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华
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真正是一场实实在在、气壮山河的行动。
中国的西部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山河壮美。翻开雄鸡状的中国地图,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12个省区市,68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仿佛一张彩色的地毯,覆盖了70%以上的国土。西部一系列资源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天然气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5%;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82.5%;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5%;与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
西部大开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强国之梦。10年前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需要、民族的夙愿,而且体现一个民族的信念、国家的战略。西部大开发有五个十分明确的重点: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0年之中,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工程的稳步实施,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铁路、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从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西部大开发真正是一场实实在在、气壮山河的行动。
10年过去了,如今西部大开发成为一组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对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基本成就作总结时指出:近10年来,中国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向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超过3.5万亿元,安排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7300多亿元。一系列的支持促进了开发,使得西部地区呈现六大方面的可喜变化。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万亿元增加到5.82万亿元,年均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3.58万亿元,年均增长22.9%。几项主要指标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10年间,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9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三江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今天的西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发展环境更加优美。
四是教育、医疗、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1999年增长105%和74%。
五是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西部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和企业集团。成渝、关中、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加快形成引领和带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六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已有近2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超过2.2万亿元。2008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6.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68亿美元。改革开放成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主管引进海外人才智力资源工作的政府部门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外国专家局在西部大开发当年就迅速展开部署,紧紧围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大局,围绕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才资源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聘请外国专家、选派急需专业人才及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出国(境)培训,为西部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12件实事”,在引进专家,派出培训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方面均加大了力度。到如今,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10年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在西部大开发中全力以赴,按照抓住重点、分类指导、政策倾斜、经费扶持的方针,逐步摸索出一条通过“请进来、派出去”引进国外智力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有效路径。
首先,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倾斜,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如“海外智力西进工程”、“海外智力援疆工程”等,重点安排落实了“西部地区干名乡镇长培训”、“西部地区公务员能力培训”、“展望计划”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西部地区公务员赴港经济管理研修”、“西部地区青年干部赴港顶岗实习”、“西部地区外语师资培训”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其次,加大了经费支持力度。据初步统计,2000年至2009年,国家外专局在西部地区实施各类引智项目12186项,使用专项经费7.86亿元。其中聘请外国专家24069人次,资助经费5.88亿元;组织出国(境)培训项目948项,选派1.6万人出国(境)培训,资助经费1.98亿元。引智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西部地区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者,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高层次保障机制。国家外专局在总结引智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制定并实施《引进国外智力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类指导意见》,强化引智工作分类指导,根据西部大开发总体部署,按照西部省区市党委、政府的统一要求,认真分析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工作程序和机制,增强引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几年来,先后与广西、宁夏、甘肃、重庆等省区市分别签署了引进国外智力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服务、为宁夏“六大基地、六个示范区和一个目的地”服务、促进甘肃科学发展、服务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书。此外,还联合香港中华教育基金、富强基金会分别与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兵团、云南、甘肃、贵州、广西、重庆等省区市签署合作备忘录,组织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乡镇长赴香港培训,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出国(境)培训工作,有力地保障了西部地区各项引智工作有序展开,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充分利用海外智力资源优势,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全方位引智服务。
一是协助西部省市举办各类研讨会和国际农业合作周:如2005年在陕西杨凌举办“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2006年邀请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举办“中加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周”,2007年联合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举办“中澳农业合作周”,2008年与以色列农
业部共同举办“中国一以色列农业合作周”,2009年邀请美国、英国等多国专家举办“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周”,极大地提升了举办地的国际化程度。
二是利用境外资源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如实施“西部人才支援计划”,每年邀请数十名香港专业人才到西部地区进行技术指导;启动“园丁工程”和“精进计划”,利用香港经费分别资助西部地区师范生每人每年3000元、贫困大学新生每人每年5000元,培训西部开发后备力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三是帮助西部地区聘请各个方面的外国专家和派员出国(境)进行专业对口、发展急需的各类培训,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工作卓有成效。
首先,从“请进来”的总体成效看,主要有:
一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为切入点,直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如引进“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从2002年起,先后支持陕西省组织了20批349名相关人员赴日本大分县学习“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模式,之后在全省迅速推广,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168个、“一乡一业”建设乡镇329个、“一县一业”建设县区35个、从业农户80多万户,从业人员200多万人,2009年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5%;支持宁夏林业研究所和美国密苏里州州立大学合作,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具有良好抗冻、抗病害的转基因葡萄品种,加速了宁夏葡萄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的加工领域,优先安排新品种引进、改善种植技术和加强管理方面的项目;大力支持新疆的坚果类项目、陕西的大樱桃、宁夏的水稻旱育稀植、甘肃的土豆和洋葱、广西的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项目等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调整和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促进了西部地区能源建设,改善西部能源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帮助新疆金风科技公司通过连续几年聘请外国专家,引进国外技术,出色完成了国家“863”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国产600KW,750KW和1.2MW风电机组系列,研究开发出2.5MW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在国内风电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帮助四川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转让和智力引进,开展巨型抽水蓄能机的技术攻关,使1000MW核电汽轮机国产化,解决了材料、流通设计、控制和高中压缸推焊技术以及核电站DCS技术、叶片和转子等重要部件的制造技术难题,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帮助青海省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赴国外培训并吸收创新,填补了青海省在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方面的空白,有力地推动了青海省光伏产业的发展;帮助宁夏宁煤集团通过引进国外专家和技术,高起点建设煤化工和烯烃、聚烯烃产品项目,实现了煤的清洁生产和开发利用,实现了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品互补等等。
三是加快了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如青海藏羊地毯有限公司从比利时、德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引进机织毯工艺设计、图案设计、产品开发、电气自动化等方面专家,开发青海省特有的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区域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藏(地)毯,解决了“西宁大白毛”不能生产机织藏毯的难题,填补了历史上无100%纯羊毛机织藏毯的空白;支持国家级引智基地新疆天润赛里木湖渔业科技开发公司引进的高白鲑已推广到北京等8个省、市、区,他们还扶持周边27户农民进行冷水鱼养殖,户均收益3.5万元以上;支持新疆特变电工从派人出国培训起步,结合聘请专家指导进行产品和市场的设计研发,使一个仅有13万固定资产的街道办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500亿固定资产的本行业龙头企业;帮助西安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聘请日本、韩国等国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在“手机用TFT彩色液晶显示控制驱动电路芯片”的研发上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不仅实现了部分产品国产化,而且提高了研发团队的整体实力;帮助陕西中大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聘请意大利专家,解决了总装调试质量控制不到位、无故障间隔时间短、可靠性较差等技术难题,开发研究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土摊铺和沥青混合料摊铺离析现象的摊铺机——“中大”牌DT1400型多功能摊铺机;帮助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公司,通过聘请日本专家进行指导,使稀土的永磁材料、贮氢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四大产业主链成功地由功能材料延伸到应用产品。
四是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提供引智服务。10年来,国家外专局积极支持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执行了沙源区植被建设,节水灌溉、优良牧草选育、印度木豆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引进等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如支持青海围绕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开展引智,通过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方法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生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改善了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帮助内蒙古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引进国外81种牧草,驯化和筛选出适合当地生长的15种牧草,建立扩繁基地4.3万亩,年产牧草60-70万公斤,大面积改良退化草场,使天然草地生产力提高3-5倍;支持重庆市在三峡库区推广种植了4000余亩百喜草,防治水土流失取得良好效果;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了赴美国、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创造了膜下滴灌技术,广泛应用在棉花、番茄、果树、花卉、烟草、洋葱、生态林等30多种作物,在新疆、甘肃、辽宁、北京等14个省区市推广应用;帮助云南省引进西班牙专家,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滇池流域主要河道及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自动监控系统,为确保滇池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持三峡库区种植白喜草防治水土流失示范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五是积极利用海外人才和智力资源,促进西部地区教育发展。通过聘请外国专家,与境外组织合作办学等形式,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如自2002年起开展“高校师资外语培训”项目,目前已在49所高校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高校专业师资外语授课的水平和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从而为高校的国际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门面向西部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全封闭英语培训班”,招收了412名来自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重庆等省区的中小学教师;从2001年起在长安大学开办外事干部英、日语培训班,侧重于培训西部外事干部,效果显著;积极推动和协调安排新疆石河子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国立农业大学和国立医学院分别就教师互派、学生联合培养、合作科研、俄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推广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签订协议;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京大学、石河子大学共同开展“向西开放外语人才培养计划”,推动石河子大学等新疆高校与白俄罗斯乃至独联体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在新疆设立三个培训中心,每年为新疆地区和兵团培养中、小学教师320人,大学教师60人,党政、企管、专业技术人才180人。
六是为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和谐服务。支持贵州省科技厅、公安厅连续多年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派出培训,解决了刑事侦破的一系列难题,有的技术填补了国内刑事技术空白,并为福建、安徽等省解决了数十件案件技术难题;支持西部多个省区市通过派出培训、学习,掌握了安全生产中的技术与经验,减少了事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