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红
茅为蕙的家族显赫,人人都是一部书。她本人上小学前就演了7部电影,还在多次国际钢琴比赛上屡获大奖。近年来,又活跃在中国20多个城市的音乐舞台上。
茅为蕙,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茅以升的孙女。美国南加州大学音乐艺学博士、施坦威全球签约艺术家。现受聘为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如今,虽然20多年过去了,但还能从她脸上看到电影《巴山夜雨》里“小娟子”的影子。成熟的她更漂亮了,琴弹得更好听了。我们就从她的学琴谈起。
上小学前拍了7部电影
长大却成了钢琴教育家
茅为蕙3岁半开始跟爸爸学小提琴,因为小提琴站着拉,太累,所以4岁开始改学钢琴。“爸爸妈妈从来未想过以后让我拍电影。走音乐这条路是爸爸、妈妈、爷爷的意思,爸爸认为我的耳音很好,爷爷不懂音乐,但他认为学钢琴有真才实学。”茅为蕙的妈妈小时候也学过钢琴,是女儿的启蒙老师。
在茅为戆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时,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吴院长对她说:“你上附小后就不能再拍电影!”于是,后来她直到初三那年随家人去了美国,就真的再也没有拍过电影。
其实,拍电影是小茅为蕙的最爱,上附小之前,她就拍过7部电影。第一部是《从奴隶到将军》,当时她才5岁,一句台词也没有。第二部是《等到满山红叶时》,说印象已经不深了。有轰动效应的是拍《巴山夜雨》,她在其中扮演“小娟子”,荣获首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这部电影讲的是“文化大革命”的事。当时她不懂电影的力量,更不懂那个年代电影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多么大的感染力,以至于四五十岁的人说到《巴山夜雨》里的“小娟子”,没有不知道的。
茅为蕙性格外向,从小不知道害羞,见到陌生人从来就很大方。拍电影时,导演叫她哭就哭,叫她笑就笑,所以她天生是块表演的料。那些年,在摄制组,她总是最小的。她说:“当时拍电影是我很喜欢的事,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练钢琴,不上课了。”就这样,在玩耍中,懵懵懂懂地出名了。而这一切在她最当红的时候戛然而止。有记者问她妈妈,妈妈说:“孩子的目标是要考音乐学院,拍电影是临时的,只是让她去壮壮胆。”后来的事实证明,拍电影的经历对她之后音乐方面的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
为求学远赴美国深造
创业路走上中国讲坛
1989年,茅为蕙远渡重洋赴美国深造,如今已是一位集艺术修养、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于一身的青年钢琴家。
念博士那几年,她一直在学校做助教,教音乐系的学生,是音乐学院唯一的中国人,也是教师里年纪最小的。她说:“美国教授年纪都比较大。在美国教书,不如在中国教书有成就感,在中国教书能充分地发挥、展示自己,在美国我不过就是众多钢琴老师中的一个。”
去年,茅为蕙已在青岛、杭州、中山等城市成立工作室或艺术中心,主要对业余钢琴教师进行培训。她对中美做了对比,得出结论:“美国不缺音乐教育者,但中国缺。而且中国需要受教育的人比任何别的国家都要多,我在这里有用武之地。”茅为蕙读硕士、博士都与音乐教育有关,她可以不需要翻译把国外比较好的、她又比较喜欢的理念带到中国来。她说:“我知道中国需要什么,缺什么,我又知道哪些东西是中国人可以接受的,哪些国外的东西在中国用不上,我会用最佳的方式来教授中国的琴童。”
她把自己的音乐才能带到需要她的城市。第一步在杭州、青岛、中山试点,之后再拓展到其他城市;第二步希望由此造就自己的听众。她认为:“听古典音乐的观众不一定是专业观众,尤其对中国人来讲。我有义务把比较通俗易懂的古典音乐带到非专业群体中去,让他们也有欣赏的机会和能力。多培养年轻教员,以后哪怕他们不再教学,起码能成为专业音乐爱好者。中国弹琴弹得好的人多,但教得好的人少。”她自信地说:“教人要有才能,做老师要有才能,我能体会到孩子需要什么,缺乏什么,怎样跟他们进行交流,所以我很适合教学。”这大概也是她出生于教育世家的缘故吧。
家族显赫人人都是一部书
文化熏陶她终棹用不尽
茅为蕙热爱教育与其家庭有关。
茅家是一个大家族,人才不少。老一辈人的经历都很有故事。茅为蕙的爷爷——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茅以升的祖父茅谦,是清末有名的举人,办过学,办过报,参加过公车上书,是谭嗣同的好友。其儿子茅乃登也教过书、做过官。茅以升的弟弟茅以新曾留学美国,是铁道部的高级工程师,他的儿子茅于轼曾留学美国,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以升的哥哥茅以南曾留学日本,其儿子茅于恭留学美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茅以升的小女儿茅于燕是著名心理学家……从茅以新孙女茅青著的《我们家的人和事》中可了解到更多茅家的人和事。
茅为蕙的父亲茅于润早年毕业于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1948年回国,后来在上海音乐学院教书。1987年受邀到美国杨百翰大学教书。两年后,15岁的茅为蕙和母亲一同去了美国。茅为蕙说:“爸爸是一个极有才能的人,他对音乐特别敏感,很有鉴赏力。爸爸让我做我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刻意去模仿谁、崇拜谁,这在我的音乐道路上是有影响的。”每当茅为蕙要参加演出前,父亲就会对她说:“我相信你。”这句话比什么都管用,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她总会加倍用功。茅为慧对父母的感情非常深,无论她去世界任何地方演出,父母总是跟她去,一次次听女儿演奏。在他们那里,这从来都是件很享受的事。茅为蕙不愿人表扬她孝顺,她说:“‘孝顺主要是单方面的,而我和父母之间是一种真切的相互需要。”到现在,茅为蕙每天必须跟父母通2次电话。
茅为蕙很小的时候,爷爷茅以升就去世了。她至今还常常感到遗憾,因为在她人生需要作出重大选择时很想问问爷爷,爷爷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平易近人和对名人的态度。她说:“爷爷常说,做名人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名人是因为运气,碰上了。爷爷还说过,并不等于我在这个行业就是做得最好的。”茅为蕙的妈妈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南方女性。她自己说与妈妈性格相差甚远,妈妈是个非常女人的女人,自己是个非常男人的女人。她学琴,还是从妈妈身上继承了东方女人的细腻,只是性格更像爸爸。她说:“我爸爸是个很坦荡、真诚、说话比较尖锐的人,这些方面我很像他。”
学琴都想做郎朗想赚钱
国内钢琴教育存在问题
“在美国,孩子的爷爷奶奶小时候学过琴,他们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学琴。孩子学琴未必长大了就一定搞专业。中国的小孩子学琴大多数可能还是第一代,祖辈和父辈还不知道怎么对待孩子学琴的问题。古典音乐在中国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所以中美两国有很大的不同。可喜的是,中国上海、北京年轻家庭常常是一家三口一起去看演出。在国外,很少在音乐厅里看见孩子,连年轻人都很少,都是上了年纪
的人来听的多。”
茅为蕙觉得,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心城市外,中国钢琴教育质量还差得很远,但琴童的人数不比大城市少,琴童的热情也不比大城市淡。各地的钢琴教师大部分是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年纪大都在20多岁,他们还不懂得怎么教人,这样的质量很有问题。孩子的启蒙阶段是很重要的。没有经验会造成很多后遗症,会使孩子对于学琴感觉非常枯燥、乏味,不愿练琴。往往孩子不喜欢练琴是大人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老师或家长没有在孩子练琴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茅为蕙到过中国很多中小城市调研,很有感触地说:“刚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做老师很茫然,孩子们的家长也很茫然。一些小城市的孩子从四五岁开始学琴,学到十一二岁,路走得很不正,很有问题。中国孩子弹琴跑得很快,没有深度,不能走远来看自己,走远来听自己。我现在讲课尽量在这方面加以补充,不要让孩子们成为钢琴匠。”
她说:“在美国,孩子要学钢琴,不是因为弹钢琴今后可以赚钱。弹琴不应该是功利的。我与中国孩子交流,感觉他们有些问题,我问他们想做什么?他们说想做郎朗,因为他能赚钱。孩子弹琴目的是为了挣钱的话,那就错了,大部分弹琴的人是赚不了钱的。”
她认为,中国观众的水平亟待提高。在欧洲,艺术家无论弹什么曲子,观众都能接受,演奏者可以弹很专业的曲子。而在中国,除了给专业人士演,中国听众认为听不懂的就是不好的。在中国,选曲对艺术家来说是最大的挑战,但如果只弹听得懂的那就太没有水平了。
活跃在国际、国内的音乐舞台上
茅为蕙在音乐上的成长走的是边上音乐学院边参加演奏的道路。早在获得学士学位前,她就已多次被邀请在世界著名指挥大师约瑟夫·西尔弗斯坦、罗伯特·蒂鲍博士和杨·罗伯逊的指挥下与犹他州州立交响乐团、奥地利室内乐团、泰国曼谷交响乐团、加州莱恩交响乐团等十几个著名乐团合作演出。
丰富的演奏经验、娴熟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茅为蕙在多次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1990年在盐湖城举行的吉纳巴乔尔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1993年在路易斯安那州举行的第五届蒂伯茨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1995年在纽约举行的首届A.P.P.T.A.国际录音录像比赛第二名;1996年在洛杉矶举行的李斯特钢琴比赛第一名和“帕格尼尼练习曲”最佳奖,以及1997年在旧金山举行的全国教师协会协奏曲比赛第一名。
近年来,茅为蕙逐渐活跃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她的琴声遍布上海、北京、天津、长春、广州等20多个城市。中国著名指挥家郑小瑛、陈燮阳、俞峰、张国勇、胡咏言、石叔诚、姜金一、杨洋等先后为她执棒指挥。
在频繁演出的同时,茅为蕙还受聘为大连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烟台大学和沈阳音乐学院附属大连音乐学校的客座教授,并多次在上述学校,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越南河内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大学、青岛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国内外大专院校举行独奏音乐会、讲课和大师班教学活动。从2007年起,她被推选为美国音乐教师协会钢琴考级鉴定高级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