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除了土生土长的“国产白菜”外,世博园区里还有一些“洋白菜”——他们就是在世博园区内服务的外籍志愿者。外籍志愿者由来自中国港澳台及43个国家、地区的260多名外籍人士组成。这些“洋白菜”和国内志愿者一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誓言。
7.7万园区志愿者、13万城市志愿服务站志愿者和近200万城市文明志愿者共同组成了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鲜活的面孔。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里,每天都有数千名年轻人在忙碌着,分发地图、指引线路、维持秩序、处理突发事件……他们身穿绿白相间的制服,他们永远微笑相迎八方游客,他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白菜”。
除了土生土长的“国产白菜”外,世博园区里还有一些“洋白菜”一一他们就是在世博园区内服务的外籍志愿者。他们多数来自高校,是在中国留学的学生。通过层层选拔,共有来自中国港澳台及43个国家、地区的260多名外籍人士成为了世博园区志愿者。园区志愿者服务岗位覆盖“一轴四馆”、五大片区及新闻中心、票务中心等世博园各区域。大部分岗位以两周为基本周期进行轮换。开园以来,这些“洋白菜”和国内志愿者一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誓言。
美国馆:猜谜的“学生大使”
“大家一起来猜猜看——什么‘茶不能喝?什么‘鸡不能吃?”一进美国馆,就有一个带着牛仔帽的美国小伙子热情地用流利的中文跟游客互动着。“飞机!拖拉机!”游客们兴致高涨,纷纷抢答。面对大家的热情,小伙子不紧不慢地揭晓着答案——“警察不能喝、洛杉矶不能吃,你猜对了吗?”大家听罢,恍然大悟。“那么,什/厶马不能骑呢?”小伙子又把问题抛给了_大家。‘是什么呢?是什么呢?”游客们纷纷议论着。“是奥巴马!”小伙子振臂高呼。一时间,大家轰然大笑,整个场馆气氛热烈不少。
这样的互动场景时不时出现在美国馆内外。这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小伙子名叫Ryan,今年23岁。他在世博园区内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美国国家馆“学生大使”。和Ryan一起担任美国馆“学生大使”的一共有160名美国大学生,他们来自美国50个州,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全都能说-口流利的中文。在世博期间,他们将作为美国馆的工作人员,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播放3D电影等各种服务。“学生大使”也正是美国馆此次参加世博会所带来的重要参展元素之一。
在来上海世博会当“学生大使”前,来自纽约的Ryan正在北京语言大学就读。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后,Ryan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现在不但能和中国人直接对话,就连发送手机短信也全是“纯中文”。
“我很喜欢中国。”对于这点,Ryan每次都表达得很直接。在他心中,—直有个愿望,毕业后要留在中国。没想到,世博会成了他学习中文后发挥特长的重要阵地。
知道招聘“学生大使”这个消息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Ryan告诉记者,6个月前,他上网时无意间看到了这条报名信息:“你愿意成为美国馆的学生大使吗?你愿意让更多^了解美国精神嘞”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介绍,但却让Ryan怦然心动,毫不犹豫地申请了这个职位。
这个难得的机会吸引了众多美国大学生。最终,Ryarl有幸成为了160人中的一个。当然,让他脱颖而出的重要—点,除了他那帅气的脸庞外,便是他能说上一口流利的中文。3个星期前,自费买了机票的Ryan从北京来到了上海。3天前,他的身份从一名大学生变成了美国馆的“学生大使”。
“学生大使”Ryan和他的同伴们相信,他们的到来会让参观者更近距离地了解美国,读懂美国。“或许,你会忘记你曾经在美国馆所观看的影片,但是你绝对不会忘记我们。”当眼前这个刚刚大学毕业的美国小伙子用流利的中文说出这句话时,他的眼中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非洲联合馆:热情认真的“黑白菜”
在非洲联合馆内,有3位身穿“小白菜”制服的‘黑白菜”,流利的中法英3国语言,让他们的服务热情又到位。他们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罗纳、沙爱国和欧巴姆。这是世博开园以来,该馆迎来的第一批非洲志愿者。其中,罗纳和沙爱国所在的商学院在华师大闵行校区,因此他们每天要从闵行区往返于世博园,每天早上5点起床,8点到岗,下午5点半回到学校。罗纳坦言志愿者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
为了不影响演员表演,非洲联合馆的组织者禁止游客拍照时开闪光灯。沙爱国一直拿着喇叭提醒,他还主动帮助游客调整相机拍摄模式。为了参加世博志愿者服务,沙爱国还暂停了自己在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实习工作,“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能够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非洲。”
欧巴姆是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大四学生,中文自然不差。世博护照哪里能买?卫生间在哪里?什么时候有表演?……非洲联合馆志愿者部将一些常规问题收纳集合,欧巴姆经过两天的培训就全部熟练掌握。华师大负责非洲联合馆志愿者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外籍志愿者的服务十分热情和认真,“在昨天我们的小结会上,罗纳和沙爱国还得到了小红星。”
世博园后滩站:
看李小龙电影长大的孟加拉国男孩
在上海世博园后滩站,美洲非洲的展馆都集中在这里,很多游客—下车总会冲到后滩站志愿者服务站点询问自己感兴趣的展馆,每每这时,总有一位外国^善解^意地走上前去,热情地用中文向游客询问:“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他就是来自孟加拉国的扎砍。
这位来自孟加拉国的世博志愿者今年25岁,来中国只有8个月,但中文已经说得很流利。扎砍说他从小就是看着李小龙和成龙的电影长大的,因此对中国文化十分熟悉。现在他已经是同济大学的一名学生,主修企业管理。“有很多中国游客风风火火地走过来询问场馆的位置、方向等,但是他们一看到我这张外国人的脸就会以为问错人了,会马上跟我道歉说不好意思,我就说,没事没事,我可以告诉你。”
扎砍对业务十分熟悉,游客们所提出的问题他与中国志愿者一样都能解决。扎砍说世博会开幕前,他与同学们一起已经接受了很爹志愿者的培训,对这个片区里的一切已经了如指掌。但扎砍谦虚地说自己的中文还不够流利,在世博会志愿服务的这段时间,他希望自己能多接触一些中国朋友提高中文水平。
扎砍说:“我喜欢中国人、中国文化,我觉得世博会是一次很好的契机,让我更接近中国和中国人民。我每天在这里工作,每天会遇到很多中国人,我非常喜欢跟他们交谈,跟他们交朋友,我认为是特别好的一次机会,所以我也喜欢这份工作。”
扎砍还说,他对自己在中国的生活有很多规划,年轻的他想成为孟中经贸交往的一员:“我非常喜欢中国,我之所以选择到上海来求学,是因为未来或许可以在中国和孟加拉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中贡献绵薄之力。”
冈比亚馆:现学现卖的马里小伙子
上海外国语大学留学生陶菲克最近“累并快乐着”。这位来自马里共和国的小伙子在做世博志愿者时,中文水平长进了不少。
陶菲克来中国后努力学习中文,现在已能进行简单日常会话。他现在冈比亚馆的纪念品部做翻译工作,协助那里的工作人员与游客交流。“冈比亚馆的工作人员全都不会讲中文。有时,一个人应付一大群中国游客比较困难。”陶菲克说,他的中文词汇量也有限,常会碰到“卡壳”的情况。不过,陶菲克自有妙计。他随身携带了一个电子词典。一碰到陌生词汇,马上“请教”,然后,再给游客翻译。“以前我基本不认识表示物品材质的中文词语,现在也学会了‘塑料、‘玻璃等新词。”
陶菲克坦言,自己也碰到过不文明的游客。每每这时,他总是彬彬有礼。“我在自己国家做过志愿者工作,所以能够驾轻就熟。”这位开朗的大男孩很讨人喜欢,在做志愿者期间,他还交了许多中外朋友。
虽然经常呆在世博园里,但陶菲克还没正式游过园。“做志愿者时没时间闲逛,平时又要上课。”他表示,等放了暑假,一定要约上三五好友,好好逛一逛自己辛勤“耕耘”的世博园。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洋白菜”,揣着一颗同样真诚的心,带着同样沁人的笑容融入志愿者的角色中。他们相聚在一起,向全世界的游客展示着世界青年热情、友好、自信的形象,海纳百川的志愿者队伍由此成了世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