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防教育及启示

2010-04-29 11:05:52
关键词:国防教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

陆 华

[摘要]全面抗战的爆发使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国防教育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国防教育视为抗日救国的重要纲领,提出以政治动员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以学校为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以民族精神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相关政策和原则,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下予以实施,为全面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10)03-0120-04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是特别行政区,在抗战时期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受国民政府管辖的一个地方政权组织,相当于省的建制,同时又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府,它既有别于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政府机构,也不完全是按照苏维埃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府,是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直接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设想的最早尝试。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对于巩固和扩大全国的抗日团结,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它所实施的以提高全民族自尊心和抗战必胜信念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更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对国防教育的早期探索

自孙中山先生在1921年的《十年国防计划书》中首倡“国防教育”以来,近代中国的国防教育便成为唤醒沉睡中的国民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救亡图存洪流中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各种敌对势力的强大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孙中山先生的“发展国防教育计划”未能付诸实施,继承和发展中山先生的革命未竟事业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国防教育。革命早期,因对象是“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所以国防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宣传进步思想为主的政治教育,通过办刊物、讲学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劳苦大众了解中共对时局的主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一切被压迫民众之利益”,从而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进行革命斗争。党在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的同时,就提出“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并认为这是解放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脱出现下压迫的必要条件”;“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毛泽东不仅亲自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对广大的工农民众进行教育,还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进行总结,“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同时也提出了希望,“今后值得注意的,就是要利用各种机会,把上述那些简单的口号,内容渐渐充实,意义渐渐明了起来”。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广大群众认清革命的形势。

当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军队被提上议事日程之后,对革命军队的教育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井冈山时期,不仅从思想上政治上进行教育,而且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较初期有了很大的改革,这些都为抗战时期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之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因此,“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任务下,红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主要任务是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并将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提高一步,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同时把根据地改为全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新条件下的民主制度,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在此区域内实行必要的文化建设等。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坚固的团结,是为着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目的。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广大群众,有待于我们宣传、鼓动和组织的工作。……没有这样一种努力是一切都不成功的”。

基于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积极推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并在1936年11月作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要求“根本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形式”,加强对青年的马列主义教育,引导青年走革命的道路,并成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地的青年为国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奋斗。另一方面中共又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人士和高级将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开展争取同盟者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在1936年促成了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进而又通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最终促成了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努力探索为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防教育

党中央进驻延安之后,其国防教育思想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在陕甘宁边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充分体现。除了系统阐述国防教育在唤醒全民族争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中的重要作用外,党还提出一系列关于国防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在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全面推进了国防教育工作的展开。

(一)视国防教育为实现坚决抗战的重要纲领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提出在中华民族面临万分危急的关头,“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立即开放全国民众的爱国运动,发扬抗战的民气。立即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准备应战。……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在全面抗战的方针指引下,毛泽东提出坚决抗战的“八大纲领”,除了实行全国军队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外,还要实施国防教育:“根本改变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新闻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禁止汉奸的宣传”。一个月后,他再次重申并扩展为著名的“十大救国纲领”,其中第八条明确指出:“抗日的教育政策:改变教育的1日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只有完全地、诚意地和坚决地执行这个纲领,才能达

到保卫祖国战胜日寇之目的。

1937年10月2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边区的教育问题。会议要求边区的教育要为抗战服务,要在抗战动员下进行教育工作。次年3月6日,边区政府教育厅发出通告,要求边区各小学在抗战时期实行军事化,即应学会游击教学方法,并应将课程的重点放在统一抗战和抗战政治的教育上。4月11日,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会在延安举行为期4天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张闻天等出席了大会并讲话。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抗战已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人,这是几十年的教育所不能成功的。如果抗战再坚持下去,还会造成千百万的新人”,他要求教育要紧紧围绕抗战的形势而发展。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作了关于国防教育意义的报告,教育厅长周扬报告了边区教育方针及实施情况。会议推定成仿吾、周扬、徐特立等29人组成边区国防教育会第一届执委会。边区国防教育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大力推动了边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据1938年10月10日的《新中华报》社论报道,“一年之内,动员了6万青年参加文化战线,全边区的学校比1937年增加两倍”,这些举措,大大发展了边区国防教育的基础,使国防教育成为实现抗日救国的真正有效的纲领。

(二)以政治动员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

政治动员一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所谓政治动员,按毛泽东的观点来讲就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务必使每个士兵、每个人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言,必须把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即“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抗战以前,由于政治动员不够普遍和深入,民众的爱国热情没能被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来,没能形成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洪流,造成敌人在我领土上长驱直入的客观事实。如果“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当然,政治动员的途径和方法很多,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而且一次不够,必须经常动员。

邓小平在《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文中也提到,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对民众缺乏民族的教育特别是抗日的教育,民众不能充分认识国家已经到了存亡绝续的关头,因而不能充分了解政府积蓄与扩大国防力量以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方针之重要,必须采取较好的方式,如宣传、教育、组织、影响等去鼓动他们,必定能鼓起他们最大的决心与勇气,自动地奔上前线,为光荣的民族解放事业而战斗。

(三)以学校为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

陕甘宁边区原是一块文化荒漠,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特别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边区政府的努力下,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国防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学校成了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的抗日军政大学成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战堡垒,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从1937年到1938年底,有1.5万名爱国青年进入抗大学习。当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改变抗日军政大学的建制,把抗大分散到各抗日根据地,到敌后办学,“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抗大及其分校,共培养和造就了10余万德才兼备的抗日军政干部,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军事院校外,陕甘宁边区的普通学校也成了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如1937年11月1日开学的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目的的陕北公学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短期培训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它的教育方针包括使学员获得革命的宇宙观、社会观与人生观,获得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知识;使学员获得当前革命运动发展规律的知识,获得坚定的政治方向;使学员获得抗日民族战争的知识,培养学员成为抗日战争中的民众运动工作者和文化教育工作者等等。陕北公学创办的近四年中,共培训了1万1千多名学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等五所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这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边区政府明确指出该校的教育方针是: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以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对学员施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人生观与思想方法的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41206。每一所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国防教育课程,就连党校也不例外,同样开设军事课,“赖传珠、罗炳辉、陈伯钧、郭化若、黄治等军事干部除作学员外,还兼任军事教员,对学员进行制式教练和作战训练。还组织过半个月的野营学习,在从延安到延长二百多里的路程上,每日进行数十里的急行军,还要学习进攻、防御、侦察等科目,虽然十分艰苦,但情绪很高涨,受到了一次严格的军事和纪律教育”。不少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国防教育科或军事教育科,作为学校国防教育的行政领导机关。

与此同时,在一切为了抗战的方针指引下,陕甘宁边区的中小学教育也得到了长足进展,到1944年,“有大学一(延大),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高级干部学校。中等学校五,以为边区建设提高现任干部与培养未来干部为主要目的。……现有普小七百五十二所,完小五十五所”,所有学校都提出“读书与抗日、建设相结合,教育与政治、生产劳动相结合”。此外,陕甘宁边区还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普及社会教育(如冬学、识字组、剧团等),对党、政、军、经济、文教等工作人员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文化、政治、业务教育,包括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使得一般老百姓和广大干部,都可以普遍地受到国防教育,并对于“在国防教育实施中有新创造,或领导学生进行抗战动员工作中有特殊成绩……均可予以奖励”。

(四)以培养民族精神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可表现为不同的教育内容。在民族面l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民族精神的培养成了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个民族的精神,其所以有力量是根源于它所依存的伦理世界:一个民族对其自身力量与安全所持的深信不疑的确定性,即确信它的誓约能把全民族团结成为一个人。特别是当国家处于危急关头、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民族精神总能振臂一呼,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洪流当中,成为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支柱。这时的民族精神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的自我意识,“是一种本身直接具有火的力量的主体”。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防教育全面阐释了民族精神的培养。

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觉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毛泽东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多次表达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他在《论新阶段》和《论政策》等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指出,要以提高民族自尊心教育广大的军民大众和革命后代。而这也正是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之所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都将民族精神的培养视为重中之重。如陕甘宁边区中学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知识才能的革命的新青年”。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题词中写道:“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荡,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这里的先锋分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当时的中华民族所需要和弘扬的民族精神。

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

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中共中央的关怀下,在边区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防教育工作发展迅猛,不仅明确了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内容,还提出实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全民国防教育的具体措施,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直接推动了抗战胜利的进程,对于今天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国防教育思想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为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八年抗战,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其中离不开国防教育的历史功绩,正如朱德在《论解放区战场》中所称赞的由于“实现了全民总动员和巩固的民族团结,合千百万人之心为一心,同仇敌忾,造成人民战争的真正基础”,“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解放区人民,其抵抗的极端英勇,其对所受苦难的极端坚忍,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实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正是这些在提高民众的民族自尊、自信心的基础上激发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不屈的战斗意志、坚忍的吃苦精神,成为各解放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军民坚持持久抗战,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以劣胜优”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成为日后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建设新中国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其次,它探索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国防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重视教育对唤醒民众所起的巨大作用并在井冈山时期进行了初步实践,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延安明确提出要实施国防教育并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全面实践,这标志着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国防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成熟和国防教育实践工作的全面展开,既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充实和完善,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它倡导的以民族精神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国防教育的核心。从孙中山先生首倡国防教育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正式提出实施国防教育,以民族精神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了国防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和核心所在,并一直延续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及近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众所周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追求的思想体系,它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即使是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的21世纪,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仍然是国防教育承载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0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42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19:22
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1:53:21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高校军事理论课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26:02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40:14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