一定减少,粮食生产成本此前连续多年持续增长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但从目前情况看,2010年粮食种植成本无疑有可能再次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一方面,受煤炭、天然气等原材料价格攀升影响,近一段时间化肥价格已止跌反弹,其中尿素零售价格上半年内累计上涨超过7%,预计后期用肥旺季化肥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另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成品油价格2009年累计涨幅较大并可能进一步上涨、土地租金可能因粮价水涨船高等等,都将导致2010年粮食生产成本总体有所增加,并相应推动粮食价格继续攀升。
其三,长期以来形成的稻谷品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深,产生的“粳强籼弱”影响进一步显现,将是造成全年粮食价格震荡的主要因素。随着东北大米南下西进,南方传统的籼米消费市场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粳米消费倾向,西南和西北地区东北粳米需求量也呈明显增加趋势,然而生产品种供给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还明显跟不上需求变化,2009年稻谷市场“粳强籼弱”的运行格局就集中反映了这种结构矛盾。2010年里稻谷品种结构矛盾的不利影响可能进一步显现。粳稻、米方面,因前期粳稻价格涨幅明显大于粳米,粳米价格预计将陆续补涨;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主产区新粳稻是在下半年才陆续上市,随着农民可供出售粳稻进一步减少,不排除因囤积、炒作等原因导致粳稻、米价格在中后期出现新的大幅度上涨,并引发粮价全面较快上涨的可能。籼稻方面,在南方部分以种植籼稻为主的粮棉混种地区,因棉花价格大涨可能影响到部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籼稻如持续销售不畅,也必然有可能影响到全年新粮的收购成效。
其四,国际粮价低价位回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粮价起到支撑作用。据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报告,2009/201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预计比上年度下降1.52%~21.97亿t,需求量较上年度提高1.73%,达到21.84亿t,当年谷物产量仅略比需求量高0.59%,而上年度产量比需求量高3.9%。从2010年下半年后新的生产年度情况看,尽管产需仍存变数,但综合近期主要机构预测结果来看,2010/2011年度粮食产量继续减少、需求继续增加的可能性存在较大可能。因此随着产需形势的变化,2010年整个国际粮价可能会有所回升,但因当前库存消费比仍较高,正常情况预计涨幅不会很大,对国内粮价会形成一定支撑,但会产生明显推动作用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只能看作是预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