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王建伟,董淑霞,孙志伟
(长安大学a.人文学院;b.经管学院;c.社科处,西安710064)
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李妮a,王建伟b,董淑霞c,孙志伟b
(长安大学a.人文学院;b.经管学院;c.社科处,西安710064)
本文结合现有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现状,以学科“交叉、渗透、延伸、发展”的新理念为指导,将不同特色的理工类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更科学地容纳到评价体系中,以评价体系作为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的导向原则,以促进人文社科创新为目的,构建一个公平、科学、全面的理工类院校竞争力评价体系。
特色;理工类院校;社科评价;人文社科发展;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在解放思想、观念变革和推进社会进步中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社会科学的进步必然带来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因此我们决不可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在现代科学进步、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高校人文社科评价越来越多,代表性的就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并且评价体系日趋改善,但依旧有很多缺陷,比如指标的设计不合理,经费数目的简单引用,定量化未能突出人文社科的影响力;尤其对于理工类高校来说,未全面考虑理工类院校学校的特殊性,致使指标不能全面完整体现理工类院校等各类学校的人文社科的发展水平。综观当代科学的发展,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比比皆是,形成了所谓的“大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是靠科学家个人的智慧劳动,或者单学科来完成某一项重要的研究,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发展,使其朝着学科发展的大趋势迈进。为实现此目标,我们积极构建理工类院校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竞争力评价体系,希望一个完整全面体系的建立能给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准确定量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及发展的最重要的环节。在此指标体系的设计时,综合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特点和已有评价体系的长处,我们认为指标的选择应该以客观性的原则展示人文社科发展的实况,兼顾精确性,使指标必须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人文社会科学某一方面的特征,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部分;总体考虑、科学分类,使指标相互之间不会自相矛盾且达到应有的评价效果;当然,无论指标设计的多完美,如果不可操作,将是一场徒劳。首先要方便数据采集,而且每一个指标必须能够根据其程度、级别、数量等的差异列出不同层次等级并赋予定量的含义,以便把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描述,使评价更易于操作。
新指标体系重点考虑显示特色的原则,即评价指标考虑每个学校的办学特色,设立体现其特色的指标,尽显高校人文社会评价的公平性、科学性。不同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依托不同,尤其是以理工为主的院校,它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是将人文社会科学渗透到了特定的领域,是从更加细微之处来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的,而且以这个原则可以淡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薄弱带来的评价的不公平性,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体现在创新之中。在将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类院校的特色结合时,形成的创新成果是在社会生活的细微方面,深入到了各个理工领域,形成交叉渗透的结合点,既对渗透领域的研究视角多元化,理论研究与问题研究并重,又具有加深思考、扩大影响的作用,此时不仅有其创新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应用价值;既关注基础研究成果,又关注应用研究成果,体现了核心的研究势必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的思想。但由于科研成果评价时的主观性及评价指标中的设置不合理性,将这种领域的研究成果排除在度量的范围之外,使一些理工院校感觉到人文社会科学无论怎样发展,进展很慢,也就是说忽略了交叉成果的人文影响,不利于未来“大学科”的发展。
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虽然发表了很多的论文,出了很多的成果,但大量的都是重复,了无新意,原创性的东西极其罕见。针对这种弊端,此评价体系相比其他一些体系增加了几个特殊的指标,以便激励创新,给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引领一个正确的方向,还要能从此评价中看出同一学校不同时期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
回顾整个人文社科评价的历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主张,分歧主要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部分,在对成果评价时,选取什么样的指标,怎样选取,用什么方法来评价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成果的科学评价,只有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客观、精确、公正时,基于此的学校人文社科竞争力评价才能正确评价。现行的人文社科评价方法有同行评议法、指标体系评估法、“以刊论文”法、文摘法、引文分析法,上述各种评价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何不足,同行评议法在社科评价上有过很大的成功,但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学术腐败的抵抗力很低。“以刊论文”法放大了期刊的作用,致使高校为了提高排名,与核心期刊有关的学术不道德行为。指标体系法难度在于体系中的指标不能涵盖人文社科的全面影响。文摘法没有形成学科覆盖面,遗漏潜在的有创见的研究。引文评价方法较客观且数量上的可累积、实践上易操作。目前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方面要取得共识还是比较困难的。社会科学评价方法的优劣比较主要应看它们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信度,从建立常规的社会科学评价方法的角度出发则还应考察它们的通用性、时效性、易操作性和对各种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抗力。综合上述各种评价方法以指标体系法为基础,重点引用引文分析法得来数据,吸收各评价方法的优点,结合理工高校人文社科发展特色的要求构建该体系。
(一)指标的选取原则。该体系指标选取以公平性、全面性、易于定量性、突出理工类高校人文特性、数据易得性为原则,撇弃那些难于统计、即使统计成功误差也很大、不太适应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指标,兼顾定量与定性评价。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我们把社科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基本分成四个部分:社科积累、科研成果、科研质量、人文社科影响。本着人文社会科学从积累到发展,最后达到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主线,用这些指标阐述出理工类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1.人文社会科学积累。人文社会科学积累体现了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的配备,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潜力,还有能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沉淀性。此处指标较客观,并且数据易得。
2.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在理工类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特有的评估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同时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竞争力评价的重中之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的现状:尽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界与科研管理部门分别从时间与理论角度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问题做了大量的时间探索与理论研究,但是,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得出的观点与结论也各异,各种评价规范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各种评价理念与具体的评价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如果研究成果本身的评价不科学,那么即使建立的整个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的再科学,评价结果也是与事实严重扭曲的。在此类指标的选取时还应注意,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地域性,人文性的特点,好的论文不一定总被这几项期刊接收。所以,要想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有科学的评价,必须根据成果评价本身的特点,处理好此部分指标及其权重的选择。由于此种原因,在选取指标时,我们本着科学性、全面性、方便定量研究、数据易得的原则,提取了本部分的几个指标。
3.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质量。这部分指标是对理工类科研成果部分指标的完善,强调了科研不仅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数量众多的研究是量的积累,有其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力,能创造科研的氛围,而质量评价是我们所期望的,是防止科研的重复、敷衍,防止过分的粗制滥造毁坏社科科研这锅“汤”的有效手段,并且可以改善人文科研中急进、功利的风气。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确保科研成果部分的评价更科学、更完善。
此处我们将引用次数作为对论文质量的指标,因为其对科研成果具有很强的肯定性,一篇文献之所以会被引用,往往是因为它对引用者的学术思考产生了影响,对新知识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而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在项目质量指标中,还以国家颁发的奖项作为主要指标,撇弃它的低抗腐败性,它是易于统计的。
4.人文社会科学影响。此处,我们将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主要分为具有具体效果、易见的影响和具有人文气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必须认识到影响是很难量化、难于统计的。
(三)指标体系表
(四)体系指标的特点诠释
1.以理工类为依托的人文社科项目数:该项指标展示理工类高效科研的交叉渗透性特点,体现理工院校人文社科的未来发展。
2.经费数/项目总数:此指标既可以减弱以钱数论价值的弊端所产生的不足,又可以压制乱接项目不计质量的欲望。
3.提交有关部门的研究报告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对有关部门的报告是对策性研究。很多国家、省市级项目要相应的人文科学的印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对理工类项目的研究,还有增加理工类大项目依托下的子项目的研究,有利于创新。
4.在校学生发表的论文数:该项指标可以看出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并可减少由于发表文章费用而造成文章未能计算在成果中的不足。
5.理工相关领域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此项指标考虑到交叉学科发表的论文部分甚至大部是不被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收录的,它的设立使评价更全面且更能切合理工类院校的未来发展要求。
6.被引用的次数/理工人文交叉相关领域能检索到的论文总数:此项指标可体现出被核心期刊收录到的文章的价值,比值越小,说明论文的成果对所研究领域的影响越小。
权重体现了各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影响到对评价结果的贡献大小。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直接体现了科研政策的导向作用。所以,合理分配权重是评价中量化的关键,是最关键和最敏感的环节。至于各指标的权重,在目前情况下,可直接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来确定,也可以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来求得,但即便是用数学方法,专家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就无法通过指标间两两比较来确定孰轻孰重,请在本专业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对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综合专家意见后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权重不仅可以表征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还可以有效“抹平”一些似乎不可比对象间的差异。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探索人类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文类、专著类、理论文章等成果耗时耗力多,研究性较强,对学科发展贡献较大,创新性、科学性是它们最主要的价值体现,关于指标权重的设置。我们认为,成果出来之后受关注的程度或获奖等级越高,说明其具有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在指标中,社会影响最能体现成果的价值,权重赋值最高。在此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的评价,目前对人文社科学的评价中其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目标与评价方法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每一种方法,包括量化方法,都有其方法所限定的内在,只有充分认识了这些内在目标才能更好的建构体系。事实上,方法的局限就是评价的局限,不深析所采用方法的不足,就很难确实了解评价的真实涵义和指向。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方法的技术性,更要研究评价技术后面的目标,弄清它们的内涵是什么。
当代科学技术已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科学技术在向纵深细分的同时,也孕育着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科学探索的范围已在某种程度上由“纵向”探索进入到“横向”扩展和融合。这种“横向”扩展加速了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杂交和融合,使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产生了一批代表未来方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理工类高校学科体系是以理工为主,兼有管理、经济、人文和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其中,工科的学科特色突出,有一定基础,这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特色创造了条件,学科之间的交叉,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生长点,形成后发优势。无论是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改造还是新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都要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道路。
当代大学科、“大知识体系”的迅速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强烈呼吁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融合。重科学轻人文的严重后果是加剧理工科中教育的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正是理工科大学应追求的目标。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尝试理工科教师与文科教师共同交流,建立理工人文交融的平台,促进专业教育中的人性教育。促使教师在文理交融中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在专业教学科研中孕育人文精神,在人文思索里诞生新的学科。因此以学科“交叉、渗透、延伸、发展”的新理念为指导构建理工类院校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于实现此目标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1]彭程.试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J].教育创新,2006,(07).
[2]汪继南.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08).
[3]邹承鲁,王志珍.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科学研究成果质与量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4-07-09.
[4]叶继元.引文数据库精选来源期刊对学术评价作用的分析[J].云梦学刊,2004,(4).
[5]倪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22)
[6]党亚茹,杨霞,高峰.知识经济与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实力评价[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
[7]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R].200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组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R].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G648
A
1002-7408(2010)04-0096-03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7Y01)。
李妮(1974-),女,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博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王建伟(1965-),男,长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淑霞(1976),女,长安大学社科处;孙志伟(1984-),男,长安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合营]