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生更
(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61)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
万生更
(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61)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具有历史见证价值、经济发展价值、精神教育价值。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求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路径,有助于增强陕西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陕西的文化软实力。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开发利用
陕西曾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它和陕西辉煌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一起构成了今天的陕西文化。陕西红色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求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实现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陕西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实现陕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文化资源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借以进一步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各种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
1.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2年陕西就建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陕西党组织建立;自此,陕西党组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三秦大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革命时期,陕西党组织领导陕西人民开展了反军阀、反帝国主义,争取国民革命胜利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陕西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率领人民群众在陕北及陕甘边界地区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覆盖陕西的关中和陕北地区。西北红军是中国北方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多块根据地中唯一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北建立了一个稳固的落脚点,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1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此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建立了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坚定的理想信仰、不懈的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延安也因而成为中国的“红色首都”,这一时期也成为陕西红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进行了扭转解放战争全局关键的延安保卫战;人民解放军在进行了西府战役、澄合战役、荔北战役、陕中战役、华山战斗、扶眉战役、陕南战役等战役、战斗后,解放战争在陕西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不仅为陕西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在三秦大地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2.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从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来看,红色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体地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指革命战争年代在陕西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以及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形态、规章制度和红色风情等。前者是陕西红色文化物质产品的现实体现,是红色文化活动方式的载体;后者是红色文化的观念形态和精神指向,是红色文化深层内在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要使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陕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素,就要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之源。
从时间跨度来看,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从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组织在陕西的建立到陕西全境解放期间,在陕西所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革命遗址、革命遗物,这一时期创作的革命文章、诗、歌曲、戏剧等作品以及革命战争时期所反映出来的伟大精神。其中,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是陕西红色历史的主体。
从物质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来看,陕西党组织成立和活动时的一些旧址主要分布在西安、三原、华县的高塘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南特委、红二十九军在汉中、安康建立了陕南游击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包括陕南镇巴、西乡、南郑、宁强、勉县在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建立了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西北红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在渭北根据地、照金陕甘边根据地、陕北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创建了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大本营。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率领的北路突围部队与陕南党组织、陕南游击队共同创建了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创建了豫陕鄂革命根据地。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不同的革命根据地拥有不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更是具有各自的特色和独有的价值。
“价值是事物的一种有用属性”,“是事物进入人的世界产生的社会属性”,[2]49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价值形态而存在,它对陕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陕西民众的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1.精神教育价值。在中国市场经济化的进程中,社会物质产品得到了极大的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态度也逐渐转向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风靡一时。但是,“人的努力,一般讲来,总是趋向于认识世界。”[3]122总是趋向于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当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财富占有的严重分化,多元文化让人们眼花缭乱,人的精神异化而引起的各种社会弊病发生时,人们开始对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反思。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对人们进行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如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牺牲的许多革命先烈都放弃了对物质的热恋而选择了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如魏野畴、李子洲分别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然而,他们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陕北开展革命运动,并且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人们从那些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通过对革命前辈价值观、人生观及人生精神的反思性理解,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美感教育和人格培养功能,是其他德育教育资源所不具有的。
2.历史见证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都印证在陕西的红色文化资源中。陕西党组织成立初期省委书记杜衡的叛变、陕西省委的多次被破坏和成立,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清涧起义、麟游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以及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13年浴血奋战,都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自由解放、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所作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的惨重的牺牲。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陕西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它不仅配合和支援了各路红军的战略转移,也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大西北作了必要的准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红都,没有陕西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作出的巨大牺牲,就没有延安红都的存在,陕西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力地印证了陕西人民的革命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见证价值,是陕西社会重要的软实力,它提高了陕西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它也影响着人们的心态,塑造陕西民众自尊、自强的社会心理,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经济发展价值。一定的文化总是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思想,不怕牺牲、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强的信念、坚定的信仰,团结协作的精神等,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陕西是革命老区,在陕南、关中、陕北等地分布着大量的革命纪念遗迹、事件遗存、建筑遗存、名人旧居、革命文物等,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精神文化、思想文化以及歌曲、歌谣、曲艺、诗歌、绘画、故事、传说等,也具有着为世人敬仰和神往的内容。陕西可以实行红色文化搭台,经济贸易唱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举办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博览会,以带动省域经济尤其是革命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红色文化产业能够成为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鄂豫陕、陕南、陕甘革命根据地都处于山区,山高林密,风景优美、生态宜人;陕北革命根据地在陕北黄土高原,有着独特的黄土风情,因此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近两年,陕西正以延安为中心,以延安—西安—汉中一线为主体,渭南和咸阳为两翼,培育出7个主题形象突出、综合服务配套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同时着力培育延安革命纪念地和川陕革命纪念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使之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4]除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外,红色文化的产业开发还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音像制品、教育信息、网络服务、策划展览、体育竞技等行业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使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对陕西社会发展价值的实现,要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在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认识、开发、利用、保护,使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
1.陕西省要把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品牌来进行保护开发。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它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上的红色文化遗产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记忆和烙印,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是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的一份档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愈益显得稀缺和弥足珍贵,具有重要的品牌价值。
陕西拥有如此稀缺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只有把其作为品牌来保护开发,才能发挥其历史见证价值,实现陕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但实际上,陕西红色文化资源“除西安、延安少数重点项目得到开发以外,绝大多数革命旧址、遗址处在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有的没有得到保护,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4]因此,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树立红色文化是陕西品牌的思想,发展红色文化是发展陕西软实力的思想,树立文化发展的政绩观思想;省委省政府要把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纳入地方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再者,陕西省政府要树立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思想,打破地区部门分割,采取政府主动,民间推动的方法,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成立有力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领导和协调机构,把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向市场。
2.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实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教育价值。当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大多集中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虽然红色旅游具有寓教寓游,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有趣性等优点。但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重点放在对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上,提高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强化其爱国热情和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他们明荣知耻的道德意识。因此,要把红色资源教育与民众生活实践相结合,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染到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这就要求省内各种文化机构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影剧院等应当发挥直接面向群众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为群众提供寓教于乐的各类文化服务;各基层单位、各社区组织可以利用红色资源积极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创建活动,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设立红色文化资源网站,开发设计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文化。这既有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
3.加快陕西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承载,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才能向省内外乃至全世界传播和扩散,让人了解、喜欢、产生吸引力并且渗透到千百万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1)树立新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思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以至于谈到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人们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红色旅游。因此,要综合利用,发挥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效应。首先,要对红色文化资源本身进行整合,把分散的红色资源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效益。其次,要综合开发各色文化资源。在突出红色主题的同时,兼及古色、山水、黄土、宗教和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唯有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再次,深入挖掘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形成独特的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旅游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的销售,它既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又促进了各旅游景点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展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陕西的红色旅游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
(2)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链。经济价值规律在红色文化产业中要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其基本形态表现为原创研发、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发行这几个环节的相互配套。因此,红色文化产业链就应该由红色文化产业需求的创意设计、红色文化产业的产品制作传播、红色文化产业产品的营销三个互相承接的环节组成。只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音像制品、旅游娱乐、教育信息、网络服务、策划展览、体育竞技等行业之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链,红色文化产业的路才会越走越宽阔,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才越来越能得到实现。
(3)加强红色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是指生产或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主体及这些主体的聚集地,文化产业基地可以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目前陕西已拥有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偏重于陕西传统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只注重于延安革命文化区和红色旅游基地的建设,其他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建立基地、园区。
建设陕西红色文化产业基地,有利于集中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要素,实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在陕西红色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中,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开发格局,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可以运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参加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使红色文化产业基地成为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基地,形成产、学、研互为平台、互相促进的机制,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北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2]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王长寿.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N].光明日报,2007-07-27.
G122
A
1002-7408(2010)04-0079-03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软实力视域中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研究”(09B002);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SHG0801-048)的阶段性成果。
万生更(1965-),男,河南邓州人,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