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宜
日本人多礼数,送礼是一门大学问。书店有专书教人如何送礼,财经杂志甚至推出“送礼哲学”、“送礼圣经”之类的专题报道,建议商务人士与上班族以送礼目的、不同的百货公司、受礼者的年纪与性别、不同地域的特产等,做到兼顾体面、适当、以及自己的荷包。
从年初送到年尾
日本人的送礼时机,一年之中包括:1月的新年,2月的情人节,3月的女儿节与白色情人节,4月的入学式与人社式……6月的夏季送礼问候(暑中见舞),8月的中元节,一直到12月的圣诞节、年终岁暮。其中最重要的送礼节日,就是中元节与年终岁暮,以感谢平日在各方面照顾自己的人。
除了上述固定节日之外,还有其他人情世故的送礼场合。例如结婚、生小孩、毕业、新居落成、开业志庆、得奖、丧葬等,更是少不了。
日本送礼时机如此频繁,所费不赀。以中元节这个送礼大节日为例,许多日本上班族在这时刚好领夏季红利,钱还没拿热,就大多花在送礼上。
日本人送礼,依对象而有不同考虑。除了亲友之外,职场与商场上的送礼哲学更是一大学问。许多杂志也趁机推出“让重要的人惊喜的送礼策略”的专题,甚至跟业者合作,附上一本礼物目录当作别册,精美照片、价格、运费一目了然。繁忙的商务人士以在线刷卡就能选购礼物,并依指定地址宅配,不必特别花时间去逛百货公司。
送礼哲学一:别送上司鞋、表、腰部以下使用的东西
一般来说,日本人喜欢“用了就没了,简单利落又方便”的礼物,因此,食品是个好选择,例如高级肉品、地方特产、知名老铺的精致小点等。
如果获赠的礼物是用品,而自己却用不到,日本人就会转送给其他朋友。而日本人也不在意收到的是转送的礼物,因为大家都这么做,只要把礼物上的贺卡或谢函换成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然而,若是特殊场合与目的,就不适合送食物,而必须考虑对方的身份、兴趣与需求。来选购适合的礼物。在职场与商场上尤其如此。
例如,升宫、调到异乡转任高位,可以送钢笔、行事历笔记本、受礼者喜爱的运动用品、领带、领带夹、胸针、油画、高级陶器、手提包等。若是到国外就职,致赠必要的家具或现金最好,但避免送容易打破的东西。受礼者到达就任地点之后,可回赠当地特产。若是客户的新店开幕式,可赠送酒类或花朵。
要注意的是,如果送礼对象是上司或长辈,应避免送鞋子、手表、包包、贴身汗衫以及腰部以下使用的物品。因为,鞋子有“用力踩住”的压制意味,送手表意味提醒对方要守时,包包表示期许对方要勤勉(适合上对下,下对上则不宜),至于贴身汗衫与腰部以下使用的物品则有亲密意味。
送礼哲学二:喜爱红酒的人。就不要送他红酒
一般人的送礼思维是:对方喜欢什么,就送他什么。
错了。
日本财经媒体提醒商业人士,热爱某项事物的人,通常对那个领域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非常“识货”。如果你送的礼物刚好是他熟悉的领域,他一眼就可看出质量与档次,如果你不懂而随便买,反而会让对方在心里笑话。例如,对方很喜欢红酒,除非你自己也很有研究,否则就不要送他红酒。因为,他一看就知道送礼的人到底懂不懂红酒。
送礼哲学三:依对方的个性,送“对”的礼
送礼要让对方感到高兴,重点不在价格高低或包装精美,而是包在里面的东西是否是打中对方的心。
关键词是“个性”。
不同的个性,对事物会有不同的喜好。虽然不可能知道得很细腻,但至少可以抓个大概,免得送错礼物。
例如,对于注重环保的人,礼物要符合“自然”、“有机”、“保护环境”等原则。对于注重名声与地位的人,就送高贵的名牌。对于威权主义的人,就送他“某某重要人士也爱用的”、“得到评鉴会金牌奖”的礼物。
色彩心理学也是“个性送礼”的重点。例如,对于一位年长、保守、喜欢打高尔夫球的社长,就不要送他红色的高尔夫球装。因为,这样的人通常都不喜欢大红色,觉得太招摇。即使你以“现在很流行”、“试试看不同的新感觉”来说明,而对方也很客气地收下,那份礼物的命运通常是摆在储藏室里。
送礼哲学四:在“新”与“旧”之间折衷
那么,如果不想老是送制式的礼物,希望有所创新,但又不愿意造成对方不喜欢而被束之高阁,该怎么做?
日本送礼专家建议,要在老派的收礼者与新派的送礼者之间取得平衡点,其实是有方法的。例如,到一家声誉卓著的金字招牌老店,选购店里具现代风的创新产品;有老字号的光环顶着,就比较能让保守的人接受这样的礼物。
“礼多人不怪”,做事谨慎而有计划的日本人,虽然在其他国家人眼中有点琐碎,但他们对于送礼所秉持缜密而细腻的思维,却是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